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从禁令频出到广告参政 1
二、概念释义 4
三、研究视角 6
第一章 行政立法的宪政根据 8
一、立法权解析 8
二、行政立法的沿革与特点 13
(一)行政立法的沿革 13
(二)行政立法的特点 18
三、关于行政立法权的宪政理论解说 26
(一)两种社会契约观 26
(二)权力分立与法律保留理论 27
(三)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 30
(四)代议制民主理论 34
四、行政立法在宪政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36
(一)宪政国家中的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 36
(二)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 38
(三)行政立法与行政裁量 40
小结:行政立法权的本质 41
第二章 行政立法程序的制度模式及价值取向 44
一、正当程序保障与行政立法 44
(一)程序的正当性与现代行政法治 44
(二)约束立法权的实体性正当程序 48
二、行政立法程序的制度模式类型 50
三、议会主导型行政立法模式 51
(一)议会主导型行政立法模式的制度构架 51
(二)议会主导型行政立法模式的特点及价值取向 57
四、行政主导型行政立法模式 59
(一)行政主导型行政立法模式的制度构架 59
(二)行政主导型行政立法模式的特点及价值取向 67
五、公众参与型行政立法模式 68
(一)公众参与型行政立法模式的制度构架 68
(二)公众参与型行政立法模式的特点及价值取向 76
小结:程序的权衡 77
第三章 行政立法程序正当性的标准与实现手段 79
一、行政立法程序的正当性标准 79
二、行政单方决定与民主决策 82
(一)行政立法应否由行政机关单方决定 82
(二)行政立法与民主决策 83
三、投票:民主的多数决定论 85
四、协商:协商式参与民主 88
(一)行政立法程序中的协商参与 89
(二)行政立法中的两种协商程序 92
(三)协商参与的困境 94
五、听证:影响实体的程序 96
(一)听证的意义与类型 96
(二)优势还是局限 97
(三)影响听证效果的因素 98
小结:复合性的程序选择 101
第四章 中国的行政立法程序规则 103
一、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理论及其价值选择 103
二、现行制定法确立的正式规则 105
(一)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正式规则 105
(二)中国行政立法程序问题分析 117
三、中国行政立法程序中的非正式规则 125
(一)非正式规则的表现 125
(二)非正式规则的影响 128
小结:程序控制的必要性 129
第五章 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价值选择与制度建构 130
一、行政立法程序的价值选择 130
(一)公正与效率 130
(二)民主参与与专家理性 133
(三)规制与治理 133
(四)非正式规则与制度化 134
(五)严格规则主义与自由裁量主义 134
二、行政立法程序的载体 136
(一)人与组织的载体 136
(二)制度文本的载体 139
三、行政立法程序的控制强度 141
(一)行政立法程序的类型 141
(二)严格批准程序及其适用条件 146
(三)中度审查程序及其适用条件 149
(四)宽松备案程序及其适用条件 151
(五)解释性行政立法程序 152
四、行政立法程序的展开 153
(一)行政立法的制定程序 153
(二)行政立法的评估程序 168
(三)行政立法的清理、修改和废止程序 175
(四)行政立法程序的公开度分析 181
小结:行政立法的内部控制程序与外部控制程序的协调 183
第六章 违反行政立法程序的责任 184
一、责任追究的原则 185
(一)责任后果与违反程序的性质、程度相适应的原则 185
(二)法律责任为主、政治与社会责任为辅的原则 187
(三)保障行政相对人私益与保护国家、社会公益适度均衡的原则 188
(四)行政立法文本处理与立法主体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188
二、对违反程序规则制定的行政立法文本的处理 189
(一)文本生效前的处理 189
(二)文本生效后的处理 192
三、行政立法程序主体违反程序规则的责任 197
(一)责任主体 197
(二)法律责任 201
(三)政治责任 204
(四)社会责任 205
四、追究行政立法责任的程序 206
(一)追究行政立法责任的主要制度形式 206
(二)权力机关追究行政立法责任的程序 209
(三)行政机关追究行政立法责任的程序 212
(四)司法机关追究行政立法责任的程序 213
五、行政立法不作为的责任问题 217
(一)行政立法不作为责任的理论基础 217
(二)行政立法不作为成立的条件 221
(三)行政立法不作为的国家赔偿问题 224
结语 227
参考文献 228
附录 美国行政机关规则制定过程示意图 237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