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县志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18034926
  • 页数:704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编 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 107

第一章 境域与建置 107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107

第二节 建置沿革 108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09

第一节 明代阳江县行政区划 112

第二节 清代阳江县(直隶州、厅)行政区划 113

第三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阳江县行政区划 114

第四节 建国后阳江县的行政区划 119

第二编 自然环境与资源 124

第一章 自然地理 124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土壤 124

第二节 气候 物候 133

第三节 河流水文 135

第二章 自然资源 138

第一节 矿藏资源 138

第二节 水资源 139

第三节 植物资源 140

第四节 动物资源 146

第五节 水产资源 147

第六节 旅游资源 149

第三章 自然灾害 150

第一节 洪涝灾害 150

第二节 旱灾 153

第三节 台风 暴潮 155

第四节 冻害 157

第五节 地震 158

第三编 经济综述 160

第一章 经济发展历程 160

第一节 建国前的经济状况 160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发展情况 161

第二章 经济发展水平 165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 165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167

第三章 经济结构 167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结构 167

第二节 社会净产值结构 168

第三节 农业产值结构 168

第四节 工业产值结构 170

第五节 社会商品零售额结构 170

第六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71

第四章 经济效益 173

第一节 国民收入 173

第二节 财政预算收入 173

第三节 投资效益 174

第四编 经济管理 176

第一章 机构 176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 176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176

第三节 物价管理机构 177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177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 177

第二节 计划管理形式 179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181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183

第一节 市场管理 183

第二节 查处经济违法行为 188

第三节 工商登记 189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192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193

第四章 物价和物价管理 195

第一节 物价变化 195

第二节 工农产品比价 205

第三节 物价管理 207

第四节 物价指数 211

第五编 农业 214

第一章 机构 214

第一节 农业行政机构 214

第二节 农业技术基层组织 215

第二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 216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16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217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19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1

第三章 粮食与经济作物 222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22

第二节 经济作物 229

第三节 水果 233

第四章 农业栽培技术 236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 236

第二节 种子选育、推广与经营 237

第三节 土壤普查、肥料建设 238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242

第五章 农业机具 244

第一节 农机具的发展与应用 245

第二节 农机经营管理 247

第六编 林业 251

第一章 机构 251

第一节 林业行政机构 251

第二节 护林防火机构 252

第二章 森林资源 252

第三章 林业体制 256

第一节 私有制山林 256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山林 256

第三节 国有山林 257

第四章 营林生产 258

第一节 林业科研 258

第二节 采种育苗 259

第三节 植树造林 259

第四节 林木培育 263

第五节 护林防火 263

第六节 保护森林资源 265

第七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266

第五章 木材经营 268

第一节 经营体制 268

第二节 木材购销 268

第六章 林区开发 269

第一节 林区公路建设 269

第二节 林区经济开发 269

第七编 畜牧业 270

第一章 机构 270

第一节 畜牧行政机构 270

第二节 兽医协会 兽医站 271

第三节 畜禽防疫检疫单位 271

第四节 兽医单位及设备 271

第二章 家畜饲养 272

第一节 猪 272

第二节 牛 274

第三节 羊、兔 275

第三章 家禽 278

第一节 鸡 278

第二节 鸭 279

第三节 鹅 280

第四章 饲料 281

第一节 草场 281

第二节 饲料资源 281

第三节 饲料加工 281

第五章 疫病防治 282

第一节 猪病防治 282

第二节 牛病防治 282

第三节 禽病防治 283

第四节 其他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283

第八编 水产 285

第一章 机构 285

第一节 水产行政机构 285

第二节 渔政管理 286

第三节 渔港监督 286

第二章 渔业生产体制 287

第一节 建国前渔业生产体制 287

第二节 建国后渔业生产体制 288

第三章 海洋捕捞 28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89

第二节 海洋资源与渔场 294

第三节 渔船 渔具 渔法 295

第四节 渔港建设 296

第四章 海水养殖 298

第一节 鱼塭 298

第二节 贝类养殖 299

第三节 养虾 299

第四节 网箱养鱼 300

第五章 淡水渔业 301

第一节 淡水养殖 301

第二节 江河捕捞 303

第六章 水产供销 304

第一节 水产品购销 304

第二节 渔需物资供应 305

第三节 水产品加工 306

第九编 水利 308

第一章 机构 309

第一节 水利行政机构 309

第二节 “三防”指挥部 309

第三节 工程管理机构 310

第二章 水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310

第一节 特点 310

第二节 开发利用 311

第三章 水利建设 311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11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17

