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网络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
一、网络的本质和功能 1
(一)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1
(二)网络的定义与特性 3
(三)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7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 9
(一)网络与学生思想行为的关联 10
(二)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7
(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23
(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任务 25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26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26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8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1
(四)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6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40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 4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40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45
(三)网络传播的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1
二、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56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学理论的借鉴 56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学理论的借鉴 62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学理论的借鉴 63
二、中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66
(一)自发探索时期的消极影响论 67
(二)主动建设时期的二元影响论和要素论 68
(三)深入发展时期的成效论 71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74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74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74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和主要途径 78
二、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85
(一)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86
(二)借鉴过程中的探索 89
(三)发展探索下的创新 94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99
(一)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99
(二)架构体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03
(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平台 109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 11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111
(一)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的追问 112
(二)教育学视野中的主客体关系 115
(三)网络空间的主体与客体特征 118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121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意义 123
(一)信息社会发展的热切呼唤 123
(二)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现实需求 126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131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特征 134
(一)教师的主体性特征 135
(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136
(三)师生的主体性关系 139
四、以人为本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142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142
(二)教育者的素质提高 143
(三)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引导 148
第五章 网络舆论的掌握与引导 154
一、网络舆论的类型及特征 155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形成及分类 155
(二)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164
(三)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群体 169
二、网络舆论的掌握 173
(一)网络舆论掌握途径 174
(二)网络舆论调控策略 175
(三)网络舆论动态分析 181
(四)网络舆论信息报送 182
三、网络舆论的引导 183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意义 184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 189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与途径 192
(四)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198
(五)对网络恶搞的引导 203
四、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206
(一)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及素质要求 206
(二)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队伍选培与管理 208
第六章 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 210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 210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定义 210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因 212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类型 214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特征 216
(五)大学生网络群体媒介 218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 226
(一)网上学习行为 226
(二)虚拟交往行为 227
(三)网络消费行为 230
(四)网络恋爱行为 231
(五)网络越轨行为 231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影响 234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 234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消极作用 236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模式 237
(一)丰富载体,占领阵地 237
(二)疏导结合,强化自律 238
(三)整体联动,构建和谐 239
第七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241
一、网络道德的特点 242
(一)道德主体的自主性 242
(二)存在状态的开放性 244
(三)演化格局的多元性 245
二、网络领域的道德问题与违法活动 246
(一)网络领域的道德问题 247
(二)网络领域的违法活动 250
(三)网络道德问题和违法活动的原因探究 252
三、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261
(一)国外网络道德和法规建设的基本情况 261
(二)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68
(三)网络的基本法律和法规 274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基本途径 279
(一)主体建构: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279
(二)高校建设: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281
(三)社会监控:完善网络行为控制与管理 289
第八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指导 299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 299
(一)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300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302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 305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310
(一)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311
(二)网络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 312
(三)网络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313
(四)网络对大学生角色行为的影响 314
(五)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健康的影响 315
三、网络心理指导的范式 319
(一)网络心理指导的内涵 320
(二)网络心理指导的内容 321
(三)网络心理指导的方法 324
第九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 33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33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要素 332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结构 335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 337
(一)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337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340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主要方式 341
三、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模式的立体构建 344
(一)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进展 344
(二)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不足 346
(三)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立体模式 348
四、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52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353
(二)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 356
(三)多层面培育校园网络文化 358
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