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篇 建置 沿革 71
第一章 建置 境域 73
第一节 建置 73
第二节 境域 74
第二章 行政区划 75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行政区划 7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76
第三节 解放后的行政区划 76
第三章 县城 乡镇 79
第一节 县城 79
第二节 乡镇 82
第二篇 自然环境 85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87
第一节 地质 88
第二节 地貌 89
第二章 海域 101
第一节 岛屿 101
第二节 礁 104
第三节 潮汐 109
第四节 海浪 110
第三章 自然资源 111
第一节 水域资源 111
第二节 水产生物资源 111
第三节 饵料与饲料资源 115
第四节 盐业资源 116
第五节 农作物资源 116
第六节 植物资源 117
第七节 畜牧资源 120
第八节 野生动物 120
第九节 矿产 122
第四章 气候 123
第一节 气候概况 123
第二节 基本气候因子状况 12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132
第四节 渔业气候 136
第五章 自然灾害 141
第一节 气象灾害 141
第二节 地震及异常现象 144
第六章 环境保护 145
第一节 海域污染 145
第二节 大气污染 146
第三节 废弃物污染 146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整治 147
第五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 147
第三篇 人口 149
第一章 人口溯源 151
第一节 源流、民族与姓氏 151
第二节 人口迁徙 151
第三节 人口变化 152
第二章 人口密度 154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54
第一节 性别、年龄构成 154
第二节 职业构成 156
第三节 文化构成 158
第四章 人口控制 159
第一节 节制生育 159
第二节 优生优育 161
第三节 计划生育成果 161
第四篇 经济综述 163
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效益 165
第一节 经济发展 165
第二节 经济效益 168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70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170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70
第三节 流通结构 173
第三章 人民生活 174
第一节 国民收入 174
第二节 人民生活 175
第三节 居民消费 175
第五篇 经济管理 177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179
第一节 机构 179
第二节 市场管理 179
第三节 工商管理 181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184
第五节 商标管理 185
第六节 广告管理 186
第二章 物价管理 187
第一节 机构 187
第二节 物价管理 187
第三节 物价演变 190
第四节 商品差价、比价 194
第三章 计量 审计管理 196
第一节 计量机构 196
第二节 计量单位与计量制度的演变 197
第三节 计量管理 198
第四节 审计管理 199
第六篇 渔业 201
第一章 海洋捕捞的历史及发展 203
第一节 明以前海洋沿岸采捞阶段 203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海洋捕捞业 203
第三节 清末至解放前夕的海洋捕捞业 204
第四节 解放后海洋捕捞业的发展 205
第二章 捕捞区域和作业类型 209
第一节 捕捞区域 209
第二节 捕捞作业类型 211
第三章 水产养殖 218
第一节 海水养殖 219
第二节 淡水养殖 222
第三节 人工鱼礁 223
第四章 水产供销及加工 224
第一节 水产供销机构的设置及沿革 224
第二节 水产供销工作发展状况 225
第三节 水产品价格 229
第四节 水产品对外贸易 231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设施 233
第五章 渔业基础设施 234
第一节 渔港、码头 234
第二节 渔船修造及渔业机械修配 236
第三节 渔业仪器设备 238
第六章 渔业管理机构 24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40
第二节 渔港监督 241
第三节 渔政管理 242
第七章 渔业经济体制变革 243
第一节 解放前渔业经济体制 243
第二节 解放后渔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3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44
第四节 渔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245
第七篇 盐业 247
第一章 盐业的发展及经济地位 249
第一节 盐业资源的开发 249
第二节 解放后盐业发展情况 250
第三节 盐业的经济地位 250
第二章 盐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51
第一节 盐田基础设施 251
第二节 盐业服务设施 253
第三章 盐田基本建设 254
第一节 整治旧盐田 254
第二节 围海建造新盐田 255
第四章 盐业生产 256
第一节 盐田、生产类型及设施 256
第二节 原盐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 257
第三节 原盐生产工艺技术的变革 257
第四节 生产品种、质量及产量 258