第三节 排涝工程 321

第四节 堤防 322

第五节 水力发电工程 325

第四章 水利工程管理 326

第一节 管理制度 326

第二节 水费征用 326

第三节 综合经营 327

第五章 “三防”工作 327

第一节 设防规定 327

第二节 器材储备 328

第三节 情报网络 328

第六章 移民安置 328

第十编 农垦 330

第一章 机构 331

第一节 县管理机构 331

第二节 农场机构 331

第二章 农场基本建设 332

第一节 农场地域 332

第二节 生产生活设施 333

第三节 机械能源设备 334

第三章 经营管理 335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335

第二节 农垦科技 337

第三节 种养业经营 337

第四节 场办工业 341

第五节 商贸服务业 341

第六节 投资与效益 341

第十一编 乡镇企业 343

第一章 管理机构 343

第二章 乡镇企业概况 344

第一节 发展历程 344

第二节 经济结构 345

第三节 经营管理 346

第三章 主要行业 346

第四章 主要企业 349

第十二编 工业 351

第一章 工业管理机构 351

第二章 工业体制 352

第一节 私营工业 353

第二节 国营工业 354

第三节 集体工业 355

第四节 “三资”工业 357

第三章 工业门类 359

第一节 矿冶工业 359

第二节 电力工业 361

第三节 制盐业 363

第四节 造船工业 364

第五节 机械工业 365

第六节 化学工业 366

第七节 建材工业 366

第八节 金属制品工业 367

第九节 食品工业 370

第十节 漆器和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373

第十一节 印刷工业 375

第十二节 纺织、服装工业 375

第十三节 制革、皮制品工业 376

第十四节 橡胶制品工业 377

第十五节 塑料制品工业 377

第十六节 日用电器和电材制造业 378

第十七节 制药工业 379

第十八节 造纸、包装工业 379

第十九节 竹、木制品工业 380

第二十节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 380

第二十一节 制冰工业 381

第二十二节 其他工业 381

第四章 名优产品选介 391

第五章 企业管理 394

第一节 经营管理 395

第二节 生产管理 395

第三节 质量管理 396

第四节 设备管理 396

第五节 经济责任制 397

第十三编 盐业 398

第一章 盐务机构 398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盐务机构 39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盐务机构 398

