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林业生态环境总论第一章 环境概论 3
第一节 环境的分类 3
一、聚落环境 4
二、地理环境 8
三、地质环境 9
四、星际环境 9
第二节 环境相关问题 9
一、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9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1
第三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2
一、概述 12
二、我国的环保政策 14
第二章 生态系统概论 16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16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6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6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8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1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19
一、生态系统功能的保证 19
第三节 生态平衡 20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20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 21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22
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22
五、生态平衡的恢复与再建 23
第三章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25
第一节 环境与人的关系 25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27
一、环境污染物 27
二、环境污染物的特征 27
三、人体对环境污染的反应 28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9
一、急性危害 30
二、慢性危害 31
三、远期危害 34
第四章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37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 37
一、森林的概念 37
二、森林的组成成分 39
第二节 森林的结构特征 44
一、森林的树种组成 44
二、森林的层次分布 45
三、森林的年龄结构 47
四、森林的疏密状况 48
五、森林的起源方式 49
六、森林的立地质量 50
七、森林的季相变化 52
第三节 森林的价值 52
一、森林的经济价值 52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5
第四节 森林与环境的关系 61
一、环境及其因子 62
二、生态环境与森林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63
第二篇 我国林业状况第一章 我国的森林资源 69
第一节 森林资源概述 69
一、概念 69
二、森林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70
第二节 森林的数量及分布 73
一、世界森林的数量及分布 73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74
第三节 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特点 79
一、林地资源结构 79
二、权属结构 80
三、林种结构 80
四、林龄结构 83
五、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85
第四节 森林旅游资源 87
一、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现状 87
二、森林旅游资源分类 88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 89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89
二、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90
第二章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92
第一节 我国的地貌 92
一、地形 92
二、山脉 93
三、地貌 93
四、沙漠 97
五、河流 102
六、岛屿 103
第二节 我国的季风气候 105
一、季风环流现象 106
二、季节变化分明 106
三、降水少且分布不均 107
第三节 土壤类型多种多样 111
一、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12
二、主要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114
三、主要类型及垂直分布 126
四、非地带性土壤 126
五、高山土壤 130
第四节 丰富的植物资源 130
第三章 我国的森林区划 132
第一节 区划概述 132
一、区划的概念与种类 132
二、森林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133
三、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的关系 133
第二节 林业区划 134
一、林业区划的概念 134
二、林业区划的意义与作用 134
三、我国的林业区划系统 135
第三节 森林区划 137
一、森林区划的意义 137
二、森林区划系统 137
三、森林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138
第四节 林区风景区区划 146
一、风景区相关概念 146
二、林区风景区区划的意义与对象 147
三、林区风景区区划的目的与要求 147
四、林区风景区区划系统 147
五、林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148
六、林区风景区区划原则与方法 149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区划 150
一、概念 150
二、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151
三、功能和区域划分 152
四、主要类型与区划系统 153
五、自然保护区名称的确定 154
第六节 经营单位的组织 155
一、林种区的划分 155
二、经营类型的组织 156
三、小班经营法 158
第四章 森林的分布与群落 161
第一节 森林的水平分布 161
一、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61
二、我国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162
第二节 森林的垂直分布 169
一、森林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169
二、我国主要山体的森林垂直带谱 170
第三节 森林群落的产生 175
一、森林群落产生的基础 175
二、森林群落形成的过程 175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时期 178
第四节 森林群落的演替 180
一、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 180
二、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 182
三、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 186
四、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的应用 189
第五章 我国林业发展状况 191
第一节 林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191
一、林业改革的历程 191
二、林业改革取得的成绩与现存问题 195
三、林业改革展望 197
第二节 1999年林业发展总体状况 199
一、基本态势 199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199
三、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206
四、林业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 210