第五节 海盐化工生产 260
第六节 自然灾害 260
第五章 原盐收购 储运与销售 261
第一节 原盐收购与管理 261
第二节 原盐仓储 262
第三节 原盐销售 263
第六章 盐业生产体制变革 264
第一节 解放前盐田占有情况 264
第二节 解放后盐业生产体制变革 265
第七章 盐业行政机构沿革及盐政管理 26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66
第二节 隶属关系与盐政管理 266
第八篇 农业 267
第一章 农业基本概况 269
第一节 解放前农业基本情况 269
第二节 生产关系的变革 269
第二章 农业生产 273
第一节 农业生产条件 273
第二节 农作物布局 273
第三节 粮食作物 274
第四节 林业 277
第五节 水果业 278
第六节 畜牧业 280
第九篇 水利 电力 283
第一章 水利工程建设 285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85
第二节 小(二)型水库 288
第三节 小型塘库 289
第四节 引洪工程 289
第五节 治涝工程 290
第六节 灌溉、供水工程 291
第七节 围垦工程 293
第二章 电力工程建设 294
第一节 水电 295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296
第三章 水利电力建设规划与实施 298
第一节 工程勘测、规划与设计 298
第二节 工程经费 299
第四章 水电工程管理与三防工作 300
第一节 工程管理 300
第二节 三防工作 301
第五章 机构设置及管理 301
第一节 水利行政机构 301
第二节 县水库管养所 302
第三节 供电公司 302
第四节 水电管理所 302
第五节 自来水公司 302
第十篇 工业 303
第一章 工业的发展 305
第二章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06
第三章 工厂 企业 307
第一节 南澳县鱼露 307
第二节 南澳县农机修理制造厂 307
第三节 南澳县造船厂 308
第四节 南澳县印刷厂 308
第五节 南澳县渔网厂 309
第六节 南澳县针织厂 309
第七节 南澳县机绣厂 310
第八节 云澳五金制品厂 310
第九节 南澳县服装厂 310
第十节 南澳县海洋生物制品厂 311
第十一节 汕头海洋植物保健食品饮料厂 311
第十二节 南澳县塑料绳缆厂 311
第四章 出口供货企业 311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315
第一章 道路 317
第一节 公路 317
第二节 乡道 318
第三节 古驿道 319
第二章 桥梁 319
第一节 公路桥 319
第二节 行人桥 320
第三章 航道 320
第一节 航标 320
第二节 港口、码头 321
第四章 交通运输 322
第一节 陆上交通运输 322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运输 323
第三节 装卸搬运 326
第五章 邮电机构沿革 327
第六章 邮政业务 328
第七章 电信 330
第一节 电报 330
第二节 电话 331
第八章 经营管理 332
第一节 固定资产 332
第二节 计划、财务管理 333
第十二篇 城乡建设 337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39
第一节 市政建设 339
第二节 公共事业建设 342
第三节 住宅建设 343
第四节 工业、企业、商业建设 344
第五节 环境卫生 346
第六节 园林绿化 347
第二章 村镇建设 347
第一节 云澳镇 347
第二节 深澳镇 350
第三节 隆东乡龙地中心村 351
第四节 乡村人口与基本建设 352
第五节 农村住宅 352
第三章 城乡建设管理 353
第一节 房地产管理 353
第二节 房屋普查 354
第三节 基建计划管理 354
第四节 基建程序管理 356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理 357
第六节 市政设施管理 357
第四章 建筑业 357
第一节 解放前建筑业 357
第二节 解放后建筑业 358
第三节 勘测、设计 358
第四节 建筑施工 360
第五节 管理体制改革 364
第十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 商业 365
第一章 对外经济贸易 3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7
第二节 外资引进 368
第三节 对外贸易 370
第二章 商业 37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71
第二节 集市贸易 372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373
第四节 商品购销 375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79
第十四篇 粮油 383
第一章 管理机构 385
第一节 解放前的粮食机构 385
第二节 解放后的粮食机构 385
第二章 粮食征购 386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田赋 38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田赋 387
第三节 解放后的粮食征购 387
第三章 粮油购销 390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粮食购销 390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粮食购销 39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粮食购销 391
第四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粮食购销 392
第五节 食油的购销 393
第四章 粮油储运 393
第一节 粮油调运 393
第二节 粮油储存和仓库建设 396
第三节 粮油仓储管理 398
