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供医士、妇幼医士、助产士专业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医学》编写组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K7086·991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二)辨证论治 4

三、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 5

第一篇 基础理论 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6

第一节 阴阳 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6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 6

三、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

第二节 五行 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8

二、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9

第二章 脏腑、气、血、津液 11

第一节 脏腑 11

一、五脏 11

(一)心 11

(二)肝 12

(三)脾 13

(四)肺 13

(五)肾 14

二、六腑 16

(一)胃 16

(二)胆 16

(三)小肠 16

(四)大肠 16

(五)膀胱 16

(六)三焦 16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17

(一)脏与脏 17

(二)脏与腑 18

第二节 气、血、津液 18

一、气 18

二、血 19

三、津液 19

第三章 经络 20

第一节 经络的主要内容和分布概况 20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21

第四章 病因 22

第一节 六淫 22

第二节 疫疠 24

第三节 七情 24

第四节 其他致病因素 25

第五章 诊法 26

第一节 望诊 26

一、望全身情况 26

二、望局部情况 28

三、望舌 29

四、望小儿指纹 31

第二节 闻诊 32

一、听声音 32

二、嗅气味 33

第三节 问诊 33

一、问寒热 34

二、问汗 34

三、问头、身、胸、腹、四肢 34

四、问睡眠 35

五、问饮食 35

六、问二便 35

七、问经带 36

八、问小儿 36

九、问既往病史及个人史和家族史 36

第四节 切诊 37

一、脉诊 37

二、按诊 41

第六章 辨证 42

第一节 八纲辨证 42

一、表里 42

二、寒热 43

三、虚实 43

四、阴阳 44

第二节 脏腑辨证 44

一、脏病辨证 44

(一)心病辨证 44

(二)肝病辨证 45

(三)脾病辨证 46

(四)肺病辨证 47

(五)肾病辨证 48

二、腑病辨证 49

(一)胃寒 49

(二)胃火 49

(三)食滞胃脘 50

(四)胃阴虚 50

(五)大肠湿热 50

(六)膀胱湿热 50

三、脏腑兼病辨证 51

(一)心脾两虚 51

(二)心肾不交 51

(三)脾胃虚寒 51

(四)肝胃不和 51

(五)肝胆湿热 52

第三节 六经辨证 52

一、太阳病证 52

二、阳明病证 53

三、少阳病证 54

四、太阴病证 54

五、少阴病证 54

六、厥阴病证 55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55

一、卫分证 56

二、气分证 56

三、营分证 56

四、血分证 57

第七章 治则 58

第一节 扶正祛邪 58

第二节 标本缓急 59

第三节 正治与反治 59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 61

第一章 中药 61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61

一、中药的采制 61

(一)采集与贮藏 61

(二)炮制 61

二、中药运用的一般规律 62

(一)中药的性能 62

(二)中药的用法 63

第二节 常用中药 64

一、解表药 64

(一)辛温解表药 65

麻黄(附:麻黄根)、桂枝、紫苏(附:苏叶、苏梗、苏子)、荆芥(附:荆芥穗)、防风、白芷、细辛(二)辛凉解表药 67

桑叶、菊花(附:野菊花)、薄荷、柴胡、葛根、蝉蜕、升麻二、祛风湿药 70

独活、羌活、桑寄生、威灵仙、木瓜、秦艽、防己三、祛湿药 72

(一)芳香化湿药 72

藿香、佩兰、苍术、砂仁、草豆蔻(附:白豆蔻)(二)淡渗利湿药 74

茯苓(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泽泻、薏苡仁、猪苓(三)清热利水药 75

车前子(附:车前草)、木通、滑石、金钱草、茵陈蒿四、清热药 77

(一)清热泻火药 77

知母、龙胆草、石膏 79

(二)清热燥湿药 79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80

(三)清热凉血药 80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犀牛角 82

(四)清热解毒药 82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附:大青叶)、白头翁、虎杖、穿心莲(五)清虚热药 84

