《卫生毒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寿祺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6403674
  • 页数:51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毒理学基本原理 1

第一章 绪论&李寿祺 1

一、毒物 1

二、毒物作用的几个时相 1

三、接触相中的空气污染 2

四、毒物的剂量与毒性 3

(一)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系 3

(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3

五、对毒性的进一步讨论 5

(一)接触时间的意义 5

(二)与毒性有关的几个术语 5

六、毒理学发展史 6

七、已有的成就与未来的展望 7

〔参考文献〕 8

第二章 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与排泄)&王国钦一、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0

(一)被动转运 10

(二)特殊转运 12

二、毒物的吸收 14

(一)经呼吸道吸收 14

(二)经胃肠道吸收 16

(三)经皮肤吸收 17

(四)经其它途径吸收 18

三、毒物的分布与蓄积 18

(一)毒物的分布 18

(二)毒物的蓄积 20

四、毒物的排泄 22

(一)经肾排出 22

(二)经肝胆排出 23

(三)经肺排出 24

(四)经其它途径排出 25

〔参考文献〕 25

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化&宋晓鸥一、生物转化的方式 26

(一)降解反应 27

(二)结合反应 33

二、药物代谢酶 38

(一)微粒体酶的基本组成和作用机理 39

(二)细胞色素P-450的来源和分布 40

(三)细胞色素P-450的种类 42

(四)酶的诱导与抑制 42

(五)鉴定酶诱导的方法 43

三、生物活化 43

(一)环氧化 43

(二)N—羟化 44

(三)在胃肠道活化 45

(四)其它活化方式 45

四、生物转化的复杂性 45

(一)生物转化的多样性 45

(二)生物转化的连续性 45

(三)生物转化的两重性 46

(四)代谢饱和状态 47

〔参考文献〕 47

第四章 毒性作用&刘玉清 48

一、毒作用类型 48

(一)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48

(二)可逆和不可逆作用 48

(三)立即与迟发作用 49

(四)功能、形态及生化作用 49

(五)过敏性和特发性反应 49

二、靶器官 50

(一)靶器官的基本概念 50

(二)毒物对靶器官的作用机理 50

三、毒作用机理 51

(一)毒作用形式 51

(二)毒作用分子机理 52

(三)受体的作用 56

〔参考文献〕 56

第五章 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刘玉清一、毒物因素 57

(一)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 57

(二)物理特性与毒作用特性 58

二、宿主因素 59

(一)种属、品系与个体感受性差异 59

(二)年龄 61

(三)性别、激素和妊娠 62

(四)营养状况 63

(五)疾病 63

三、环境因素 63

(一)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64

(二)物理因素 66

〔参考文献〕 67

第二篇 一般毒性评价 69

第六章 一般毒性评价及方法简介&刘玉清一、一般毒性评价的动物试验设计 69

(一)试验动物的选择 69

(二)染毒方法的选择 71

二、急性毒性试验 73

(一)急性致死毒性试验 73

(二)急性非致死毒性试验 77

三、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 79

(一)蓄积试验 79

(二)耐受性的检出 80

(三)蓄积性与耐受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80

四、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81

(一)亚急性和亚慢性试验 82

(二)慢性毒性试验 85

五、联合作用的评价 86

(一)预期与实测LD50的对比法 86

(二)等效应线图解法 87

〔参考文献〕 88

第七章 毒物动力学&李寿祺 89

一、基本概念 89

(一)毒物在体内消长的指数曲线 89

(二)隔室 89

(三)表观分布容积 90

(四)消除速度常数 90

(五)消除率 91

二、一次染毒的动力学 91

(一)单室开放模型 91

(二)双室开放模型 96

三、多次染毒的动力学 105

(一)单室开放模型瞬间吸收 105

(二)单室开放模型非瞬间吸收 108

(三)双室开放模型 109

四、非线性或饱和系统的毒物动力学 111

五、小结 113

〔参考文献〕 113

第三篇 特殊毒性与评价 114

第八章 化学诱变&李寿祺 114

一、诱发突变的类型 114

(一)基因突变 114

(二)染色体畸变 115

二、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 120

(一)直接以DNA为靶 120

(二)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125

三、DNA损伤的修复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126

(一)复制前改正错误 126

(二)复制时避免错误 127

(三)复制后避免错误 127

(四)复制后DNA修复 128

四、突变后果 128

(一)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129

(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129

五、化学诱变物的检测 130

(一)遗传学终点及有关问题 130

(二)重要的致突变试验简介 131

