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史书 3
概说 3
一 纪传体史书 8
(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 11
(二)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18
(三)两部出色的断代纪传史——《三国志》与《后汉书》 24
(四)大一统下的“御撰”之书——《晋书》 29
(五)从“分裂”之史到“统一”之史——“八书”与“二史” 33
(六)新旧《唐书》与新旧《五代史》 50
(七)“元修三史”——《宋史》、《辽史》与《金史》 58
(八)新旧两《元史》 63
(九)历经近百年始成的正史——《明史》 67
(十)纪传体史书的余音——《清史稿》 70
二 编年体史书 75
(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春秋》与“春秋三传” 77
(二)两部出色的断代编年史——《汉纪》与《后汉纪》 82
(三)“偏缺者五百余年”后的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 87
(四)《资治通鉴》后的三部编年名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94
(五)《续资治通鉴》 99
(六)矢志不移著国史——谈迁与《国榷》(附:《明通鉴》) 101
(七)历朝史料之总汇——实录 105
三 政书 116
(一)经国之良模,理道之要诀——《通典》 117
(二)集天下之书为一书——《通志》 121
(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献通考》 126
(四)制度史中的断代史——各类“会要” 130
四 纪事本末体史书 134
(一)一部另辟蹊径的新史——《通鉴纪事本末》 137
(二)“于一代兴废治乱之迹,梗概略具”——《宋史纪事本末》与《元史纪事本末》 141
(三)“集众长以成完本”——《明史纪事本末》 143
(四)一部“搜罗宏富,词必有征”的“大书”——《绎史》(附:《左传事纬》) 145
五 其他史学著作 148
(一)古史 148
(二)杂史 154
(三)传记 161
(四)史评 164
(五)史考——以三大考史著作为例 181
附录 187
(一)类书与丛书 187
(二)书目——从刘向《别录》说起 197
下篇 地志 205
概说 205
一 全国性地理著作 212
(一)“古今地理志之祖”——《尚书·禹贡》 215
(二)正史地理志的发端——《汉书·地理志》 219
(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 221
(四)“疆土日蹙”的忧思与“故国难复”的隐痛——《通鉴地理通释》与《读史方舆纪要》 225
(五)全国地理总志的结集——《嘉庆重修一统志》 233
二 区域性地理著作 237
(一)“地理大交流”催生出“六朝地志”的繁盛 239
(二)“黍离”的隔世之叹——以《洛阳伽蓝记》为代表的城市地理著作 242
(三)“一方之古今总览”——明清方志 245
(四)开疆拓土的武功与边疆的危机——边疆地理志 248
三 域外地理志 256
(一)“外出使者例有纂述”——从《史记·大宛列传》到《异域录》 258
(二)“西行求法”拓展了域外视野——《法显传》与《大唐西域记》 262
(三)西潮激荡下的域外地理视角之变革——清代三部域外地理著作 267
四 游记 273
(一)大气磅礴开山祖——《穆天子传》 275
(二)明朝中后期的游历之风与游记的兴盛 277
五 山川河渠志 289
(一)“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史记·河渠书》及史书中的河渠志 290
(二)“模山范水”的佳作——《水经注》与《水道提纲》 295
(三)“治水之功远绍夏禹”——潘季驯与《河防一览》 300
(四)“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再续行水金鉴》 305
六 地图 309
(一)考古所见我国最早的实物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 311
(二)我国传统地图绘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制图六体”与“计里画方” 315
(三)我国首幅海防地图与海防观念的初兴——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 319
(四)我国近代地图的雏形——《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内府舆图》 323
七 杂记与论著 327
(一)“归奇顾怪”话亭林——顾炎武地理学思想透析 328
(二)“天地原何故”的地理探索——《广阳杂记》与《柳庭舆地隅说》 334
(三)“大瀛争购小方壶”——王锡祺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四种 339
(四)“旷世绝学,独有千古”——杨守敬与《水经注疏》 343
结语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