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诗歌里脱胎而出的文体——对联 1
第一节 什么是对联 1
第二节 对联具有诗歌的哪些特点 6
一、精练 6
二、节奏鲜明 7
三、句式整齐 12
第三节 对联自身的特点及形成的规则 13
一、对联与格律诗的差别 13
二、对联的要求 15
三、对联的规则 23
第四节 对联的外在格式 23
一、对联的横额 24
二、对联的书写格式 25
三、纸色的选择 26
四、字体的应用 26
第五节 对联的分类 27
一、按出句与对句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大类 27
二、按对仗内容的严宽,可分为工对、邻对、宽对等三种 29
三、按对仗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扇面对、错综对和列锦对三大类 31
第六节 对联的教与学 33
一、学习对联的意义 33
二、对联的学习步骤 35
第二章 天籁之音——格律诗 39
第一节 声律 39
一、四声与平仄 40
二、如何区别平仄 42
三、平仄的应用 44
第二节 对仗 45
一、对仗的由来 46
二、对仗的作用 47
第三节 粘对 47
一、粘对的要求 48
二、粘对的应用 50
三、诗歌的追和 51
第四节 韵律 52
一、用韵的作用 52
二、格律诗用韵的基本要求 53
三、韵书的使用 56
四、诗歌的唱和 60
第五节 格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63
第六节 格律诗的分类 65
一、五言律诗 65
二、七言律诗 65
三、排律 66
四、绝句 67
五、试帖诗 68
第七节 诗歌的创作思维 72
一、赋、比、兴 72
二、诗歌的催化剂——灵感 76
三、诗歌中的理性认识——逻辑 82
四、诗歌的翅膀——想象 83
五、生活艺术化的过程——构思 89
六、生活艺术化的结果——意境 90
第八节 其他 93
一、诗歌语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 93
二、感性认识的具象性 94
三、束缚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95
第三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八股文 97
第一节 浅谈八股文 97
一、八股文是什么 97
二、八股文的弊端 104
三、八股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106
第二节 形成八股文的内在因素 108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08
二、中国帝王术 120
三、与形成八股文有关的人物 121
四、形成八股文的民族文化因素 124
五、形成八股文的历史源流 127
六、制艺、经义、制义 129
第三节 解剖八股文的形式 130
一、题目 130
二、破题 131
三、承题 133
四、起讲 134
五、领题 135
六、提二比 136
七、中二比 137
八、后二比 137
九、束二比 138
十、大结 138
第四节 八股文的基本技巧和苛刻的条件 139
一、换字 139
二、对偶 140
三、相题 140
四、口气 141
五、磨勘 142
六、钓、渡、挽 142
第五节 选和批 142
一、选 142
二、批 143
三、范文 143
第六节 由八股文形成的教育制度 148
一、八股文教育的特征 148
二、私塾教育与八股文 155
第四章 余论 167
第一节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与演变 167
一、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167
二、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168
三、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时期 169
四、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72
五、元朝——科举制度的萎缩时期 174
六、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175
七、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洋科考 186
八、科举制度的影响 187
第二节 历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191
一、隋、唐、宋时代的科考内容 191
二、元朝的科考内容 193
三、明清两代的科考内容 193
四、武科举的考试内容 195
第三节 与科考相关的事情 196
一、作弊及其防御 196
二、科举的名衔与称谓 197
三、科举考试的等级名称 202
第四节 简述中国韵文的演变历史 204
一、诗歌的由来 204
二、从贵族走向平民——《楚辞》的突破 207
三、乐府诗——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207
四、五言诗的起源和形成 208
五、七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209
六、格律诗的出现 210
七、从格律诗到词、曲 210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