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1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二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3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4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
辩证唯物主义 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8
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8
二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0
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11
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2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5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15
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
三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8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20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0
二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22
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22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25
一 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5
二 矛盾的特殊性 27
三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9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32
一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32
二 量变和质变 33
三 量变质变的特殊性 3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37
一 辩证的否定 37
二 否定之否定 38
三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39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2
一 本质和现象 42
二 内容和形式 43
三 原因和结果 44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 45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46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49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9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1
三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2
四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53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55
一 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 55
二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56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7
历史唯物主义 61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 61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1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1
三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3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66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66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8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69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72
一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2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74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75
四 民族和家庭 76
第十四章 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78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 78
二 社会革命 80
三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81
第十五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84
一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84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86
三 国家的消亡 88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90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0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91
三 社会意识的作用 92
四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2
第十七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97
一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职能 97
二 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 98
三 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99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2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2
二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4
三 党的群众路线 107
第十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109
一 社会进步 109
二 社会文明 110
三 人类解放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