第三篇 林业生态环境破坏防范第一章 林业生态工程概论 217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容 217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217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 220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类型与体系 221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221
二、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223
第三节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225
第四节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29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历史与现状 229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布局 235
第二章 林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3
第一节 森林与光的关系 243
一、光的特性 243
二、光对森林的生态作用 244
三、树种的耐荫性 248
四、森林内的光照状况 250
五、林业生产中的光调节 251
第二节 森林与温度的关系 253
一、森林对气温的影响 253
二、森林土壤温度的变化 255
三、森林类型适应温度的分布规律 255
四、绿化对城乡气温的影响 258
五、森林旅游气候 260
第三节 森林与水分的关系 262
一、水分对森林的生态作用 262
二、树木对水分的需要与适应 265
三、森林内的水分状况 266
四、森林消减洪峰作用 271
五、森林的防止干枯作用 273
六、森林减少径流泥沙作用 274
第四节 森林与大气的关系 276
一、森林与温室气体 276
二、森林与小气候 282
三、森林与局地气候 283
四、森林与大气环流 284
第五节 森林与土壤的关系 286
一、森林与土壤的关系 286
二、森林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288
三、森林与土壤生态系统的关系 291
四、森林与土壤理化性状 294
五、森林与土壤改良 300
六、森林培育与土壤条件 302
第六节 森林与动物的关系 304
一、森林中的动物 304
二、森林中的动物分布 307
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10
四、森林对动物的影响 314
第七节 森林防治环境污染的作用 316
一、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316
二、森林土壤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 321
三、森林对污染水质的净化作用 324
四、森林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 328
五、森林对环境质量的评价作用 331
第四篇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第一章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 335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程序 335
一、概念 335
二、林业生态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的意义 336
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 33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338
一、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对策 338
二、施工管理 342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检查验收 344
一、一般要求 344
二、验收标准 344
三、县级检查验收 345
四、国家级、省级检查验收 346
第二章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 349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 349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概述 349
二、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 352
三、区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编制 352
第二节 作业设计 355
一、作业设计的任务 355
二、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355
三、作业设计成果 355
四、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362
第三章 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 366
第一节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366
一、综合效益的概念 366
二、基本特征 367
三、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369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价方法 370
一、森林涵养水源效益 370
二、森林保持水土效益 372
三、森林改良土壤效益 374
四、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 374
五、森林碳氧平衡效益 375
六、森林抑制风沙效益 376
七、森林游憩效益 377
八、森林生态工程经济效益 378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定量评价方法 380
一、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380
二、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385
三、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86
四、综合效益评价的工作步骤 386
第五篇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措施第一章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概述 391
第一节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措施 391
一、林草措施 391
二、农业措施 393
三、工程措施 393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395
一、生物资源的利用 395
二、能源的利用 397
三、旅游资源的利用 402
第三节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 407
一、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及特点 407
二、农林复合经营的类型 409
三、农林复合经营的设计 410
第二章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 414
第一节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415
一、水源涵养林 415
二、我国水源涵养林的区划 415
三、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418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 419
一、保护工程建设的思路 419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 421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措施 421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营造 423
一、水源涵养林的最佳林型 423
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 424
三、水源涵养林的营造 425
第四节 次生林经营 427
一、次生林的特性 427
二、次生林的综合经营技术 428