第三节 建国后的盐务机构 399

第二章 盐政 400

第一节 唐至清代的盐政 40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盐政 400

第三节 建国后的盐政 401

第三章 盐业生产 401

第一节 唐至清代的盐业生产 40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盐业生产 402

第三节 建国后的盐业生产 403

第四章 盐的运销 404

第一节 宋至清代盐的运销 40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盐的运销 405

第三节 建国后盐的运销 405

第十四编 交通 410

第一章 机构 410

第一节 交通行政管理机构 410

第二节 交通运输经营单位 412

第二章 陆路交通 412

第一节 公路 412

第二节 公路养护 414

第三节 公路渡口 桥梁 416

第四节 公路运输 418

第三章 水路交通 419

第一节 内河运输 419

第二节 海上运输 422

第四章 民间运输 424

第一节 装卸搬运 424

第二节 民间运输工具 424

第五章 交通管理 425

第一节 运价管理 425

第二节 运输市场管理 425

第三节 交通安全管理 426

附:重大交通事故 426

第十五编 邮电 428

第一章 机构 428

第一节 建国前的邮电机构 428

第二节 建国后的邮电机构 429

第二章 邮政 430

第一节 邮路 430

第二节 邮政业务 431

第三章 电信 433

第一节 有线通信 433

第二节 无线通信 434

第四章 经营管理 434

第一节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434

第二节 业务管理 435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36

第四节 设备、效益管理 436

第十六编 城乡建设 438

第一章 机构 438

第一节 建国前的管理机构 438

第二节 建国后的管理机构 438

第二章 县城建设 439

第一节 市政建设 441

第二节 县城主要设施建设 446

第三节 民居 452

第三章 乡村建设 453

第一节 农村住宅建设 453

第二节 圩场建设 455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456

第一节 公产房 456

第二节 房屋印契和契税 457

第三节 房屋产权登记与产籍管理 458

第四节 房捐 房地产税 458

第五节 落实房屋政策 459

第六节 房屋买卖 459

第七节 关于处理干部职工建私房 460

第八节 公地管理 461

第五章 建筑业 462

第一节 队伍 462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64

第六章 环境保护 466

第一节 工业污染 466

第二节 污染的防治 468

第十七编 商业 470

第一章 商业管理机构 471

第二章 集市贸易 472

第一节 清代的集市贸易 47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集市贸易 475

第三节 建国后的集市贸易 476

第三章 商业体制 478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78

第二节 国营商业 483

第三节 集体商业 487

第四节 公私合营商业 490

第四章 商品购销 491

第一节 购销总额 491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493

第三节 工业生产资料购销 495

第四节 农副产品购销 495

第五节 副食品购销 498

第六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499

第七节 石油产品购销 501

第八节 药品购销 501

第九节 废旧物资回收 502

第五章 支援生产 512

第一节 供应生产资料 512

第二节 技术指导 513

第三节 给予资金支持 514

第四节 推销产品 514

第六章 饮食服务业 515

第一节 饮食业 515

第二节 服务业 517

第三节 部分酒店、宾馆简况 519

第十八编 粮食 521

第一章 机构 52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粮食机构 521

第二节 建国后的粮食机构 521

第二章 粮食贸易 522

第一节 粮食集市贸易 522

第二节 私营粮店购销 523

第三节 国营粮食部门购销 524

第三章 粮油征购 524

第一节 田赋征收 524

第二节 公粮征收 525

第三节 粮食统购 526

第四节 油料油脂统购 530

第四章 粮油统销 531

第一节 城镇非农业人口粮食定量供应 531

第二节 农村各类粮食的供应 532

第三节 其他方面用粮的供应 533

第四节 食油的供应 533

第五章 粮油的储存、调拨、加工 534

第一节 储存 534

第二节 调拨 536

第三节 加工 538

第六章 管理 540

第一节 粮油“四统一”管理 540

第二节 财务管理 541

第三节 粮油供应票证管理 542

第十九编 外经外贸 543

第一章 机构 543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543

第二节 经营单位 543

第二章 对外贸易 544

第一节 出口商品 546

第二节 主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555

第三节 进口商品 556

第三章 对外经济 558

第一节 来料加工 559

第二节 补偿贸易 559

第三节 中外合资、合作 560

第四章 海关 口岸 商检 560

第一节 海关 560

第二节 口岸 560

第三节 商检 561

第二十编 财政 562

第一章 财政机构 562

第一节 建国前的财政机构 562

第二节 建国后的财政、审计机构 562

第二章 财政收支 563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财政收支 56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财政收支 564

第三节 建国后的财政收支 569

第四节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576

第五节 促产培财 577

第三章 田赋 农业税 578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田赋 57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田赋 580

第三节 建国后的农业税 582

第四章 债券 58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债券 58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债券 586

第二十一编 税务 588

第一章 税务机构 588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税务机构 58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税务机构 588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务机构 590

第二章 税制 591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税制 59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税制 591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制 592

