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个性概述 1
一、个性和人格 1
二、个性(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规律 3
三、个性概念的界定 3
第二节 个性的特性 5
一、个性的整体性 5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6
三、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7
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8
第三节 个性的心理结构 9
一、个性倾向性 10
二、个性心理特征 11
三、自我意识 11
第四节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12
一、遗传因素和身体方面的因素与个性的形成 12
二、家庭因素与个性的形成 13
三、学校教育因素与个性的形成 15
四、社会生活实践因素与个性的形成 16
第二章 情感及其教育和培养 18
第一节 情感概述 18
一、情绪、情感概述 18
二、情绪、情感的关系 19
三、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22
四、情感的两极性 23
五、情感的功能 24
六、情绪与健康 27
七、情绪与颜色 29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发展及特点 31
一、情绪、情感的发展 31
二、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34
第三节 情绪的表现形式 37
一、心境 37
二、激情 42
三、应激 45
第四节 人的高级情感 48
一、道德感 48
二、理智感 52
三、美感 55
第五节 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58
一、情绪、情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58
二、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60
三、指导学生善于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道德感 61
第三章 需要的发展及其培养 65
第一节 需要概述 65
一、人的需要与人的特性 65
二、需要的意义及作用 67
三、需要的分类 68
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71
一、生理需要 73
二、安全需要 74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75
四、尊重需要 76
五、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77
六、审美需要 77
七、自我实现的需要 78
第三节 需要与个性 80
第四章 兴趣及其培养 83
第一节 兴趣概述 83
一、什么是兴趣 84
二、兴趣与需要的关系 85
三、兴趣和认识、情感的关系 85
四、兴趣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86
五、兴趣和爱好的关系 87
六、兴趣和年龄的关系 88
七、兴趣和性别的关系 89
八、兴趣的作用 89
第二节 兴趣的类型 92
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92
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93
三、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94
第三节 兴趣的品质 94
一、兴趣的倾向性 94
二、兴趣的广阔性 96
三、兴趣的稳定性 98
四、兴趣的效能性 99
第四节 良好兴趣的培养 100
一、了解兴趣,巧妙引导,激发求知欲 101
二、内容难易适度,目的明确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101
三、通过诱导培养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02
四、培养中心兴趣,克服兴趣随意性 104
第五章 动机及其培养 105
第一节 动机概述 105
一、动机及其产生的条件 105
二、动机的功能 106
三、动机的分类 107
第二节 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 110
一、学习动机 110
二、成就动机 110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12
第六章 理想、信念、世界观及其教育 116
第一节 理想 116
一、理想的概念 116
二、理想的分类 118
三、影响理想形成的因素 120
第二节 信念 121
一、信念的概念 121
二、信念的特征 121
三、影响信念形成的因素 123
四、信念与个性 123
五、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作用 124
第三节 世界观 126
一、世界观的概念 126
二、中小学生世界观形成的主要特点及教育 127
第七章 能力及其培养 131
第一节 能力概述 131
一、什么是能力 131
二、能力的种类 133
三、能力、知识与技能 136
第二节 能力的个体差异 138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138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40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47
第三节 能力的形成及培养 153
一、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153
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62
第八章 气质及其教育 164
第一节 气质概述 164
一、气质理论发展简史 164
二、什么是气质 167
三、关于气质的理论 168
第二节 气质与个性 173
一、气质的特征 173
二、气质类型 176
第三节 学生的气质类型特征及教育 180
一、正确认识气质类型 180
二、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180
三、依据气质类型进行因材施教 182
第四节 气质与身心健康 186
第九章 性格及其教育 188
第一节 性格概述 188
一、什么是性格 188
二、性格与兴趣、气质、能力 190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193
一、性格的结构 193
二、性格结构的性质 197
三、性格类型理论 199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及教育 202
一、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202
二、学校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210
三、社会风气对性格的影响 212
四、良好的自我教育促进性格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13
第十章 人格障碍及其克服 215
第一节 人格障碍特征及形成原因 215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 215
二、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217
三、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219
四、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222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及其克服 223
一、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其克服办法 224
二、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及其克服办法 229
三、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障碍及其克服办法 24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51
第一节 心理健康 251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251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55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61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61
第二节 良好人际交往的作用 263
一、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发展 263
二、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263
三、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智力开发 264
四、有利于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 264
五、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扩大信息通道 265
第三节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65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 266
二、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67
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