(三)致突变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138

六、遗传危险评价 139

〔参考文献〕 140

第九章 化学致癌&董奇男 142

一、化学致癌机理 142

(一)体细胞突变学说 142

(二)非突变学说 145

二、化学致癌物的定义 145

三、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46

(一)根据其作用特点进行分类 146

(二)根据遗传毒性进行分类 146

(三)根据化学致癌物对人类和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 147

四、常见的致癌性化学物质 149

五、致癌危险评价方法 157

(一)致突变试验快速筛试及评价 157

(二)细胞转化试验及评价 160

(三)长期动物致癌试验及评价 161

(四)短期致癌试验及评价 164

(五)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 165

六、致癌性评价程序 166

(一)化学结构的分析 166

(二)短期致突变试验 166

(三)短期动物诱癌试验 166

(四)体外、体内促癌试验 167

(五)长期动物致癌试验 167

(六)流行病学调查 167

〔参考文献〕 169

第十章 化学致畸作用&王国钦 170

一、胚胎毒性与致畸性 170

(一)胚胎死亡 170

(二)胎儿畸形 171

(三)胚胎生长迟缓 171

(四)胎儿功能不全 171

二、致畸作用机理 172

(一)基因突变 172

(二)染色体畸变 172

(三)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障碍 172

(四)酶抑制 172

(五)细胞死亡和抑制细胞增殖 172

(六)胚胎细胞代谢障碍 172

(七)渗透压不平衡 173

(八)生物合成先质或基质缺乏 173

(九)能源不足 173

三、影响化学物致畸性的因素 173

(一)遗传因素 173

(二)染毒途径 174

(三)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174

(四)化学物作用时间 174

(五)化学物作用剂量 176

(六)其它 177

四、致畸危险评价 177

(一)实验动物畸胎发生率的高低 178

(二)同种动物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和多种动物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178

(三)动物致畸有效剂量与人类实际可能摄入量之比值的大小 178

五、研究动向与发展趋势 179

〔参考文献〕 179

第四篇 卫生标准 180

第十一章 化学物危险性评定的不肯定因素&李寿祺一、人体的毒性资料 180

(一)潜伏期 180

(二)干扰因素 180

(三)接触剂量 181

(四)样本含量 181

二、动物的实验资料 181

(一)种属差异 181

(二)个体差异与群体的同源性 182

(三)从高剂量外推到低剂量 182

(四)从小数量外推到大数量 183

三、阈值与无作用剂量 183

(一)观察指标 183

(二)阈剂量的存在 184

(三)化学致癌的实际安全剂量及其估算 186

〔参考文献〕 190

第十二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卫生毒理学中的应用&李寿祺一、卫生毒理学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的必要性 191

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适用条件 192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 192

(二)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192

三、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统计指标及其应用 194

(一)关于计量资料的处理 194

(二)粗率 195

(三)危险度 195

(四)粗率的标化 199

(五)关联指标的标化 201

(六)标化死亡比 203

(七)死因构成比 204

(八)2×N表和N×N表资料的分析 206

(九)组间均衡性的判断 207

四、卫生毒理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与内容 208

(一)横断面调查和剂量反应关系 208

(二)对新病因的探索 209

〔参考文献〕 212

第十三章 制订卫生标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王国钦一、制订毒物卫生标准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13

(一)化学物的理化特性资料 213

(二)毒理学实验资料 213

(三)对人体毒性的资料 214

二、安全系数 214

(一)毒作用性质 215

(二)种属感受性差异 215

(三)个体感受性差异 215

(四)样本含量 216

(五)其它问题 216

三、各类环境中容许限值的表示方式和特点 217

(一)车间空气中毒物的容许限值 217

(二)大气中有害物质容许限值 219

(三)地面水有害物质容许限值 219

(四)食品中有害物质容许限值 219

(五)土壤中有害物质容许限值 220

四、制订卫生标准的一些问题 220

(一)保护水平 220

(二)统一制订各种环境介质中有害物质的容许限值 220

(三)生物监测及其限值 221

(四)经皮吸收的容许限值 221

五、加快速度制订卫生标准 221

(一)加强组织领导 221

(二)缩短卫生标准的研制周期 222

(三)参考标准的制订 224

〔参考文献〕 224

第十四章 管理毒理学&王国钦 225

一、危险度评定 225

(一)危险度评定的内容 226

(二)危险度评定的范例 227

二、可接受危险度的裁决 228

三、化学物质的管理 229

〔参考文献〕 230

第五篇 靶器官毒理学 231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毒理学&李寿祺一、毒作用类型 231