第三章 税收征管 593

第一节 宋至清代税收的征管 59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税收的征管 596

第三节 建国后税收的征管 600

第二十二编 金融 保险 607

第一章 金融企业 金融机构 607

第一节 私营金融企业 607

第二节 银行 609

第三节 其他金融机构 610

第二章 货币 610

第一节 货币种类 610

第二节 货币流通 612

第三节 货币管理 614

第三章 存款 615

第一节 单位存款 615

第二节 个人储蓄 616

第四章 贷款和拨款 618

第一节 工商贷款 619

第二节 农业贷款和拨款 620

第三节 基本建设贷款和拨款 622

第五章 金银 外汇 侨汇 625

第一节 金银的管理与经营 625

第二节 外汇管理 626

第三节 侨汇 626

第六章 民间金融活动 626

第一节 民间借贷 626

第二节 典当不动产 627

第三节 互助性融资 627

第七章 保险 628

第一节 保险种类 628

第二节 防灾 629

第三节 理赔 629

第二十三编 政党 63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阳江地方组织 631

第一节 建国前党组织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 631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 636

第三节 县党员代表会议和党代表大会 640

第四节 党务 64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阳江地方组织 656

第一节 组织 656

第二节 党务 657

第三章 其他党派 658

第一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阳江地方组织 658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阳江地方组织 659

第三节 中国致公党阳江地方组织 659

第四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阳江地方组织 660

第二十四编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661

第一章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61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662

第一节 代表的选举 662

第二节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665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669

第二十五编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674

第一章 民国前地方行政机关 674

第一节 唐、宋、元的州县行政机关 674

第二节 明、清时期县、直隶州、厅行政机关 674

第三节 历代知县、知州、同知任职简况 676

第二章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机关 686

第一节 机构 686

第二节 人民民主政权 690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机关 690

第一节 县人民政权 690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构 692

第三节 建国后阳江县历任县长、副县长及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任职简况 693

第二十六编 参政议政机关 698

第一章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参政议政机关 698

第二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阳江县委员会 699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699

第二节 政协工作机构 702

第三节 活动纪略 703

〔下〕 705

第二十七编 群众团体 705

第一章 工人组织 70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工会 70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会 707

第二章 农民组织 71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民组织 71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农民组织及其活动 713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714

第一节 建国前青少年组织及其活动 714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阳江地方组织 715

第三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阳江地方组织 716

第四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阳江地方组织 717

第四章 妇女组织 718

第一节 民国时期妇女组织及其活动 718

第二节 建国后的妇女组织及其活动 719

第五章 归国华侨、台湾同胞组织 721

第一节 阳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721

第二节 阳江县台湾同胞联谊会 722

第六章 工商业组织 722

第一节 同业公会 722

第二节 阳江县商会 723

第三节 阳江县工商业联合会 724

第四节 阳江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727

第二十八编 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728

第一章 土地改革 728

第二章 “三反”、“五反” 729

第三章 反右派和反地方主义 729

第四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730

第五章 “四清”运动 731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 733

第二十九编 公安 司法 736

第一章 公安 736

第一节 机构 736

第二节 清剿土匪、镇压反革命 738

第三节 政治案件侦查 740

第四节 刑事案件侦查 741

第五节 治安管理 743

第六节 海、边防管理 747

第七节 消防管理 748

第八节 监所 劳改场 749

第二章 检察 750

第一节 机构 75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750

第三节 法纪检察 752

第四节 经济检察 75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752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753

第三章 审判 753

第一节 机构 753

第二节 建国后的审判制度 754

第三节 刑事审判 755

第四节 民事审判 756

第五节 经济审判 758

第六节 审判监督 758

第四章 司法行政 759

第一节 机构 759

第二节 法制 759

第三节 公证 760

第四节 律师 761

第五节 调解 762

第三十编 军事 763

第一章 兵役 763

第一节 机构 763

第二节 募兵制 764

第三节 征兵制 765

第四节 志愿兵制 765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765

第六节 预备役制 766

第二章 驻军 767

第一节 明至清代驻军 767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768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769

第三章 地方武装 770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地方武装 77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770

