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时期旅游业性质定位与综合功能研究 1
第一节 新时期旅游业的性质定位与内涵特征 1
一、旅游业性质定位的历史演变轨迹 2
二、新时期旅游业的性质定位与战略意义 3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 4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5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6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载体 6
(五)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国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 7
三、新时期旅游业的基本内涵特征 8
(一)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大、覆盖面广的经济产业 9
(二)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多层次消费和可重复性消费 9
(三)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 9
(四)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环保产业 10
(五)旅游业是内在活力强、适应性强、启动成本低、回暖快、应对经济危机有突出优势的产业 10
第二节 旅游业综合功能拓展的一般规律与国际比较 11
一、主要国家旅游业功能拓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11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旅游业功能诉求有所不同 11
(二)各国旅游业功能的拓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2
(三)通过对旅游业地位、作用与功能的总结,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 13
二、我国旅游业功能拓展的历史回顾与阶段特征 14
三、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的基本结论 17
(一)总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在最迫切需要发挥的领域起到关键性作用 17
(二)旅游业综合功能的拓展,是历史选择与主动作为的双重结果 18
(三)总结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功能拓展,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9
(四)肩负更艰巨的使命、拥有更丰富的功能,拓展空间更为广阔 19
第三节 旅游业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综合功能分析 20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旅游业的作用点 20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功能 21
(二)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循环,发挥放大效应 21
(三)有助于从根本上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石 22
二、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功能 22
(一)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2
(二)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 23
(三)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4
(四)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25
(五)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5
(六)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定 25
三、旅游业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进展 26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26
(二)各种创建和谐的行动方兴未艾,全国形成了和谐旅游热潮 27
(三)针对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旅游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7
(四)和谐旅游成为发展主流,受到社会广泛认同 28
(五)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和谐旅游的目标体系与发展模式 29
第四节 旅游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综合功能研究 3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要求 31
二、发展旅游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31
三、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综合功能 32
(一)雪中送炭,在薄弱环节发挥特殊的功能 32
(二)锦上添花,全面提升小康社会发展水平 33
(三)放大效应,旅游业可以构建小康循环 33
四、旅游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具体作用 34
(一)旅游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和重要财富来源 34
(二)旅游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34
(三)旅游业是全面推进弱势人群的发展、补充小康社会薄弱环节的重要渠道 35
(四)旅游业是“转移支付”、促进共同致富的重要手段 35
(五)旅游业是引领小康社会时尚、提高健康文明水平的重要动力 35
(六)旅游业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培育现代小康人群的重要途径 36
五、旅游业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优势 36
(一)综合性、带动性强 37
(二)潜力大,持续力强 37
(三)参与性强,受益面宽 37
(四)作用于薄弱环节,扶助功能强 37
(五)综合成本低,社会冲突小 37
(六)区域性强,类型丰富多样 37
第五节 旅游的本质与新时期的综合功能总结 38
一、经济功能 38
二、社会功能 39
三、政治功能 40
四、文化功能 40
五、教育功能 41
六、组织功能 44
七、生态功能 44
八、改革功能 44
九、开放功能 45
十、增殖功能 45
第六节 旅游业服务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建议 45
一、转变旅游增长方式,创新服务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46
二、着眼于完善公共服务,以服务创造更好的和谐环境 47
三、服务大局,找准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推进九大联动工程 49
(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工程 49
(二)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动工程 50
(三)旅游与文化的联动工程 50
(四)旅游与教育联动工程 51
(五)旅游与外交联动工程 53
(六)旅游与工业联动工程 53
(七)旅游与就业联动工程 54
(八)旅游与服务业发展和刺激需求联动工程 55
(九)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联动工程 56
第二章 旅游业综合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 57
第一节 总体研究框架 57
一、资料来源说明 57
(一)专业数据库 57
(二)各种规划 58
(三)专业书籍 58
(四)会议材料 58
(五)互联网 58
二、研究方法说明 58
(一)监测 59
(二)概括 59
(三)比较 59
(四)综述 59
三、研究现状分析 59