(一)对肺脏的作用 232

(二)对上呼吸道的作用 233

(三)呼吸道外染毒的作用 233

二、检测方法 235

(一)体内试验 235

(二)体外试验 241

〔参考文献〕 242

第十六章 肝脏毒理学&刘颖飞 244

一、肝毒物 244

(一)真性和体质依赖性肝毒物 244

(二)直接与间接肝毒物 244

(三)接触机会 246

二、肝损伤类型 246

(一)肝坏死 246

(二)脂肪肝 246

(三)胆汁郁积 248

(四)病毒性肝炎样损害 248

(五)纤维化及肝硬变 249

(六)癌变 250

三、化学性肝损害的检测 250

(一)整体动物实验 250

(二)体外实验 252

四、有关肝毒性损害评价的一些问题 253

(一)定性评价 253

(二)定量评价 253

〔参考文献〕 254

第十七章 肾脏毒理学&王国钦 255

一、肾脏结构和生理功能 255

(一)肾单位 255

(二)集合小管 257

(三)近血管球复合体 257

二、中毒性肾脏损害部位和类型 258

(一)肾小球 258

(二)肾小管 258

(三)其它部位 259

三、化学物对肾脏毒作用的机理 259

(一)对细胞的直接作用 259

(二)免疫反应 260

(三)肾小管腔阻塞 260

(四)血液动力学改变 261

四、肾毒性损害的检测和评价 261

(一)尿液分析 261

(二)血液分析 264

(三)特殊试验 264

(四)形态学和酶组织化学检查 265

(五)体外研究 265

(六)测试方法的评估 266

〔参考文献〕 266

第十八章 化学物的生殖毒理&王国钦一、化学毒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 268

(一)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 268

(二)影响性功能、排卵、受精与着床 271

(三)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272

(四)引起儿童期肿瘤 272

二、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 273

(一)整体动物实验 273

(二)体外培养试验 278

(三)人群观察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十九章 血液及骨髓毒理学&李寿祺一、毒作用类型与机理 282

(一)造血的干扰 282

(二)增加血细胞破坏 285

(三)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86

二、检测方法 289

〔参考文献〕 289

第二十章 皮肤毒理学&董奇男 290

一、作用类型及毒物 290

(一)原发刺激 290

(二)致敏反应 291

(三)光敏作用 291

(四)接触性荨麻疹 293

(五)皮肤癌 293

(六)对皮肤附件的作用 293

二、检测方法 294

(一)直接刺激的检查 294

(二)致敏试验的检测 295

(三)光毒性和光敏反应的检测 295

(四)接触性荨麻疹作用的检测 295

(五)皮肤癌的检测 295

(六)其它作用的检测 295

三、评价 296

〔参考文献〕 296

第二十一章 免疫毒理学&董奇男 297

一、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功能 297

(一)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 297

(二)机体的免疫功能 298

二、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的类型 299

(一)Ⅰ型变态反应 299

(二)Ⅱ型变态反应 300

(三)Ⅲ型变态反应 301

(四)Ⅳ型变态反应 301

三、化学物质引起的免疫功能的其它改变 302

(一)非特异性补体活化 302

(二)细胞毒作用 302

(三)对免疫系统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302

(四)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303

四、常见的致敏物 303

(一)生物性致敏物 303

(二)化学性致敏物 303

五、化学物质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检测 304

(一)病理毒理学检查 305

(二)骨髓前体细胞的测定 306

(三)细胞间介免疫的测定 306

(四)体液间介免疫的测定 307

(五)巨噬细胞功能测定 307

〔参考文献〕 308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毒理学&刘玉清一、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基础 309

(一)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 309

(二)神经组织 309

(三)几种重要的神经介质 310

(四)血脑屏障和血神经屏障 310

二、神经毒作用类型 310

(一)缺氧性损伤 310

(二)毒物对靶部位的损伤 311

(三)神经系统功能性损伤 313

(四)中毒的临床类型 313

三、影响神经毒作用的因素 315

(一)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315

(二)不同区域细胞对神经毒物的敏感性差异 315

(三)神经介质的变化 315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 315

四、神经系统毒性评价 316

(一)神经学检查 316

(二)形态学检查 316

(三)电生理学检查 316

(四)生化检查 317

(五)神经组织离体培养 317

〔参考文献〕 318

第二十三章 行为毒理学&刘玉清一、行为毒理学研究内容 320

二、行为毒性的一些特点 320

(一)行为毒性的发展特点 320

(二)行为改变的临床特点 321

三、行为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21

(一)动物实验 321

(二)人体观察 325

〔参考文献〕 326

第二十四章 内分泌毒理学&王国钦一、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 327

(一)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 327

(二)脑垂体 328

(三)靶腺 329

二、化学物对内分泌腺的影响 331

(一)甲状腺 331

(二)肾上腺 332

(三)性腺 332

(四)胰腺 333

(五)多种内分泌腺同时受累 334

三、化学物的内分泌腺毒性的检测方法 334

(一)垂体—甲状腺系统 334

(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335

(三)垂体—性腺系统 337

(四)对胰岛的检测 338

(五)其它 338

〔参考文献〕 338

第二十五章 眼毒理&董奇男 340

一、毒作用部位及其损伤类型 340

(一)角膜与结膜 340

(二)虹膜、眼房水和睫状体 341

(三)晶状体 341

(四)脉络膜与视网膜 342

(五)视神经 342

二、检测方法 343

(一)动物的选择 343

(二)眼试验程序 343

(三)仪器检查 344

三、评价 345

〔参考文献〕 346

第六篇 卫生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第二十六章 实验动物&胡渝华一、动物饲养与动物房 347