第五章 粮油加工 400
第一节 粮油加工业的发展 400
第二节 国营粮油、饲料的加工 400
第三节 粮油食品的加工 401
第六章 粮油的经营 402
第一节 粮油商品的流通 402
第二节 粮油贸易的盈亏 402
第三节 固定资产 403
第十五篇 财政 税务 金融 405
第一章 财政 407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07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09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12
第四节 财政管理 416
第五节 债券发行 420
第二章 税务 421
第一节 税政与税收 421
第二节 税务管理 427
第三节 税务机构 434
第三章 金融 436
第一节 机构 436
第二节 货币 438
第三节 金融业务 440
第十六篇 政党 44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南澳县地方组织 449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449
第二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454
第三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457
第四节 党员教育 458
第五节 纪检工作 459
第六节 宣传工作 460
第七节 统战工作 461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南澳县区党部 462
第一节 组织概况 46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63
第三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 463
第十七篇 政权 政协 465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467
第一节 人民代表的产生 467
第二节 南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68
第三节 南澳县人民代表大会 469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的主要活动 471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473
第一节 县级政府机构 473
第二节 基层政权 481
第三节 信访工作 482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关 483
第一节 南澳县参议会 483
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澳县委员会 484
第十八篇 群众团体 华侨和台港澳同胞 485
第一章 群众团体 487
第一节 工会 487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490
第三节 共青团 492
第四节 农(渔、盐)民团体 494
第五节 工商业团体 495
第六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495
第七节 青年联合会 496
第二章 华侨和台港澳同胞 496
第一节 出岛过洋概况 496
第二节 华侨和台港澳同胞的分布与职业 499
第三节 对台贸易 501
第四节 华侨、台港澳同胞与桑梓建设 501
第五节 侨务与对台工作 503
第十九篇 军事 505
第一章 驻军 507
第一节 明、清时期驻军 507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508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508
第二章 海防 511
第一节 明、清时期海防 511
第二节 民国时期海防 515
第三节 解放后海防 516
第三章 战事 516
第一节 明朝以前战事 516
第二节 明、清时期战事 516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主要战事 520
第四节 解放后战事活动 523
第四章 兵祸 匪患 524
第一节 明、清时期盗贼及兵祸 524
第二节 民国时期海盗及兵祸 525
第三节 解放后兵祸 525
第五章 军事设施 526
第一节 明、清时期军事设施 52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事设施 528
第三节 解放后军事设施 528
第六章 兵役 529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兵役制度 52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役制度 530
第三节 解放后兵役制度 530
第七章 地方武装 531
第一节 民国警(保)卫团队 531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533
第三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534
第八章 民兵 军民联防 535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35
第二节 政治工作 537
第三节 民兵训练 537
第四节 军民联防 539
第二十篇 政法 民政 551
第一章 政法 553
第一节 公安 553
第二节 检察 558
第三节 审判 560
第四节 司法行政 563
第二章 民政 564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经费 564
第二节 拥军、优抚 566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69
第四节 赈灾救济 570
第二十一篇 劳动 人事 573
第一章 劳动 575
第一节 机构 575