(一)关注度低,专题研究不足 62
(二)研究点散,综合研究匮乏 63
(三)冷热失衡,有待全面加强 63
(四)重在演绎,案例研究不够 63
四、和谐社会与旅游研究现状 63
五、小康社会与旅游关系研究现状 65
六、本次研究起点 66
第二节 旅游业经济功能的研究综述 68
一、文献检索概貌 69
二、文献研究层面的现状分析 70
(一)产业贡献的研究现状 70
(二)消费功能的研究现状 71
(三)结构调整功能的研究现状 72
(四)外贸创汇功能的研究现状 73
(五)财政税收功能的研究现状 73
第三节 旅游业社会功能的研究综述 74
一、文献检索概貌 74
二、文献研究层面的现状分析 75
(一)就业功能 76
(二)扶贫功能 77
(三)生活功能 77
(四)弱势群体扶助功能 78
(五)转移支付功能 79
第四节 旅游业文化功能的研究综述 79
一、文献检索概貌 79
二、文献研究层面的现状分析 81
(一)保护文化遗产 81
(二)传播现代文化 82
(三)提升文明程度 83
(四)促进文化交流 84
(五)孵化文化产业 85
(六)创造世界文化新遗产 86
第五节 旅游业外交功能的研究综述 87
一、文献检索概貌 87
二、文献研究层面的现状分析 89
(一)宣传国家形象 89
(二)改善国家外部环境 90
(三)传播民族文化 92
(四)加强中外民间友好 93
第六节 旅游业组织功能的研究综述 93
一、文献检索概貌 93
二、文献研究层面的现状分析 95
第七节 旅游业教育功能的研究综述 105
一、文献检索概貌 105
二、文献研究层面的现状分析 107
第三章 国民休闲战略研究 113
第一节 《国民休闲纲要》的概念内涵 113
一、休闲概念的界定 113
(一)休闲的概念内涵 113
(二)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115
二、《国民休闲纲要》的性质内容界定 116
(一)《纲要》的性质 116
(二)《纲要》需包含的主要内容 118
(三)《纲要》最重要的工作抓手 119
三、《纲要》中“国民”范围的界定 120
第二节 实施《国民休闲纲要》的战略内涵与重大意义 121
一、国民健康工程 123
二、国民幸福工程 125
三、国民就业工程 128
四、国民消费工程 129
五、国家形象工程 134
第三节 实施《国民休闲纲要》的条件与时机 136
一、实施已经具备基础条件 136
(一)经济发展基础 136
(二)社会发展基础 137
(三)法规制度基础 139
(四)消费观念基础 140
(五)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基础 141
(六)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基础 141
二、当前面临难得的契机 143
(一)倒逼机制 143
(二)弹性机制 145
(三)共振机制 145
(四)传导机制 146
第四节 《国民休闲纲要》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147
一、基本原则 148
二、总体目标 148
三、内容与措施 149
(一)创新制度安排、保障基本权益,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假日体系 149
(二)优化生活空间、整合利用资源,完善国民旅游休闲空间体系 149
(三)推动全民受益、关注特定人群,拓展国民旅游休闲市场体系 150
(四)应对多样需求、培育新兴热点,完善国民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150
(五)依托公共服务、完善专业服务,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体系 151
(六)降低消费门槛、提高产品性价比,完善国民旅游休闲优惠体系 152
(七)综合联动管理、强化市场监督,完善国民旅游休闲质量监管体系 153
(八)壮大产业规模、创新休闲业态,丰富国民旅游休闲产业体系 153
(九)强化政府推动、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国民旅游休闲政策支撑体系 154
(十)加强国民教育、整合宣传资源,建设国民旅游休闲宣传推广体系 155
(十一)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科学研究,建设国民旅游休闲科教与人才体系 155
(十二)休闲创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就业体系 156
第五节 《纲要》实施的路径步骤与组织方式 156
一、3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156
(一)实践倒逼改革 156
(二)先易后难推进改革 157
(三)科学的渐进式改革 157
(四)以增量与局部改革带动全局改革 158
(五)改革中效率与公平兼顾 158
(六)政府主导、鼓励多元创新 158
二、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启示 159
三、《国民休闲纲要》的实施路径 160
(一)抓住机遇,批示立项,争取纳入当前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161
(二)遵循渐进式改革的科学理念,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路径起步推进 161
(三)以度假区、休闲城市创评等已有工作基础为突破口,先易后难,逐步开拓休闲发展空间 162
(四)纲领引导、细则配套,总结研究一批有利于工作开展和行业发展的相关成果,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体系 162
(五)遵循增量原则,制度创新、政策扶持,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增加对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的投入支持 163
(六)在纲要的总体指导下,研究出台《国民休闲指南》,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循序推进 163
(七)寻求利益共同点和工作结合点,逐步形成部门联合、政企联动、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推动格局 164
(八)舆论引导,标准规范,引导形成健康的社会休闲氛围和规范的休闲企业运营机制,促进供需协调发展 164
四、《国民休闲纲要》实施的组织与分工 165
五、《国民休闲纲要》的实施步骤 166
第六节 《纲要》实施的风险、成本与收益 167
一、风险与障碍 167
(一)受益不均衡 167
(二)误读与误导 169
(三)成本与走样 171
(四)脱节与反向 172
(五)国际舆论挑战 173
(六)文化土壤不适应 173
(七)经济基础不坚实 175
二、成本与收益 176
(一)研究方法 176
(二)成本评估 177
(三)收益评估 180
第四章 国民旅游消费战略研究 185
第一节 我国消费的结构演变与趋势分析 185
一、消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和基础 185
二、发展享受型消费:我国消费结构演变的未来取向 187
三、旅游:我国未来新兴消费的热点和重点 190
第二节 旅游消费的内涵特征与现状特点 192
一、旅游消费的内涵 192
(一)基本概念 192
(二)旅游消费的特殊性 193
二、旅游消费的内涵特征 193
(一)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 194
(二)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 194
(三)旅游消费是多层次消费 195
(四)旅游消费是可重复性消费 195
(五)旅游消费是体验性消费 195
(六)旅游消费是异地性消费 196
(七)旅游消费是波动性消费 196
(八)旅游消费是发展性消费 196
(九)旅游消费是交互性消费 197
(十)旅游消费是可持续性消费 197
三、旅游消费的阶段特点 197
(一)大众化特点 197
(二)多样化多层次特点 198
(三)快速增长特点 198
四、我国旅游消费的现状 199
(一)旅游消费增长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 199
(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200
(三)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201
(四)旅游消费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突出 201
(五)旅游消费水平和总量差距明显并呈扩大趋势 202
(六)旅游消费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202
五、当前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 203
(一)基本旅游消费比例过大,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203