(一)实验动物房 347

(二)实验动物笼具 348

(三)消毒 348

(四)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349

二、实验动物的捕捉 350

三、标记与固定 351

(一)标记 351

(二)固定 351

四、动物的正常生理状态 352

(一)小鼠 352

(二)大鼠 352

(三)豚鼠 353

(四)家兔 353

五、实验动物的常见病 353

(一)大、小鼠常见病 354

(二)豚鼠常见病 356

(三)兔常见病 357

〔参考文献〕 358

第二十七章 染毒方法&胡渝华 359

一、毒物的准备 359

(一)溶剂或助剂的选择 359

(二)剂型的选择 359

二、呼吸道染毒 360

(一)吸入染毒 360

(二)气管注入染毒 364

三、经消化道染毒 365

(一)灌胃法 365

(二)喂饲法 366

四、经皮肤及粘膜染毒 367

(一)动物皮肤的准备 367

(二)染毒步骤 367

五、注射染毒 369

(一)腹腔注射 369

(二)肌肉注射 369

(三)皮下注射 369

(四)静脉注射 369

〔参考文献〕 370

第二十八章 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宋晓鸥一、实验动物血液的采集 372

(一)采集注意事项 372

(二)采集方法 372

二、实验动物尿液的采集 375

(一)采集注意事项 375

(二)采集方法 375

三、实验动物粪便的收集 376

(一)收集注意事项 376

(二)收集方法 376

四、实验动物呼出气的收集 376

五、实验动物组织匀浆的制备 377

(一)匀浆注意事项 377

(二)匀浆方法 377

〔参考文献〕 377

第二十九章 全身中毒现象的观察&胡渝华一、全身中毒症状和体征 379

(一)一般表现 379

(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79

(三)呼吸系统症状 380

(四)皮肤、粘膜刺激症状 380

(五)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380

(六)消化系统症状 381

二、死亡率及死亡时间 381

三、体重与生长曲线 381

四、呼吸、脉搏、体温、体力等 382

五、神经系统功能 382

〔参考文献〕 383

第三十章 半数效量的计算&宋晓鸥一、概率单位图解法 384

二、加权直线回归法 388

三、寇氏法 391

四、点斜法 392

五、累计法 393

六、移动平均法 394

七、Weil和Horn的表格查对法 395

(一)Weil的表格查对法 395

(二)Horn的表格查对法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三十一章 中毒的病理检查&程薇波一、实验动物的剖杀 407

(一)动物处死的方法 407

(二)处死方法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408

(三)动物的解剖 408

二、脏器系数和脏器含水量的测定 409

(一)影响因素 409

(二)具体方法 409

三、取材、固定及常规制片 409

(一)取材 409

(二)固定 410

(三)固定后处理及切片 410

(四)常规苏木—伊红(H—E)染色原理 411

四、电镜 411

(一)基本原理 411

(二)电镜生物标本制备基本原理 411

五、酶的组织化学方法 412

(一)原理 413

(二)方法 413

(三)质量控制与评价 414

(四)酶的超微结构定位 414

〔参考文献〕 415

第三十二章 化学诱变物的检测 416

一、沙门氏菌回变试验&宋晓鸥 416

二、大肠杆菌回变试验&宋晓鸥 423

三、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林凡 427

四、波动试验程序&宋晓鸥 432

五、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董奇男 436

六、小鼠特异位点试验&李寿祺 440

七、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胡渝华 446

八、动物体内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胡渝华 449

九、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分析&胡渝华 450

十、显性致死试验&姜幼纯 453

十一、体内微核试验&唐瑛 457

十二、小鼠的可遗传性易位试验&林凡 460

十三、枯草杆菌DNA修复试验&宋晓鸥 462

十四、姊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周谷 468

十五、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林凡 474

附录 S9的制备&宋晓鸥 478

〔参文考献〕 479

第三十三章 化学致癌试验 483

一、长期动物致癌试验&董奇男 483

二、小鼠肺肿瘤诱发短期试验&董奇男 485

三、大鼠肝脏转变灶的诱发短期试验&董奇男 487

四、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董奇男 491

五、SHE细胞体外恶性转化试验&林凡 494

〔参考文献〕 498

第三十四章 化学致畸物的检测&陈卫霞一、试验设计 499

二、试验准备 501

三、试验步骤 501

四、结果分析和评价 504

〔参考文献〕 505

〔附录〕英汉对照专业词汇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