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1
导言 3
第一章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 22
一、无所归属 22
二、无处不“归属” 28
三、超越“归属” 32
第二章 卡住了吗?——论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 35
一、一切都卡住了 35
二、“每一个障碍摧毁了我” 38
三、自由之路 50
第三章 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卡夫卡小说的基本特征 53
一、卡夫卡的寓言世界 53
二、跟随寓言,成为寓言 57
三、从象征到寓言 60
第四章 “耗子王国”的歌手——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66
一、“脚踏坚实的土地” 67
二、“裸体”漂泊在异乡 77
三、“手挽着手”的阐释 88
第五章 “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99
一、“生与死之间的抉择” 100
二、在绳索上跳舞 106
三、语言的“城堡” 112
第六章 失去谜底的谜语——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118
一、不确定性原则与特征 119
二、延异与延缓 124
三、语言的危机与焦虑 129
第七章 闭上眼睛的图像——论《美国》 132
一、《美国》与美国 133
二、《美国》与狄更斯 137
三、《美国》与卡夫卡 141
第八章 法门内外——论《诉讼》 145
一、自我控告 146
二、社会控告 152
三、宗教控告 157
第九章 对抗与消解——论《城堡》 163
一、失重的悲剧与尴尬的喜剧 164
二、幻想的真实与真实的噩梦 167
三、形而上的疼痛与疼痛的游戏 170
第十章 为何变形?——论《变形记》 176
一、童年的记忆 178
二、成年的焦虑 183
三、爱的困惑 188
第十一章 扑朔迷离的叙述策略——论《判决》 192
一、“身心开放”的写作 192
二、悖论式的叙述方法 195
第十二章 作为颠覆性阅读的创作——论卡夫卡的三篇小小说 205
一、《塞壬的沉默》:消解经典 205
二、《城徽》:重建“通天塔” 214
三、《一道圣旨》:现代寓言 219
第十三章 冬天里迈出的第一个舞步——论《一次战斗纪实》 226
一、遥望中国 227
二、描绘中国 232
三、跨越中国 239
第十四章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万里长城建造时》 245
一、文本中的“万里长城” 245
二、历史性的“万里长城” 252
三、跨文化的“万里长城” 259
第十五章 来自中国的古老手稿——论《往事一页》 264
一、源于中国 264
二、抹去中国 269
三、建构中国 275
第十六章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论《饥饿艺术家》 280
一、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281
二、饥饿艺术的启示 286
第十七章 一颗闪亮的明星——卡夫卡与克尔恺郭尔 289
一、面对上帝与面对写作 291
二、逃避恐惧与期待恐惧 295
三、“非此即彼”与“即此即彼” 298
第十八章 “超人”与“弱者”——卡夫卡与尼采 303
一、弱者与超人 306
二、图像与理性 311
三、祈祷与狂人 313
第十九章 从“地下室”走向“地洞”——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318
一、病态的小人物与“弱的形象” 321
二、“地下室”与“地洞” 325
三、心理小说与情景小说 330
第二十章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335
一、“焦虑的时代” 335
二、“想起了弗洛伊德” 342
三、父亲与上帝 348
第二十一章 沉入中国文化海底——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355
一、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 355
二、建造德语的“万里长城” 364
第二十二章 修建在中国长城上的巴别塔——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372
一、“道”与“法” 373
二、蝴蝶与甲虫 376
三、卮言与寓言 381
第二十三章 “堪与中国人媲美”的杰作——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386
一、孤独与孤愤 389
二、寓言和隐喻 393
三、异化与诗化 395
第二十四章 走出“围城”与走入“城堡”——《围城》与《城堡》之比较 401
一、“走出”与“走入” 401
二、理趣与理事 405
三、用智与用心 410
第二十五章 当代中国的“知音”——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学 415
一、“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416
二、通向灵魂的城堡 422
第二十六章 说不尽的卡夫卡——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427
一、最初的译介 427
二、研究主体 436
三、研究对象 438
四、研究特征 444
附录一:《城堡》研究述评 449
附录二:卡夫卡年表 464
附录三:卡夫卡作品德文、英文、中文对照表 468
附录四:参考文献 472
附录五:国内主要论文目录 481
索引 500
后记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