第五节 天然森林草地保护 433
一、林间草地保护工程 434
二、林缘草地保护工程 434
第三章 丘陵山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435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435
一、概念及其发展 435
二、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437
三、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及配置 437
第二节 坡面水土保持 442
一、坡面防蚀林 442
二、护坡薪炭林 443
三、护坡放牧林 447
四、护坡用材林 450
五、护坡经济林 452
六、护坡种草工程 453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 454
一、水流调节林带 454
二、植物篱 456
三、梯田地坎(埂)防护林 458
四、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 459
第四节 塬面梁峁顶水土保持 460
一、塬面农田防护林 460
二、梁峁顶防护林的配置 462
三、塬边、梁峁边防护林 463
第五节 沟谷川台地水土保持 465
第六节 侵蚀沟道与水文网水土保持 467
一、土质侵蚀沟道水土保持 467
二、石质山地沟道水土保持 472
第七节 水库、河岸(滩)水土保持 474
一、水库 474
二、河川岸滩 476
第四章 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 481
第一节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481
一、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特点与发展 481
二、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分类与结构 483
三、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结构配置 486
四、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 488
第二节 用材林 492
一、用材林的生长标准 493
二、用材林栽培的特殊技术要求 494
第三节 经济林 495
一、我国经济林概况 495
二、经济林资源与分布 496
三、经济林基地 496
四、低产经济林的改造 500
第五章 农业综合防护林业生态工程 503
第一节 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概况 503
一、我国农田防护林地理分布与主要树种 503
二、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历史与现状 506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526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原则 526
二、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划分 527
三、立地划分类型和林业生长模型 529
四、规划设计与信息管理 538
第三节 沿海防护林 543
一、沿海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544
二、沿海主要防护林业生态工程配置 548
三、沿海特殊立地类型造林技术要点 549
第四节 牧业防护林 552
一、牧业防护林的类型及配置 553
二、牧业防护林营造技术 557
第五节 盐碱地造林 558
一、盐碱地概述 558
二、盐碱地对树木的危害 561
三、盐碱地造林技术 562
第六章 城市与工矿区环境改善林业生态工程 568
第一节 市区内森林的规划与设计 568
一、市区内森林设计的原则 568
二、市区内森林规划的方法 569
第二节 市区内森林的施工与管理 571
一、树木培植 571
二、花卉植物栽植 585
三、草坪及地被植物栽培 588
四、垂直绿化 592
五、屋顶绿化 594
第三节 居住区森林绿地建设 597
一、森林环境功能 597
二、居住区森林绿地规划设计 599
三、居住区森林绿地植物配置 603
第四节 城市街道绿地建设 605
一、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605
二、城市街道绿地设计 606
第五节 综合性公园绿地建设 611
一、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和规模 611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 612
三、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设计 614
第六节 儿童公园森林绿地建设 617
一、儿童公园绿地特点 617
二、儿童公园对森林绿地的要求 618
第七节 工矿区改良森林绿地建设 619
一、生活区与厂区绿化配置 620
二、道路绿化配置 622
三、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623
四、工矿绿化与植被恢复技术 625
第六篇 林业监察执法 639
第一章 林业政策 639
第一节 林业政策概述 639
一、林业政策的概念 639
二、林业政策的特点 640
三、林业政策的分类 641
四、林业政策的制定 641
五、林业政策的贯彻实施 642
第二节 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关系 643
一、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联系 643
二、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主要区别 644
第三节 我国现行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645
一、林业“三定” 645
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力造林育林,绿化祖国 646
三、坚持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 647
四、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648
五、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650
六、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分区域确定林业工作重点 651
七、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 654
八、发展林业科技和教育事业,实行科教兴林 655
九、保护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656
十、发展木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 656
十一、实施以林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 657
十二、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 658
十三、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659
第二章 森林法律制度 661
第一节 森林法概述 661
一、森林法的概念 661
二、森林法的适用范围 662
三、森林法的基本原则 663
四、林业建设方针 664
第二节 林权管理的法律规定 665
一、林权的概念 665
二、林权的主体和客体 665
三、国家林权、集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 666
四、林权的确认与林权证书的发放 668
五、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669
六、林权争议 670
七、林地管理 672
第三节 森林经营管理的法律规定 674
一、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主要职责 674
二、林业工作站及其主要职责 675
三、森林种类划分 676
四、林业长远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 678
五、森林资源清查与森林资源档案制度 679
第四节 森林保护的法律规定 681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森林的职责 681
二、森林公安机关和武装森林警察部队 682
三、森林防火 683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 684
