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和平民主:战后中国的时代诉求 5
(一)美苏合作:和平民主的外部环境 5
1.美苏干预中国内政的缘起 5
2.雅尔塔协定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 10
3.中苏条约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16
(二)政党勃兴:和平民主的内部动因 23
1.中间势力崛起的历史背景 23
2.中间党派的涌现与整合 31
3.中间势力的政治地位 35
(三)三条道路:民主政治的多重选择 40
1.国民党的宪政承诺 40
2.共产党的联合政府主张 45
3.中间势力的理想追求 50
二、国共峰会: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 58
(一)内战隐忧: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58
1.国共受降权之争 58
2.蒋介石发出和谈邀请 64
3.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70
(二)和谈内外:多方参与的双边会谈 78
1.重庆谈判的基本过程 78
2.中间势力对重庆谈判的关注 84
3.美苏对重庆谈判的影响 88
(三)华而不实:重庆谈判的成果与隐患 93
1.《双十协定》的签订 93
2.和平隐患与战争危机 97
三、政治协商:中国政治的新气象 101
(一)纵横捭阖:国共美苏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问题的博弈 101
1.国共两党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日期问题上的分歧 101
2.美苏对华政策的调整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03
(二)唇枪舌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的激烈斗争与相互妥协 109
1.国共两党的盟友之争与会议筹备 109
2.与会各方的较量与政协协议的达成 113
(三)偷梁换柱: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 121
1.从训政到宪政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 121
2.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 124
3.政治蓝图性质的分析与评价 127
(四)昙花一现: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发端与顿挫 130
1.中共的参政设想与整军对策 130
2.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破坏与国共斗争的升级 136
四、走向战争:难以避免的全面内战 140
(一)东北战火:国际背景下的国共冲突 140
1.美国介入东北事务 140
2.美国运兵东北的连锁反应 147
3.苏联与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 152
4.政协会议前后的东北问题 158
(二)和平死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165
1.军事对峙局面的形成 165
2.为战争而准备的谈判 174
五、分道扬镳: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 182
(一)多方调停:“死马当做活马医” 182
1.美国调处的失败 182
2.中间势力调停国共的尝试 188
(二)非此即彼:中间势力的艰难抉择 193
1.“举足轻重”的中间势力 193
2.中间势力的两难选择 197
(三)难以为谋:国共合作的彻底终结 203
1.制宪国大的召开 203
2.《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209
六、泾渭分明:中间势力的分化与中间道路的破产 214
(一)举步维艰:中间党派的生存危机 214
1.民社党退盟风波 214
2.民主同盟被迫解散 221
3.青、民二党的无奈命运 231
(二)此路不通:中间道路的彻底破产 237
1.对中国前途的新理解 237
2.关于中间势力历史地位的再评价 244
七、南辕北辙:国民党的“戡乱”与“行宪” 250
(一)“强心之针”:“戡乱”总动员令的颁布与实施 250
1.“戡乱”总动员令的颁布 250
2.“戡乱”总动员令的实施 254
(二)组织整合: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党团矛盾与党团合并 257
1.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党团矛盾 257
2.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党团合并 262
(三)宪政奇观:“行宪”国大的召开与总统选举的闹剧 267
1.纷争不断的国大代表选举 267
2.一波三折的总统副总统选举 274
3.“行宪”政府的组成与蒋桂矛盾的加深 286
八、政治动员:“五一”口号与新政协运动 291
(一)吹响号角:中共“五一”口号的发布 291
1.中共和民盟对政协路线和联合政府的态度 291
2.“五一”口号的发布与相关措施的跟进 294
(二)各抒己见:各民主党派与新政协运动 298
1.各民主党派对“五一”口号的热烈响应 298
2.中共对各民主党派“五五”通电的迟钝反应 304
3.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运动 309
(三)奔向光明:中共邀请和护送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 319
1.中共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 319
2.各界民主人士相继进入解放区 324
九、今非昔比:“不许讨价还价”的北平和谈 329
(一)世易时移:国民党的求和活动与中共的和谈对策 329
1.国民党的内争与蒋介石的求和 329
2.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334
3.毛泽东的八条与蒋介石的下野 338
(二)相去甚远:李宗仁的“划江而治”与毛泽东的“北平方式” 344
1.李宗仁的和平攻势与“划江而治” 344
2.毛泽东的“北平方式”与“打”“拉”策略 350
(三)宁死不屈:北平和谈的破裂与国民党的政治出局 357
1.和谈初期的意见交换与相互“摸底” 357
2.双方的“摊牌”与和谈的破裂 361
3.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与退据台湾 366
十、历史纪元:新政协的召开与新中国的建立 374
(一)未雨绸缪: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前期准备 374
1.《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协议的达成 374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新发展 380
(二)协商建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 383
1.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召开 384
2.新政协参加单位与代表人选的协商和确定 388
3.新政协各项文件与相关方案的起草和拟定 396
(三)多党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407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4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409
结语:战后中国政党体制的演变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 414
参考文献 419
后记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