(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旅游消费扩张形成了制约 203
(三)出境游客境外消费过度,导致需求外溢现象严重 204
(四)入境消费面临客源分流和人均消费提升两大难题 204
(五)旅游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制约国内旅游消费增长 204
(六)带薪假期制度普及低,旅游消费供需不太匹配 205
(七)旅游法制建设滞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205
第三节 扩大旅游消费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措施 206
一、扩大旅游消费的基本思路 206
二、扩大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 208
(一)规范旅游消费市场,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208
(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 208
(三)打造旅游消费新的增长极 209
(四)提高入境旅游消费层次 209
(五)促进国内旅游消费升级 210
(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10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11
(八)倡导旅游绿色消费,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 212
第五章 旅游就业战略研究 213
第一节 旅游就业的概念界定与数量测算 213
一、旅游就业特点与范围界定 214
(一)旅游就业的外延特点 214
(二)对就业及旅游业的标准界定 215
(三)对旅游就业的划分 216
二、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的测算 217
三、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的测算 217
四、旅游经济就业人数的测算 219
(一)计算方法与资料来源 219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220
五、旅游就业乘数的测算 220
六、旅游对相关行业就业贡献比例的测算 223
第二节 旅游业对弱势人群就业和再就业的贡献 224
一、旅游业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脱贫的贡献 225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22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旅游业的转移方式 225
(三)旅游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 226
(四)潜力与存在问题 226
二、旅游业对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贡献 227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227
(二)旅游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数量测算 227
(三)旅游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28
三、旅游业在促进妇女就业方面的贡献 228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228
(二)旅游业妇女就业的贡献与特征 229
(三)妇女在旅游业就业的优势与潜力 229
(四)妇女在旅游业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0
四、旅游业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贡献 230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230
(二)旅游业吸纳大中专学生就业数量的估算 230
(三)旅游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潜力 231
(四)旅游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31
第三节 中国旅游就业的基本构成特征分析 232
一、我国旅游就业的行业构成特征 232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特征 233
(一)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 233
(二)涉外宾馆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 234
(三)景区(点)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 235
(四)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 235
三、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特征 236
(一)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 236
(二)星级宾馆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 237
(三)景区(点)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 238
(四)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 239
四、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特征 240
(一)旅行社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 240
(二)涉外宾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 240
(三)景区(点)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 241
(四)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 242
五、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称构成特征 242
(一)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职称构成 242
(二)涉外宾馆从业人员的职称构成 243
(三)景区(点)从业人员的职称构成 244
(四)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的职称构成 244
六、旅游就业方式与单位构成特征 245
(一)就业方式特征——多样化、弹性化、灵活化 245
(二)灵活就业的方式将继续加强,但将变得更加规范 245
(三)旅游就业机制的变化——继续转型,市场化进程加快 246
(四)非国有、中小型旅游企业就业比例将进一步增加 247
第四节 中国旅游就业区域构成特征与发展评价 247
一、旅游就业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247
二、中国旅游就业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248
(一)区域就业发展规模上的差异 248
(二)各地区发展强度的差异 250
(三)在当地就业中所占比例的差异 251
(四)各地区增长率变化情况 252
三、各省市区旅游就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分层 252
四、旅游就业发展的区域总体差异特征 253
(一)东西部差异与南北向差异并存,东西部差异大于南北向差异 254
(二)六个旅游区域就业特征分析 255
(三)形成了不同的旅游地域模式 256
(四)旅游就业在空间聚集和扩散增强,形成新的增长极 256
第五节 中国旅游就业增长潜力预测与目标构建 257
一、中国旅游就业增长潜力预测及总量目标 257
(一)预测方法的选择 257
(二)旅游就业的增长速度确定 258
(三)旅游就业增长潜力的预测 259
(四)旅游就业总量发展目标的确定 260
二、中国旅游就业目标的行业和地区分解 260
(一)就业目标的行业分解 261
(二)就业目标的地区分解 261
三、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63
(一)进一步壮大规模,建立与产业地位相衬的数量目标体系 263
(二)充分发掘综合功能,使其成为扶助弱势群体就业的优势领域 263
