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2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4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6
上篇 四诊 7
第一章 望诊 7
第一节 全身望诊 7
一、望神 7
二、望色 9
三、望形 11
四、望态 12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3
一、望头面 13
二、望五官 15
三、望躯体 17
四、望四肢 18
五、望二阴 19
六、望皮肤 20
第三节 望排出物 21
一、望痰涎 21
二、望呕吐物 21
三、望大便 21
四、望小便 22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22
一、正常小儿指纹 22
二、异常小儿指纹 22
第五节 舌诊 23
一、舌诊基础 23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4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 25
四、望舌质 26
五、望舌苔 28
六、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30
第二章 闻诊 34
第一节 听声音 34
一、正常声音 34
二、异常声音 34
第二节 嗅气味 37
一、病体之气 37
二、病室之气 38
第三章 问诊 39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39
一、问诊的意义 39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9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40
一、一般情况 40
二、主诉 40
三、现病史 40
四、既往病史 41
五、个人生活史 41
六、家族史 42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42
一、问寒热 42
二、问汗 44
三、问疼痛 45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47
五、问耳目 48
六、问睡眠 49
七、问饮食口味 49
八、问二便 51
九、问妇女 52
十、问小儿 53
第四章 切诊 55
第一节 脉诊 55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55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56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 58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59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64
六、诊妇人脉和小儿脉 66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67
第二节 按诊 68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68
二、按诊的内容 69
中篇 辨证 73
第五章 八纲辨证 73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73
一、表里辨证 73
二、寒热辨证 74
三、虚实辨证 75
四、阴阳辨证 77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78
一、证候相兼 78
二、证候转化 79
三、证候真假 80
第六章 病因辨证 83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83
一、六淫辨证 83
二、疫疠辨证 86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86
第三节 劳伤辨证 87
第四节 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 88
一、食积辨证 88
二、虫积辨证 88
第五节 外伤辨证 89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90
第一节 气病辨证 90
一、气虚证 90
二、气陷证 90
三、气虚不固证 91
四、气脱证 92
五、气滞证 92
六、气逆证 92
七、气闭证 93
第二节 血病辨证 93
一、血虚证 93
二、血瘀证 93
三、血热证 94
四、血寒证 94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94
一、津液亏虚证 95
二、津液内停证 95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97
一、气血两虚证 97
二、气虚血瘀证 97
三、气不摄血证 98
四、气随血脱证 98
五、气滞血瘀证 98
六、气虚津泄证 99
七、气随津脱证 99
八、气滞津停证 100
九、津血俱亏证 100
十、痰瘀互结证 100
第八章 脏腑辨证 102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02
一、心气虚证 103
二、心阳虚证 103
三、心阳暴脱证 103
四、心血虚证 104
五、心阴虚证 104
六、心脉痹阻证 104
七、心火亢盛证 105
八、痰蒙心窍证 105
九、痰火扰心证 105
十、瘀阻脑络证 106
十一、小肠实热证 106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06
一、肺气虚证 106
二、肺阴虚证 107
三、外邪袭肺证 107
四、寒饮阻肺证 107
五、肺热炽盛证 108
六、痰热壅肺证 108
七、大肠湿热证 108
八、肠热腑实证 108
九、肠燥津亏证 109
十、大肠虚寒证 109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09
一、脾(胃)气虚证 110
二、脾虚气陷证 110
三、脾不统血证 110
四、脾(胃)阳虚证 110
五、寒湿困脾证 111
六、湿热蕴脾证 111
七、胃阴亏虚证 112
八、寒凝胃脘证 112
九、胃火炽盛证 113
十、食滞胃脘证 113
十一、胃脘气滞证 113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14
一、肝血虚证 114
二、肝阴虚证 114
三、肝郁气滞证 115
四、肝火炽盛证 115
五、肝阳上亢证 115
六、肝风内动证 115
七、寒凝肝脉证 117
八、肝胆湿热证 117
九、胆郁痰扰证 117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18
一、肾阴虚证 118
二、肾阳虚证 118
三、肾精不足证 119
四、肾气不固证 119
五、肾虚水泛证 120
六、肾不纳气证 120
七、膀胱湿热证 120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21
一、心肾不交证 121
二、心肾阳虚证 121
三、心肺气虚证 121
四、心脾两虚证 121
五、心肝血虚证 121
六、脾肺气虚证 122
七、肺肾阴虚证 122
八、肝肾阴虚证 122
九、肝火犯肺证 122
十、肝郁脾虚证 122
十一、肝胃不和证 122
十二、脾肾阳虚证 123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124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24
一、太阳病证 124
二、阳明病证 126
三、少阳病证 126
四、太阴病证 127
五、少阴病证 127
六、厥阴病证 127
附 六经病证的传变 128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28
一、卫分证 128
二、气分证 129
三、营分证 129
四、血分证 129
附 卫气营血的传变 130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30
一、上焦病证 130
二、中焦病证 130
三、下焦病证 131
附 三焦病证的传变 132
下篇 综合运用 133
第十章 诊断临床综合应用 133
第一节 诊断的层次划分及其临床应用 133
一、诊断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目的和任务 133
二、诊断高级阶段及其主要目的和任务 134
三、诊断两个层次的辩证关系 135
第二节 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方法 136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36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37
三、明确病情资料的主症、次症和兼症 137
四、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138
五、辨别病情资料的属性 139
第三节 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 140
一、辨证的思维法则 140
二、辨证的逻辑思维 141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143
第四节 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 144
一、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144
二、病名诊断的方法与正确运用 146
三、辨病的诊断学意义 147
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48
第十一章 病案书写 150
第一节 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150
一、病案书写通则 150
二、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 151
三、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 152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重点内容 152
第二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154
一、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154
二、门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159
三、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160
附录一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162
一、发热 162
二、异常出汗 164
三、抽搐 165
四、出血 166
五、咳嗽 166
六、呕吐 167
七、泄泻 167
八、便秘 168
九、小便不利 168
十、疼痛 169
附录二 常见相似证候的鉴别诊断 172
一、心血虚证与心气虚证 172
二、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心证 172
三、血虚生风证与肝血虚证 172
四、肾阴虚证与肝阴虚证 172
五、肝阳上亢证与肝阴虚证 173
六、脾气虚证与脾虚气陷证 173
七、燥邪伤肺证与肺阴虚证 173
八、肾精不足证与肾气不固证 173
九、肾不纳气证与肾气不固证 173
十、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 174
十一、心火亢盛证与心肾不交证 174
十二、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 174
十三、痰热壅肺证与肝火犯肺证 174
十四、肾精不足证与肝肾阴虚证 174
十五、痰火扰神证与胆郁痰扰证 174
十六、肝胆湿热证与胆郁痰扰证 175
十七、大肠湿热证与膀胱湿热证 175
十八、心火亢盛证与膀胱湿热证 175
附录三 实习项目 176
实习一 观看望诊、舌诊录像及舌象模型 176
实习二 舌诊训练与体验 176
实习三 问诊方法训练 177
实习四 切脉方法训练及常见脉象的体验 177
实习五 八纲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 178
实习六 病因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 179
实习七 气血津液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 180
实习八 脏腑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 180
实习九 六经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 181
实习十 卫气营血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 182
实习十一 综合运用诊断知识进行病案分析和讨论 183
实习十二 病历书写训练 184
病案分析参考答案 186
附录四 主要参考书目 190
附录五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