五、制止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686
第五节 植树造林的法律规定 687
一、植树造林规划 687
二、造林绿化的责任制度和组织形式 688
三、植树造林的收益分配 689
四、封山育林 689
第六节 森林采伐及木材经营、运输管理的法律规定 690
一、森林采伐限额 690
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 691
三、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 692
四、木材经营管理 694
五、木材运输管理 695
六、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进出口管理 697
第七节 违反森林法的法律责任 698
一、违反森林法法律责任的特点 698
二、违反森林法的行为及处罚 698
第三章 林业行政监查执法 707
第一节 林政管理 707
一、林政管理的概念、特征与职能 707
二、林政管理的机构及职责 708
三、林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709
第二节 林业行政处罚 712
一、林业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点 712
二、林业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712
三、林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 713
四、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条件 714
五、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程序 716
第四章 林业行政复议和诉讼 720
第一节 林业行政复议 720
一、林业行政复议概述 720
二、林业行政复议的原则 721
三、林业行政复议的范围 722
四、林业行政复议的管辖 723
五、林业行政复议程序 724
第二节 林业行政诉讼 727
一、林业行政诉讼概述 727
二、林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 730
三、林业行政诉讼参加人 732
四、林业行政诉讼程序 734
第五章 林木种子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监查执法 742
第一节 林木种子法律制度 742
一、种子法概述 742
二、种质资源保护 743
三、林木种子审定 743
四、林木种子的生产、经营 744
五、林木种子的使用 746
六、违反种子法的法律责任 746
第二节 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 748
一、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748
二、品种权的法律规定 749
三、违反《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行为及处罚 754
第六章 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查执法 755
第一节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755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概述 755
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756
三、野生动物管理的法律规定 759
四、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761
第二节 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763
一、野生植物保护概述 763
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764
三、野生植物管理的法律规定 765
四、违反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法律责任 766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 766
一、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法概述 766
二、自然保护区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767
三、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条件 768
四、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程序 769
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769
六、自然保护区的区划、旅游和考察管理 770
第七篇 林业环境破坏与法律责任第一章 环境基本法 773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的特点、目的和作用 773
一、《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773
二、《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 775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777
一、《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概述 777
二、“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778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781
四、“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 783
五、“国家专门机关管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786
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787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787
二、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789
三、法律责任制度 791
第四节 《环境保护法》的实施 795
一、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的概念 795
二、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795
三、环境保护法实施的种类 796
四、环境行政执法 797
五、环境司法 799
第二章 区域环境法 802
第一节 区域环境法概述 802
一、区域环境 802
二、区域环境法 805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 807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 807
二、《自然保护区条例》 809
三、《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813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法 815
一、风景名胜区立法概况 815
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主要内容 816
第四节 森林公园法 818
一、森林公园概述 818
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819
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制度 822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制度和环境污染防治基本制度 822
一、环境法基本制度 822
二、环境污染防治基本制度 826
第二节 环境标准制度 831
一、环境标准制度的概念和性质 831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 833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835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836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837
三、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存在的问题 837