(三)提高旅游就业质量,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就业增长体系 263
(四)逐步建立完善的旅游就业服务体系 264
(五)培育高素质并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体系 264
(六)逐步形成完善的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264
四、我国旅游就业增长的支撑条件分析 265
(一)市场前景广阔,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265
(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开发条件逐步成熟 265
(三)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利于就业增长 266
(四)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条件逐步成熟 266
(五)重大战略与特殊机遇的有力推动 266
(六)配套的综合政策与协调机制逐步成熟 267
第六节 我国发展旅游促进就业基本思路与重点 267
一、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基本经验 267
(一)政府高度重视,明确目标、加强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268
(二)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多种经济一起上 268
(三)注重发展大旅游,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269
(四)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就业模式 269
(五)注重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培训促进就业 270
(六)注重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实现可持续就业 270
二、我国旅游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71
(一)旅游就业增长滞后于产业增长,潜力未被释放 271
(二)旅游就业质量较低,保障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 271
(三)人力资源素质低,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有效扩大 272
(四)旅游就业结构失衡,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 272
(五)旅游就业管理与服务不到位,制约了就业增长 273
(六)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不利于持续就业 273
三、我国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基本思路 273
(一)以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来推动就业规模增长 274
(二)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完善就业结构 274
(三)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来拉动就业市场 274
(四)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来推动旅游就业增长 275
(五)以完善就业服务来推动旅游就业增长 275
(六)以人力资源开发来促进旅游就业增长 276
四、培育我国旅游就业新的行业增长点 276
(一)新型住宿接待业 277
(二)特色餐饮业 277
(三)旅游景区(点)的开发 277
(四)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 278
(五)旅游农业 278
(六)旅游工业 279
(七)旅游新兴服务业 279
(八)旅游文化娱乐业 280
(九)旅游交通运输业 280
(十)旅游劳务输出 281
五、培育我国旅游就业新的空间增长点 281
(一)推进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尽快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281
(二)推进都市旅游发展,形成大容量的旅游就业基地 282
(三)加快环城市度假带的建设,统筹城乡旅游就业关系 282
(四)加大交通干线沿线旅游发展,形成就业增长轴 283
(五)大型旅游区域的成片开发和综合开发,形成大规模就业 283
(六)乡村旅游发展及旅游小城镇(包括边境口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284
六、对不同地区旅游就业进行分类指导 285
(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85
(二)中心城市 286
(三)大中城市周边地区 286
(四)老少边穷地区 287
(五)旅游小城镇 287
(六)工业矿业城市和地区 288
第七节 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288
一、制订六项旅游就业考核(参考)指标 289
二、启动六项旅游就业援助计划 289
三、启动六项旅游就业试点工程 291
四、推进六项旅游人才开发工程 292
五、启动六项旅游就业服务工程 293
第八节 大力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 295
一、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 295
二、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296
(一)指导思想 296
(二)总体目标 296
(三)基本原则 297
三、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主要任务 297
(一)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壮大旅游就业规模 297
(二)优化旅游就业结构,丰富旅游就业形式 297
(三)鼓励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培育新的旅游就业增长点 298
(四)结合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和重大工程,形成新的旅游就业区域格局 298
(五)积极扩大和规范旅游消费市场,以旅游消费拉动就业增长 298
(六)强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旅游就业可持续增长 299
(七)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旅游就业能力 299
(八)完善旅游就业管理体制,建设统一的旅游就业市场 299
四、近期工作重点与政策措施 299
(一)实施十项旅游就业行动计划 299
(二)开展六项旅游就业试点工作 300
(三)加强旅游就业政策引导 300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300
五、加强领导和组织实施 301
第九节 发展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纲要 302
一、指导思想 302
二、行动目标 302
三、行动内容 302
(一)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 303
(二)旅游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 303
(三)旅游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计划 304
(四)旅游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计划 304
(五)旅游促进妇女就业创业计划 305
(六)旅游促进残疾人就业援助计划 306
(七)旅游新就业增长点培育计划 306
(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创新计划 307
(九)旅游就业公共服务与保障水平提升计划 308
(十)旅游就业国内对口支援与国际合作计划 308
四、组织实施 309
(一)加强领导 309
(二)部门分工 310
(三)地方落实 310
(四)舆论宣传 310
(五)社会参与 310
第六章 旅游与国民素质提升战略研究 311
第一节 国民素质的内涵及其国家战略意义 311
一、国民素质的内涵 311
二、国民素质的战略价值 311
三、国民素质的发展目标 312
