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识飞机 1
故乡与家世 1
父亲 4
童年 7
初识飞机 9
第二章 辗转求学 12
志愿写满航空 12
水木清华 14
抗美援朝 18
巧遇良缘 22
第三章 理想起航 27
迈出第一步——设计歼教1 29
支援南昌——试制初教6 31
艰难积累——研制强5、东风107 33
渐入佳境——参与摸透米格-21 34
我和导师徐舜寿 36
来到603所 38
第四章 运7仿制 41
研究制定总体方案 42
主持疲劳试验 44
第五章 十年动乱 46
蒙受不白之冤 47
我会脱离苦海 51
第六章 我与“飞豹” 56
究竟要什么样的飞机 59
“飞豹”娶了“洋媳妇” 63
与MBB谈判 65
规范转轨 69
方案调整影响深远 72
“量力而行”要“有所作为” 75
重现转机 79
第七章 十年铸剑 86
减重到“克” 88
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 89
没有原准机也要设计好飞机 93
二十年不落后 99
全机最优、全周期最好 103
第八章 自成体系的组织架构 106
传为美谈的“三驾马车” 107
各司其职的总师系统 109
全面推行质量管理 113
第九章 一切通过试验 116
风洞试验 122
进-发匹配方案与试验 123
轰5导弹试验机 124
67%强度试验 126
弹射救生试验 129
第十章 一飞冲天 131
砺剑惊心 136
跨声速振动 138
试飞一等事故 143
可靠性补课与疲劳定寿 146
第十一章 横空出世 149
第一次接受检阅 149
亮相珠海航展 149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155
实弹演习百发百中 157
补记 165
第十二章 院士十年 168
为大飞机立项奔走呼号 169
从总师到教授 174
温馨晚年 179
附录一 共同走过的峥嵘岁月 182
附录二 印象陈一坚 196
附录三 陈一坚重要文稿 205
附录四 陈一坚生平大事年表 242
编后语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