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政争议的诉讼解决 1
第一节 行政争议的现实性 1
第二节 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必要性 3
第三节 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律途径之一 4
第四节 法院通过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 7
第五节 彻底化解行政争议的系统性思路 9
第二章 原告的起诉与法院的审查 15
第一节 行政诉讼程序的大致过程 15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启动 16
第三节 诉权是原告的程序性权利 16
第四节 起诉的条件 17
第五节 原告起诉的效果 28
第六节 原告起诉的案件法院未必受理 29
第七节 法院对是否受理的审查 29
第八节 法院对是否受理的审查结果 29
第九节 律师如何协助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31
第十节 原告如何准备出庭 33
第三章 应诉起始阶段的要求与对策 36
第一节 必须签收应诉通知书 36
第二节 确定答辩的分工及复议机构的应诉职责 37
第三节 审阅原告的起诉书 39
第四节 核查被诉的行政行为是否存在 40
第五节 核查被告是否适格 41
第六节 核查被诉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诉讼范围 41
第七节 核查主审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41
第八节 核查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 42
第九节 核查原告的起诉资格 42
第十节 准备证据材料 42
第十一节 准备答辩状 42
第四章 对被告的核查与应对 45
第一节 被告的概念 45
第二节 被告的职权 46
第三节 被告的资格 47
第四节 被告的条件 48
第五节 被告的确定 49
第六节 被告的变更 57
第五章 对受案范围的核查与应对 58
第一节 受案范围的重要意义 58
第二节 受案范围的确定方式 60
第三节 法院受理的典型案件 63
第四节 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案件 71
第五节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案件 72
第六节 不受理案件的范围 73
第七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对受案范围的影响 78
第八节 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主观因素 80
第九节 争议颇大的几类案件 81
第十节 对现行受案范围体制的思考 89
第六章 对管辖的核查与应对 92
第一节 何谓管辖 92
第二节 级别管辖 93
第三节 地域管辖 95
第四节 裁定管辖 98
第五节 管辖异议 100
第六节 管辖体制创新 100
第七章 对诉讼期限的核查与应对 106
第一节 行政诉讼期间的重要意义 106
第二节 期间的法律意义 106
第三节 期间的种类 108
第四节 注意行政诉讼中的几个重要期间 109
第五节 期间应如何告知 110
第六节 如何计算期间 111
第七节 耽误期间如何处置 111
第八节 期间方面的应诉技巧 112
第八章 对原告资格的核查与应对 114
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范围广泛 114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起诉的权利 116
第三节 行政相对人成为原告的条件 117
第四节 行政相对人成为原告的要件 119
第五节 原告最终是如何确定的 121
第九章 行政诉讼活动的参加人 123
第一节 哪些人是行政诉讼参加人 123
第二节 哪些人是行政诉讼当事人 124
第三节 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125
第四节 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26
第五节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共同诉讼人 127
第十章 怎样与行政诉讼第三人交涉 129
第一节 哪些人会成为第三人 129
第二节 第三人有何特征 129
第三节 第三人分类的意义 130
第四节 第三人身份的确定 132
第五节 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132
第六节 行政权冲突的诉讼解决机制 132
第十一章 怎样应对行政诉讼代理人 135
第一节 哪些人可以作诉讼代理人 135
第二节 法定代理人 138
第三节 指定代理人 140
第四节 委托代理人 141
第五节 委托代理协议的订定 141
第六节 授权委托书 142
第七节 被告委托律师的问题 143
第十二章 被告如何履行举证义务 145
第一节 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证据的材料 145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为何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150
第三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保全与审查判断 160
第四节 原告在行政诉讼证据方面关注的问题 172
第十三章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基本原则 174
第一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174
第二节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175
第三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176
第四节 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 177
第五节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183
第六节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184
第七节 辩论原则 185
第八节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185
第九节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 189
第十四章 被告在一审程序中的注意事项 190
第一节 一审程序的基本步骤 190
第二节 审理 190
第三节 庭审前的准备工作 191
第四节 庭审过程 195
第五节 原告撤诉的应对 204
第六节 积极参与法院调解 206
第七节 审理程序延阻的应对 208
第十五章 如何排除对行政诉讼的妨害行为 211
第一节 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的定性 211
第二节 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的类型 212
第三节 排除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的强制措施的必要性 214
第四节 排除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的强制措施的类型 217
第五节 排除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的强制措施的适用 218
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 220
第一节 行政诉讼由法院适用法律 220
第二节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据法律 223
第三节 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参照规章 225
第四节 法律规范冲突时法院有权选择适用 229
第五节 法院认定被告适用法律的事实 234
第六节 法院裁判文书中对法律的引用 237
第十七章 法院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239
第一节 法院判决的特点 239
第二节 一审判决的种类 241
第三节 维持判决 241
第四节 撤销判决 244
第五节 履行判决 250
第六节 变更判决 252
第七节 驳回判决 254
第八节 确认判决 255
第九节 赔偿判决 256
第十节 一审判决的文书 257
第十一节 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 264
第十二节 判决的完善 265
第十三节 裁定 268
第十四节 决定 269
第十八章 二审及再审阶段的应诉工作 270
第一节 二审阶段的应诉工作 270
第二节 再审阶段的应诉工作 274
第十九章 行政强制执行的申请与应对 281
第一节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282
第二节 行政强制执行主体 285
第三节 行政强制执行应遵循的原则 286
第四节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要程序 288
第五节 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90
第六节 行政处罚的执行制度 296
第二十章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应诉 298
第一节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特点 298
第二节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范围 300
第三节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程序 303
第四节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313
第二十一章 涉外行政诉讼的应诉 315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特点 315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 323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的特别之处 328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管辖的特别之处 335
第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代理的特别之处 335
第六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的特别之处 337
第七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送达的特别之处 338
第二十二章 处理好复议与诉讼的关系 340
第一节 复议与诉讼的前缘 340
第二节 复议与诉讼的关系模式 341
第三节 复议前置与选择复议的关系 342
第四节 司法最终原则 344
第五节 经复议的案件的可诉性 344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的送达及费用 349
第一节 行政诉讼送达的特点 349
第二节 送达的法律实务 351
第三节 行政诉讼费用的缴纳 354
附录:相关法律法规 3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3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6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37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38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39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 4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 4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4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4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行政诉讼证据文书样式(试行)》的通知 4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一审行政判决书样式(试行)》的通知 43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44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 450
参考书目 453
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