四、国民素质提升途径的创新 313
第二节 旅游对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贡献 314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315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315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316
(三)旅游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316
(四)旅游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317
二、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318
(一)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318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思路 318
(三)“学习”观念的更新 318
(四)旅游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推动作用 319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319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31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320
(三)旅游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320
四、对青少年教育的贡献 321
(一)青少年教育 321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321
(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 322
(四)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作用 322
五、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 322
(一)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322
(二)我国的发展战略 323
(三)旅游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 323
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贡献 324
(一)企业文化 324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种方式 325
(三)旅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贡献 325
七、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 326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26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 326
(三)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种主要途径 326
(四)旅游对农村、贫困、边远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 327
八、对培育开放的文化氛围、推进国际接轨和培育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贡献 327
(一)国际化人才 327
(二)世界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 328
(三)旅游业对于培育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贡献 328
第三节 旅游提升国民素质的路径与方式 329
一、旅游进教材 329
(一)现有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329
(二)旅游进教材的意义 330
(三)旅游进教材的措施 330
二、旅游进“课外”课堂 330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外”课堂 330
(二)旅游进“课外”课堂的意义 331
(三)旅游进“课外”课堂的措施 331
三、旅游进社区教育 331
(一)社区教育概况 331
(二)旅游进社区教育的意义 331
(三)旅游进社区教育的措施 332
四、旅游进职业教育的主流板块 332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供需状况 332
(二)旅游进职业教育主流板块的意义 332
(三)旅游进职业教育主流板块的措施 333
五、旅游进一级学科 333
(一)旅游科学现状 333
(二)旅游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333
(三)旅游进一级学科的措施 334
六、旅游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334
(一)企业文化建设 334
(二)旅游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334
(三)旅游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335
七、旅游进大学修养课 335
(一)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现状 335
(二)旅游进大学修养课的意义 335
(三)旅游进大学修养课的措施 336
八、旅游进“9+2”义务教育 336
(一)“9+2”义务教育 336
(二)旅游进“9+2”义务教育的意义 336
(三)旅游进“9+2”义务教育的措施 337
第七章 乡村旅游与国家三农战略研究 338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特殊功能 338
一、“三农”问题的内涵与本质 338
二、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11个“一号文件” 339
三、乡村旅游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 341
四、“三农”问题与“三农”旅游 342
第二节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及要解决的问题 342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 342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43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态势 346
(一)各地普遍重视,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举措来抓 346
(二)发展速度较快,初步形成规模 346
(三)注重加强引导,管理走向规范有序 347
(四)依托各种资源,形成多种类型 347
四、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347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新的着力点 347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开辟了新的途径 348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48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了农业功能,扩大了产业领域 349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49
(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350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350
(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养和提高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 350
五、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50
(一)产品开发、经营方式简单粗放 351
(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351