地骨皮、青蒿 85

五、泻下药 85

(一)攻下药 85

大黄、芒硝 86

(二)润下药 86

火麻仁 86

(三)逐水药 86

牵牛子、甘遂 87

六、消导药 87

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89

七、祛痰止咳平喘药 89

(一)温化寒痰药 89

半夏、白芥子 90

(二)清化热痰药 90

前胡、瓜蒌(附: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浙贝母(附:川贝母)、竹茹(三)止咳平喘药 92

杏仁、桔梗、枇杷叶、款冬花、紫苑、百部、葶苈子八、温里祛寒药 94

(一)温中散寒药 94

干姜(附:炮姜、生姜)、吴茱萸 95

(二)回阳救逆药 95

附子、肉桂 95

九、理气药 95

陈皮(附:橘红、橘叶、橘核)、枳实(附:枳壳)、木香、厚朴、香附、郁金、青皮、乌药、川楝子十、理血药 99

(一)活血祛瘀药 99

桃仁、红花(附:藏红花)、丹参、赤芍药、川芎、延胡索、牛膝、益母草(附:茺蔚子)、毛冬青(二)止血药 102

小蓟(附:大蓟)、地榆、白芨、三七 104

十一、补益药 104

(一)补气药 104

人参(附: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 106

(二)补阳药 106

杜仲、续断、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 108

(三)补血药 108

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白芍药、阿胶 110

(四)补阴药 110

沙参、麦门冬(附:天门冬)、枸杞子、鳖甲 111

十二、固涩药 111

山茱萸、五味子、乌贼骨、乌梅 113

十三、安神药 113

(一)养心安神药 113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114

(二)重镇安神药 114

龙骨(附:龙齿)、牡蛎、朱砂 115

十四、平肝熄风药 115

天麻、钩藤、地龙、全蝎、石决明、代赭石、僵蚕、羚羊角十五、芳香开窍药 117

牛黄、冰片、麝香、菖蒲 119

十六、驱虫药 119

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附:大腹皮)、南瓜子附:外用药 120

第二章 方剂 123

第一节 方剂概说 123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123

二、方剂的变化 123

三、常用剂型 124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25

一、解表剂 125

(一)辛温解表剂 126

麻黄汤 126

桂枝汤 126

荆防败毒散 126

(二)辛凉解表剂 127

银翘散 127

桑菊饮 127

二、祛风湿剂 128

羌活胜湿汤 128

独活寄生汤 128

三、祛湿剂 128

(一)芳香化湿剂 129

藿香正气散 129

(二)苦温燥湿剂 129

平胃散 129

(三)淡渗利湿剂 130

五苓散 130

(四)清热利水通淋剂 130

八正散 130

四、清热剂 130

(一)清热泻火剂 131

白虎汤 131

(二)清热燥湿剂 131

茵陈蒿汤 131

龙胆泻肝汤 132

白头翁汤 132

(三)清热凉血剂 132

清营汤 132

犀角地黄汤 133

(四)清热解毒剂 133

五味消毒饮 133

仙方活命饮 133

(五)清虚热剂 134

青蒿鳖甲汤 134

五、泻下剂 134

(一)寒下剂 134

大承气汤 134

(二)润下剂 135

麻子仁丸 135

(三)逐水剂 135

十枣汤 135

六、和解剂 136

(一)和解少阳剂 136

小柴胡汤 136

(二)调和肝脾剂 136

逍遥散 136

七、消导剂 137

保和丸 137

八、祛痰止咳平喘剂 137

(一)温化寒痰剂 137

二陈汤 137

(二)止咳化痰剂 138

止嗽散 138

(三)清肺平喘剂 138

麻杏甘石汤 138

(四)化痰平喘剂 139

定喘汤 139

九、温里祛寒剂 139

(一)温中祛寒剂 139

理中丸 139

(二)回阳救逆剂 140

四逆汤 140

真武汤 140

十、理气剂 141

(一)行气剂 141

柴胡疏肝散 141

半夏厚朴汤 141

(二)降气剂 142

旋复代赭汤 142

十一、理血剂 142

(一)活血祛瘀剂 142

血府逐瘀汤 142

补阳还五汤 143

生化汤 143

(二)止血剂 143

十灰散 143

十二、补益剂 144

(一)补气剂 144

四君子汤 144

补中益气汤 144

参苓白术散 145

(二)补血剂 145