第二节 劳动就业 575
第三节 劳动管理 577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保险 578
第二章 人事 579
第一节 干部状况 579
第二节 干部来源 581
第三节 干部管理 582
第四节 工资、福利 584
第二十二篇 教育 587
第一章 教育行政机构 589
第一节 解放前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 589
第二节 解放后教育行政机构沿革 590
第二章 幼儿教育 590
第一节 幼儿园的建立 590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591
第三章 学校教育 592
第一节 小学教育 592
第二节 中学教育 594
第三节 职业教育 596
第四节 师范教育 597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98
第一节 成人文化教育 598
第二节 业余教育 599
第五章 教育经费及学校设施 600
第一节 经费 600
第二节 设施 600
第六章 教育制度与教学研究 602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602
第二节 升学制度 603
第三节 教学与教学研究 604
第四节 学校体育与卫生 604
第五节 勤工俭学 606
第七章 教师队伍 606
第一节 队伍状况 606
第二节 师资培训 607
第三节 待遇 607
第八章 人才输送 608
第一节 解放前学校输送人才情况 608
第二节 解放后学校输送人才情况 608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情况 609
第二十三篇 科技 卫生 体育 611
第一章 科技 613
第一节 机构 613
第二节 科技队伍 615
第三节 科技活动 615
第四节 地震测报 620
第五节 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620
第二章 医疗 卫生 623
第一节 机构 623
第二节 疫病防治 627
第三节 医疗 631
第四节 妇幼保健 633
第五节 公共卫生 635
第六节 药政 637
第七节 医疗制度 638
第三章 体育 639
第一节 群众体育 639
第二节 学校体育 640
第三节 竞赛活动 641
第四节 体育场地 641
第五节 体育培训 641
第二十四篇 文化 643
第一章 文化事业机构和设施 645
第一节 文化馆、宫、站 645
第二节 图书馆、室 646
第三节 博物馆 647
第四节 书店 647
第五节 剧团、宣传队 648
第六节 影剧院 649
第七节 电影放映单位 649
第八节 民间文化团体 650
第二章 文学艺术 650
第一节 文学创作 650
第二节 戏曲 651
第三节 音乐、舞蹈 652
第四节 美术、书法、摄影、灯谜 652
第三章 著述 654
第一节 古今著述书目 654
第二节 散文选辑 656
第三节 历代诗词选辑 661
第四节 灯谜作品选 671
第四章 报刊 通讯 673
第一节 新闻报刊 673
第二节 新闻通讯 673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674
第一节 广播 674
第二节 电视 674
第二十五篇 文物 名胜 675
第一章 文化遗址 677
第一节 古生活遗址 677
第二节 古生产遗址 677
第三节 兵防与军政活动遗址 677
第二章 古建筑 墓葬 679
第一节 古塔、古井、牌坊、楼阁 679
第二节 墓葬、纪念碑 680
第三章 碑记 石刻 681
第一节 碑记、石匾 681
第二节 摩崖石刻 685
第四章 收藏文物 688
第五章 南澳八景 690
第二十六篇 宗教 民俗 方言 693
第一章 宗教 695
第一节 佛教 695
第二节 基督教 699
第三节 天主教 702
第二章 民间习俗 703
第一节 生活习俗 704
第二节 社会礼仪习俗 705
第三节 岁时节令习俗 710
第四节 文化娱乐习俗 713
第三章 方言 717
第一节 南澳方言背景 717
第二节 南澳方言语音系统 717
第三节 南澳方言词汇特点 721
第四节 南澳方言语法特点 727
第五节 南澳方言语料举例 730
第二十七篇 人物 733
第一章 人物传 735
吴平 735
许朝光 735
陈瑸 736
陈豹 737
杨瑞 737
黄标 738
黄琮 739
洪名香 739
释仁智 740
陈顺 741
曾伯崇 741
释怡光 742
蔡盖清 742
郑则保 742
章吟春 743
徐海 743
陈戊 744
吴品三 745
释纯保 745
李居甲 745
吴承绵 746
林陶 746
林荣光 747
章声敬 747
黄绍宗 748
柯宝才 748
邱安 749
林小发 749
柯仰兴 749
释纯鉴 750
释妙理 750
王俊先 751
林财来 751
林奕明 751
陈子谷 752
第二章 明、清时期南澳籍人在外供职官员名录 754
一、文、仕、宦 754
二、都督、提督 754
三、总兵 755
四、副将 755
五、参将 756
六、游击 756
七、都司 757
八、守备 758
第三章 历代科举中举名录 762
一、进士 762
二、武进士 762
三、举人 762
四、武举人 762
第四章 烈士英模名录 763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763
二、抗日战争时期 765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765
续记 769
一、1988~1999年大事记 771
二、1988~1999年南澳县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788
三、1988~1999年南澳县五套班子领导人名录 791
四、1994年南澳县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795
五、南澳县文物保护单位表 796
附录 799
一、重要文件选编 801
二、古文献选录 803
三、历代修志记略 812
新县志编纂始末 814
跋 817
后记 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