(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较低 351
(四)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完善 351
(五)旅游部门业务指导还不够有力 351
附: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典型例子 352
第三节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353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 353
二、发展目标 354
三、重点工程 355
四、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领导扶持 356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深入思考 359
第八章 国家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362
第一节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国际比较 362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362
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65
三、世界旅游发展阶段分析 366
(一)世界旅游规模化发展阶段(产业育成阶段) 366
(二)世界旅游集聚化发展阶段(产业成长阶段) 368
(三)世界旅游平稳化发展阶段(产业成熟阶段) 371
四、中国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374
(一)不同国内外机构预测的中国旅游业潜力 374
(二)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变化情况 376
(三)中外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差距 379
五、国际典型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381
(一)“美国模式”——经济强国模式 381
(二)“法国模式”——资源强国模式 383
(三)“西班牙模式”——旅游支柱模式 384
第二节 中国旅游增长潜力预测 385
一、基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预测 386
(一)1994~2005年中国旅游业增长速度与中国GDP增长速度前后两个阶段的比较 386
(二)GDP增长率与旅游产业增长率之间关联系数测算 386
(三)1994~2005年中国旅游业总体增长速度与工业、第三产业和其中的交通、邮电、通信业增速的前后两个阶段比较 388
(四)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数与民航客运增长速度的比较 388
二、基于收入增长、社会结构与消费结构变化预测 389
(一)1994~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与人均GDP增长速度比较 389
(二)不同收入人群规模变化分析 390
(三)人均可支配收入趋势分析 391
(四)国内消费结构趋势分析 392
三、基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升级转换的预测 393
(一)中国旅游发展阶段分析 393
(二)现阶段中国旅游产业特征及其增长空间分析 393
四、基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与工程的正面拉动预测 394
(一)国家新的执政理念为旅游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394
(二)重大区域战略为旅游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395
(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为旅游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395
(四)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积极与旅游产业衔接 396
五、基于和平国际环境的正面拉动预测 396
(一)1991~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增幅与全球国际旅游增长速度的比较 397
(一)1991~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增幅与三大市场(外国人、港澳市场、台湾市场)的增幅比较 397
(三)科技革新与科技成果共享为旅游产业创造的增长空间 397
六、基于重大国际盛事拉动预测 398
(一)2008年奥运旅游增量预测 398
(二)2010年世博旅游增量预测 399
七、基于新业态创造的增长空间预测 399
(一)旅游方式新业态 399
(二)旅游产品新业态 400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新业态 402
八、综合预测 403
(一)基于宏观经济拉动预测 403
(二)基于社会结构与消费结构优化带动预测 403
(三)基于旅游发展阶段性跨越预测 404
(四)基于国家层面重大举措拉动预测 404
(五)基于和平国际环境拉动预测 404
(六)基于重大国际盛事拉动预测 404
(七)基于新业态拉动预测 405
(八)基于其他不可预知事件影响预测 405
(九)综合预测 405
(十)最低预测 405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矛盾 406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06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08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412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414
一、发展战略 414
(一)市场化战略 415
(二)国际化战略 415
(三)品牌化战略 415
(四)创新化战略 415
(五)品质化战略 416
(六)生态化战略 416
二、发展目标 417
三、主要任务 418
(一)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旅游消费 418
(二)不断增加和优化旅游供给 419
(三)努力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21
(四)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 423
(五)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424
(六)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 425
四、实施十大战略工程 426
(一)国家形象推广工程 426
(二)国家精品建设工程 427
(三)国家旅游线路工程 427
(四)旅游业态创新工程 427
(五)旅游企业主体培育工程 427
(六)乡村旅游千百万工程 428
(七)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工程 428
(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28
(九)旅游信息化提升工程 429
(十)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 429
第五节 改革创新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建议 429
一、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429
(一)解放思想,关键要强化六个观念和能力 430
(二)深化改革,需要从三个层面渗透式组合推进 431
(三)创新发展,在六个方面开拓工作新局面 433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437
(一)“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阶段与趋势判断 437
(二)“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与要点思考 438
(三)编制“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具体工作建议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