四物汤 145

归脾汤 146

炙甘草汤 146

(三)补阴剂 147

六味地黄丸 147

百合固金汤 148

(四)补阳剂 148

肾气丸 148

十三、固涩剂 149

(一)敛汗固表剂 149

牡蛎散 149

(二)固精止遗剂 149

金锁固精丸 149

(三)涩肠止泻剂 150

真人养脏汤 150

(四)收敛止带剂 150

清带汤 150

十四、安神剂 150

(一)养心安神剂 151

酸枣仁汤 151

(二)重镇安神剂 151

朱砂安神丸 151

十五、平肝熄风剂 151

镇肝熄风汤 151

天麻钩藤饮 152

十六、开窍剂 152

(一)凉开剂 153

安宫牛黄丸 153

至宝丹 153

(二)温开剂 153

苏合香丸 153

十七、驱虫剂 154

乌梅丸 154

化虫丸 154

十八、外用剂 155

冰硼散 155

如意金黄散 155

冲和膏 155

生肌散 155

生肌玉红膏 155

九一丹 155

七厘散 155

第三篇 临床常见证、病 156

第一章 内科 156

感冒 156

咳嗽 157

喘证 158

胸痹 160

头痛 161

眩晕 163

中风 164

郁证 166

心悸 167

胃痛 168

泄泻 169

黄疸 171

痢疾 172

水肿 174

淋证 175

痹证 177

第二章 外科 178

痈 178

疽 179

疖 182

疔 183

第三章 妇产科 185

月经不调 185

闭经 188

痛经 188

崩漏 189

带下 190

妊娠恶阻 191

胎动不安、滑胎 192

产后发热 193

产后腹痛 194

缺乳 194

第四章 儿科 196

麻疹 196

痄腮 197

百日咳 198

疳积 199

小儿泄泻 200

第四篇 针灸与其它疗法 202

第一章 针灸疗法 202

第一节 穴位概述 202

一、穴位与经络的关系 202

二、穴位的分类 202

三、穴位的主治规律 203

四、常用取穴法 203

第二节 十四经体表循行、主治及常用穴 205

一、任脉:中极、关元、气海、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 205

二、督脉:长强、腰阳关、至阳、大椎、哑门、百会、人中 207

三、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列缺、少商 208

四、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中冲 209

五、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冲 210

六、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颙、迎香 211

七、手少阳三焦经:中渚、外关、肩髎、翳风、耳门 212

八、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肩贞、天宗、听宫 214

九、足阳明胃经: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髀关、足三里、丰隆、内庭 215

十、足少阳胆经: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悬钟) 218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昆仑 220

十二、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223

十三、足厥阴肝经:大敦、太冲、曲泉 224

十四、足少阴肾经:太溪、照海、复溜 225

第三节 奇穴 225

一、头部:太阳、印堂、四神聪 226

二、腹部:胃上穴、维胞 226

三、腰背部:定喘、夹脊穴 227

四、上肢部:落枕、八邪、四缝、十宣 228

五、下肢部:膝眼、阑尾穴、八风 229

第四节 刺、灸、拔罐法 229

一、针刺法 230

(一)毫针刺法 230

(二)三棱针刺法 234

二、灸法 235

三、拔罐法 235

第五节 针灸治疗 236

一、治疗概述 236

二、常见病的治疗 237

感冒、咳喘、胃痛、呕吐、慢性腹泻、急性阑尾炎、呃逆、胁痛、晕厥、眩晕、失眠、头痛、癔病、面瘫、瘫痪、落枕、腰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痛经、乳少、疳疾、遗尿、小儿麻痹后遗症、牙痛、暴发火眼、聋哑第二章 其它疗法 242

第一节 耳针疗法 242

第二节 针刺麻醉 246

第三节 简易推拿 248

一、推拿常用手法 248

二、推拿常规 259

三、常见病症的推拿治疗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