第三节 建国后的地方武装 771

第四节 军事设施 772

第四章 民兵 77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773

第二节 教育训练 774

第三节 完成各项任务 775

第四节 武器装备管理 777

第五章 重大兵事 777

第一节 宋至清代的兵事 777

第二节 民国初期兵事 780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兵事 781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783

第五节 建国后兵事 787

第三十一编 民政 790

第一章 机构 790

第二章 支援前线 790

第一节 支援阳江围歼战及进军大西南 790

第二节 支援解放海南岛 791

第三节 支援抗美援朝 791

第三章 优抚 安置 792

第一节 优抚 792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795

第四章 革命老区建设 796

第一节 革命老区 796

第二节 革命老区建设 797

第五章 赈灾 797

第一节 建国前的赈灾 797

第二节 建国后的赈灾 798

第六章 社会救济 801

第一节 扶贫工作 801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 801

第三节 城市社会救济 802

第七章 社会福利 804

第一节 建国前的社会福利 804

第二节 建国后的社会福利 805

第八章 婚姻管理 806

第一节 建国前婚姻管理 806

第二节 建国后婚姻管理 806

第九章 殡葬改革 807

第三十二编 人事 809

第一章 机构和人员编制 809

第一节 人事机构 809

第二节 人员定编 809

第二章 干部队伍 810

第一节 干部队伍概况 810

第二节 专业技术干部 811

第三节 干部来源 813

第三章 干部管理 813

第一节 培训 考核 813

第二节 任免 奖惩 调配 814

第三节 福利 离(退)休 815

第三十三编 劳动工资 816

第一章 管理机构 816

第二章 劳动就业与管理 817

第一节 劳动就业 817

第二节 职工调配 819

第三节 用工形式 820

第四节 扶持就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820

第五节 职工技术培训 821

第六节 劳务输出 821

第三章 工资 福利 821

第一节 工资 821

第二节 福利 825

第四章 劳动保险 826

第一节 职工退休养老 826

第二节 职工劳保待遇 827

第三节 待业职工保险基金筹集与支付 828

第五章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82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829

第二节 劳动保护 829

第三节 安全生产 829

第三十四编 教育 831

第一章 机构 832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行政机构 832

第二节 建国后的教育行政机构 832

第二章 州学 县学 833

第三章 书院 文社 义学 833

第一节 书院 833

第二节 文社 834

第三节 义学 834

第四章 私塾 学堂 835

第一节 私塾 835

第二节 学堂 836

第五章 幼儿教育 83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 836

第二节 建国后的幼儿教育 837

第六章 小学教育 838

第一节 清末的小学教育 83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838

第三节 建国后的小学教育 839

第四节 特殊教育 841

第七章 普通中学教育 841

第一节 清末的中学教育 84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中学教育 842

第三节 建国后的中学教育 844

第八章 专业教育 848

第一节 师范教育 848

第二节 农业技术学校 850

第三节 农业中学 851

第四节 卫生学校 852

第五节 教师进修学校 852

第六节 广播电视大学 853

第七节 出国留学生 853

第九章 成人业余教育 855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 855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 856