第八篇 防沙治沙工作第一章 我国土地荒漠化状况 843
第一节 世界土地荒漠化概况 843
一、世界土地荒漠化现状 843
二、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成因 844
第二节 我国土地荒漠化概况 846
一、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 847
二、荒漠化对地貌的影响 849
三、荒漠化对土壤的影响 850
四、荒漠化地区的水文现状 851
五、荒漠化对植被的影响 853
第三节 我国土地荒漠的形成原因 854
一、人为原因 854
二、自然原因 855
第四节 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856
一、风蚀荒漠化 856
二、水蚀荒漠化 857
三、冻融荒漠化 859
四、盐渍荒漠化 859
五、其他原因形成的荒漠化 860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 860
第二章 防沙治沙技术方法 863
第一节 风蚀荒漠化防治的方法 863
一、机械沙障固沙 863
二、化学固沙 867
三、风力治沙 871
四、水力治沙 875
第二节 水蚀荒漠化防治的方法 880
一、水蚀工程防治技术概述 880
二、山坡防护工程 881
三、田间防护工程 882
四、沟床固定工程 886
五、山洪排导工程 892
六、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894
第三节 盐渍荒漠化防治的方法 896
一、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 896
二、防治盐渍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897
第四节 道路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 906
一、道路、矿区荒漠化概述 906
二、铁路荒漠化防治技术 908
三、公路荒漠化防治技术 912
四、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 914
第三章 我国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918
一、梭梭 918
二、白梭梭 918
三、怪柳 919
四、胡杨 919
五、沙枣 919
六、沙拐枣 920
七、花棒 920
八、杨柴 920
九、柠条 920
十、沙篙 921
十一、黄柳 922
十二、沙柳 922
十三、刺槐 922
十四、紫穗槐 922
十五、沙打旺 923
十六、樟子松 923
十七、黑松 923
十八、木麻黄 923
十九、单叶蔓荆 924
二十、小冠花 924
二十一、鹰嘴紫云英 925
二十二、火炬树 925
二十三、榕树 925
二十四、槐树 926
第九篇 森林火灾监控管理第一章 森林火灾概述 929
第一节 森林燃烧 929
一、森林燃烧 929
二、森林燃烧三要素 929
三、燃烧过程 930
四、林火的两重性 931
第二节 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 931
一、森林可燃物 931
二、火险天气 934
三、火源 934
第三节 森林火灾的特性 935
一、林火蔓延 935
二、林火强度 936
三、对流柱 937
四、林火种类 937
第四节 森林火灾时间与地理分布 938
一、林火时间分布 938
二、林火地理分布 940
第五节 林火灾与气象的关系 940
一、气象因子与林火 940
二、天气、天气系统与林火 943
三、气候、大气环流、洋流与林火 953
第六节 森林火灾与地形的关系 956
一、坡向对林火的影响 956
二、坡度对林火的影响 956
三、海拔高度对林火的影响 957
四、坡位对林火的影响 957
五、地形风对林火的影响 958
第二章 森林火灾预防 965
第一节 防火行政管理 965
一、组织机构 965
二、宣传教育 966
三、依法治火 966
四、火源管理 967
第二节 森林火灾预防措施 968
一、林火预报 968
二、林火监测 978
三、林火阻隔 983
四、计划烧除 985
五、防火通讯 988
第三章 扑火机具的使用 991
第一节 手持扑火机具 991
一、一号和二号工具 991
二、点火器 991
三、灭火水枪 992
四、其他手持工具 993
第二节 灭火机械 993
一、风力灭火机 993
二、J-50机载型森林消防车 995
三、“531”消防车 995
第三节 飞机 996
一、固定翼飞机 996
二、直升飞机 996
第四章 应用火生态与林业管理 998
第一节 应用火生态的技术方法 998
一、选择安全用火窗口 998
二、点火方法 1001
三、应用火生态工程技术 1003
第二节 减灾、防灾中的应用火生态工程 1006
一、扑救森林火灾用火 1006
二、以火防火 1009
三、以火防虫生态工程 1012
四、以火减少病害的发生 1013
五、以火控制鼠害 1015
六、利用火减少局部地区气候灾害 1017
第三节 营林用火生态工程 1018
一、营林用火工程概述 1019
二、火在造林工作中的应用 1021
三、火烧促进森林更新 1024
四、幼林抚育中火的应用 1026
五、修枝打杈火的应用 1028
六、抚育采伐中火的应用 1031
七、维护火顶极群落 1034
八、火在次生林中的应用 1035
九、火烧在森林主伐中的应用 1037
十、火在特种林经营中的应用 1039
第十篇 森林培育管理 1043
第一章 种子生产与林业监控 1043
第一节 林木结实 1043
一、林木结实的习性 1043
二、林木结实年龄 1044
三、林木结实的周期性 1045
四、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 1046
第二节 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及基经营 1048
一、良种生产基地的类型 1048
二、良种生产基地经营技术 1048
三、我国林木种子区划与调拨 1053
第三节 种实的采集和调制 1054
一、种实采集 1054
二、种实调制 1057
第四节 种实贮藏 1061
一、种子的寿命 1061
二、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 1061
三、种子贮藏方法 1064
第五节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1065
一、种子抽样检验 1065
二、种子物理性状 1068
三、种子发芽能力 1069
四、种子生活力和优良度 1071
第六节 林木种子休眠与催芽 1072
一、种子休眠 1073
二、种子催芽 1074
第二章 苗木培育与林业监控 1077
第一节 苗圃的建立 1077
一、苗圃的种类 1077
二、苗圃用地选择 1078
三、苗圃用地的区划 1079
第二节 苗圃土的耕作 1081
一、土壤耕作 1081
二、育苗方式 1083
三、苗圃施肥 1084
四、轮作与连作 1088
第三节 播种苗培育 1089
一、一年生播种苗 1089
二、播种前准备工作 1091
三、苗木密度与播种量 1092
四、播种 1093
五、育苗地管理 1095
第四节 营养繁殖育苗 1099
一、扦插 1099
二、嫁接 1104
三、组织培养 1108
第五节 移植苗培育 1110
第六节 苗木出圃 1111
一、苗木调查 1111
二、苗木质量评价 1112
三、苗木出圃 1113
第七节 容器育苗与温室育苗 1115
一、容器育苗 1115
二、温室育苗 1119
三、工厂化育苗 1120
第三章 森林营造与林业监控 1122
第一节 造林调查规划设计 1122
一、造林调查规划设计 1122
二、造林施工设计 1123
第二节 造林施工 1124
一、造林地的清理 1124
二、造林地的整地 1126
三、造林的季节与方法 1131
四、幼林的抚育 1138
第四章 森林抚育间伐与林业监控 1144
第一节 森林抚育间伐概述 1144
一、概念 1144
二、森林抚育间伐的目的 1144
三、森林抚育间伐的作用 1145
第二节 森林抚育间伐理论 1146
一、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 1146
二、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 1162
第五章 森林主伐更新与林业监控 1174
第一节 森林主伐更新概述 1174
一、森林主伐更新的概念 1174
二、森林主伐更新的种类 1174
第二节 皆伐更新 1175
一、皆伐更新的概念 1175
二、皆伐更新的种类 1176
三、皆伐更新的应用 1178
第三节 渐伐更新 1178
一、渐伐更新的概念 1178
二、渐伐更新的种类 1179
三、渐伐更新的应用 1180
第四节 择伐更新 1181
一、择伐更新的概念 1181
二、择伐更新的种类 1182
三、择伐的特点与应用 1183
第五节 采伐工艺与更新 1185
一、采伐、集材与更新 1185
二、采伐迹地的清理 1186
第六节 矮林、中林作业 1187
一、矮林作业 1187
二、中林作业 1189
第十一篇 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控第一章 森林植物检疫 1193
第一节 森林植物检疫的措施 1193