第十章 教师 857

第一节 教师队伍 857

第二节 教师的工资待遇 860

第三节 教师的群众组织 862

第十一章 教学研究 863

第一节 教学研究组织 863

第二节 教学研究活动 863

第十二章 勤工俭学 864

第一节 校办农场 864

第二节 校办工厂 865

第十三章 教育经费 866

第一节 教育经费来源 866

第二节 教育经费管理 870

第三十五编 文化 871

第一章 机构 8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72

第二节 文化团体 873

第二章 文化馆、站 875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875

第二节 文化馆 876

第三节 乡镇文化站 877

第三章 文学艺术 878

第一节 艺文 878

第二节 诗词 879

第三节 民歌 881

第四节 绘画 885

第五节 雕塑 摄影 886

第六节 书法 篆刻 888

第七节 音乐 889

第八节 舞蹈 891

第九节 戏剧 891

第十节 曲艺 894

第十一节 说书 894

第四章 电影 89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895

第二节 经营管理 896

第五章 广播 电视 897

第一节 广播 897

第二节 电视 898

第三节 录像放映 898

第六章 报刊 899

第一节 报纸 899

第二节 刊物 901

第七章 图书馆 书店 902

第一节 图书馆 902

第二节 书店 903

第八章 档案工作与地方志编修 905

第一节 档案工作 905

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 906

第三十六编 科学技术 908

第一章 机构 90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08

第二节 科研推广机构 909

第二章 科技队伍 911

第一节 来源与结构 911

第二节 职称评审 912

第三节 科技团体 913

第三章 科技推广 916

第一节 推广水稻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916

第二节 禽畜良种及科学饲养 918

第三节 竹木良种、飞播育林与除虫 918

第四节 推广先进渔法、推广渔船机械化 918

第四章 科技成果 919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 919

第二节 工业科技成果 920

第三节 卫生科技成果 921

第五章 科技情报与专利工作 922

第一节 科技情报 922

第二节 专利管理工作 922

第三十七编 卫生 923

第一章 机构 9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23

第二节 卫生团体 924

第二章 卫生队伍及经费 924

第一节 卫生队伍 924

第二节 卫生经费 926

第三章 中医 928

第一节 中医中药 928

第二节 中医传授及行医方式 929

第三节 中医医疗单位 930

第四章 西医 932

第一节 建国前的西医医疗单位 932

第二节 建国后的西医医疗单位 933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937

第五章 卫生防疫 937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937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938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941

第四节 麻风病防治 941

第五节 企业、学校卫生防疫 941

第六章 妇幼保健 942

第一节 妇幼保健所 942

第二节 新法接生与产科保健 942

第三节 妇科病查治 943

第四节 婴幼儿保健 943

第七章 公费医疗与合作医疗 943

第一节 公费医疗 943

第二节 合作医疗 944

第八章 药政药品管理 944

第一节 药政管理 944

第二节 药品管理 944

第三十八编 体育 945

第一章 机构与团体 9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45

第二节 群众团体 945

第二章 群众体育活动 947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947

第二节 职工体育活动 949

第三节 农民体育活动 949

第三章 学校体育 950

第一节 建国前学校体育 950

第二节 建国后学校体育 950

第四章 业余体校及公共体育场地 951

第一节 业余体育学校 951

第二节 公共体育场地 951

第五章 体育竞赛 952

第一节 县运动会 952

第二节 参加地区、市级运动会 952

第三节 参加省、全国和世界运动会 952

第三十九编 文物 名胜 958

第一章 古遗址、遗物 958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958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点 960