一、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 1193
二、检疫对象 1193
三、应受检植物的规定 1194
四、检疫机构与疫区 1194
五、森林植物检疫证书 1194
第二节 森林植物检疫程序和方法 1195
一、森林植物检疫程序 1195
二、森林植物检疫的检验方法 1197
三、森林植物检疫的处理措施 1203
第二章 林业防治方法 1207
第一节 病虫害预防方法 1207
一、林木培育方法 1207
二、森林病虫害抗性树种选育 1210
第二节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1214
一、一般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1214
二、新技术应用方法 1218
第三节 生物防治方法 1220
一、天敌昆虫的利用 1220
第四节 杀虫剂和杀螨剂 1253
一、杀虫剂、杀螨剂的分类 1254
二、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1255
三、有机磷杀虫剂 1256
四、有机氯杀虫剂 1272
五、有机氮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274
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280
七、特异性杀虫剂 1289
八、矿物性及植物性杀虫剂 1297
九、熏蒸剂 1303
十、杀螨剂 1308
第五节 杀菌剂和杀线虫剂 1313
一、杀菌剂的含义 1313
二、林木病害化学防治原理 1314
三、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1315
四、杀菌剂的分类 1316
五、非内吸杀菌剂 1317
六、内吸杀菌剂 1327
七、抗菌素和植物杀菌素 1334
八、杀线虫剂 1336
九、涂伤剂 1338
第十二篇 森林经营管理与监控第一章 森林经营管理概论 1343
第一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1343
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 1343
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 1343
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目的 1345
第二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原则 1346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1346
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1350
三、森林永续利用 1355
第三节 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1360
一、相关词汇概念 1360
二、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1360
第二章 森林资源调查 1363
第一节 森林资源调查的概念及种类 1363
第二节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1364
一、目的和任务 1364
二、调查范围及样地的布设 1365
三、调查精度 1365
四、调查方法 1366
五、汇总统计 1367
六、检查验收与报告提交 1368
第三节 森林经理调查 1369
一、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1369
二、林业专业调查 1373
三、小班调查 1378
四、多资源调查 1388
第三章 森林经营方案 1393
第一节 森林经营方案的作用 1393
第二节 规划设计的程序及依据 1394
第三节 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1395
第四节 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内容 1399
一、主伐规划 1399
二、更新造林规划 1404
三、森林抚育采伐与低产林改造规划 1406
四、森林保护规划 1408
五、苗圃规划 1411
六、各种经营、综合规划 1412
七、林道和规划 1413
八、组织机构、人员投资概算 1413
九、预期效果的估计 1414
第四章 森林档案管理 1415
第一节 森林档案及其作用 1415
一、森林档案的概念 1415
二、森林档案的作用 1416
第三节 森林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417
一、建立森林档案的条件 1417
二、森林档案的内容 1418
三、森林档案的管理 1429
第十三篇 林业相关政策法规第一章 林业相关国家法律 1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44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4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4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4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47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48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14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1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152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53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5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550
第二章 林业相关国务院行政法规 15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1560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5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157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582
森林防火条例 158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1593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1600
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1605
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1608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610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1618
植物检疫条例 1622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1626
城市绿化条例 163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6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6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1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660
草原防火条例 1666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672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167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 1685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88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1691
第三章 林业相关部门规章 1693
附录一 常用法律文书和合同格式 1996
附录二 99年林业产业相关图表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