第三节 古城堡遗址 960

第四节 古炮台、碉楼遗址 963

第五节 烽火台遗址 965

第六节 古驿站遗址 965

第七节 古窑址 966

第八节 渔港遗址 968

第二章 古墓葬 969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古墓群 969

第二节 唐朝古墓 971

第三节 宋朝古墓 971

第四节 元朝古墓 972

第五节 清朝古墓 973

第三章 古建筑 973

第一节 衙署 973

第二节 宫 阁 寺 庵堂 庙 祠堂 974

第三节 书院 学舍 978

第四节 阳江基督教 青云堂 980

第五节 亭 牌坊 980

第六节 塔 982

第七节 古石拱桥 984

第八节 古井 986

第四章 碑石 987

第一节 摩崖石刻 987

第二节 碑刻 990

第三节 石雕 994

第五章 藏品 995

第一节 金属类 995

第二节 陶瓷器类 998

第三节 其他石砚、工艺类 1001

第四节 自然博物 1002

第六章 革命文物 1003

第一节 革命烈士遗物 1003

第二节 革命领导机关旧址 1006

第三节 乡农民协会旧址 1007

第四节 革命烈士纪念碑 1008

第五节 革命武装部队和革命群众组织印章 1010

第七章 名胜 1011

第四十编 社会 1015

第一章 人口 1015

第一节 人口变化 101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019

第三节 人口构成 1021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024

第二章 姓氏 1026

第一节 姓氏概况 1026

第二节 姓氏录 1027

第三节 几个姓氏的来历 1027

第三章 家庭 1029

第一节 家庭结构 1029

第二节 家庭教育 1029

第三节 婚姻 1030

第四节 称谓 1030

第四章 瑶民 疍民 1031

第一节 瑶民 1031

第二节 疍民 1032

第五章 人民生活 1033

第一节 农民生活 1034

第二节 职工生活 1036

第三节 渔民生活 1039

第六章 饮食 1043

第一节 主食 1043

第二节 ?菜 1043

第三节 酒席 1044

第四节 糕饼 1045

第五节 小吃 1046

第六节 茶、酒、饮料 1047

第七章 服饰 穿戴 1047

第一节 衣服 1047

第二节 鞋袜 木屐 1048

第三节 帽类 1049

第四节 雨具 1050

第五节 劳作用品 1050

第六节 巾饰 1051

第七节 发式 1051

第八节 首饰 1051

第九节 孩童服饰 1052

第八章 器物 1052

第一节 大家具 1052

第二节 卧具 1053

第三节 炉灶与厨具 1053

第四节 磨 碓 箕帚 1054

第五节 生火与照明 1055

第六节 缸埕 盆桶 竹篮 竹箩 1055

第七节 其他生活用品 1056

第九章 民谚 1057

第一节 生产谚语 1057

第二节 世俗谚语 1059

第三节 歇后语 1063

第十章 民间游戏 1064

第十一章 习俗 1066

第一节 生产习俗 1066

第二节 传统节日习俗 1068

第三节 建国后新兴节日 1071

第四节 用语习俗 1071

第五节 礼仪习俗 1074

第十二章 社会风尚 1078

第一节 除陋习 1078

第二节 树新风 1081

第十三章 宗教 1085

第一节 佛教 1085

第二节 天主教 1089

第三节 基督教 1091

第四节 道教 1093

第四十一编 方言 1094

第一章 语音简介 1094

第一节 声母 1094

第二节 韵母 1095

第三节 声调 1097

第四节 音节表 1097

第五节 音变和异读 1110

第二章 阳江话词汇 1110

第一节 词汇概况 1110

第二节 分类词汇例举 1112

第三章 语法特点 1118

第一节 词法 1118

第二节 句法 1125

第四十二编 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1128

第一章 华侨 1128

第一节 出国概况 1128

第二节 侨居情况 1128

第三节 归侨安置 1129

第四节 侨务 1130

第二章 香港、澳门同胞 1132

第一节 旅居港、澳同胞概况 1132

第二节 社团情况 1133

第三章 台湾同胞 1135

第一节 去台人员 1135

第二节 在台职业及生活概况 1135

第三节 社团活动 1137

第四节 两岸交往 1137

第五节 在阳江的台籍同胞 1137

第六节 在台人员亲属 1138

第七节 台务工作 1138

第四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贡献 1139

第四十三编 乡镇 1140

江城镇 1140

岗列乡 1145

城西乡 1149

平冈镇 1151

埠场乡 1155

海陵镇 1158

闸坡镇 1162

雅韶镇 1165

大沟镇 1168

新洲镇 1172

三山乡 1175

东平镇 1178

北惯镇 1182

合山镇 1185

田畔镇 1189

塘坪镇 1191

大八镇 1195

白沙镇 1200

双捷镇 1203

织篢镇 1206

程村镇 1210

塘口镇 1214

溪头镇 1218

上洋镇 1222

蒲牌乡 1226

儒洞镇 1229

新圩镇 1233

沙扒镇 1237

第四十四编 人物 1240

第一章 人物传 1240

第二章 人物录 1265

第一节 人物录之一 1265

第二节 人物录之二 1288

第三章 人物表 1291

第一节 烈士英名表 1291

第二节 教育、科技、文艺界人物表 1307

附录:历代进士、举人名表 1314

第三节 建国后英模人物表 1320

第四节 职官表 1332

附录 1336

一、历史文献选 1336

二、革命文献选 1344

三、建国以来文献选 1354

四、文史资料选 1369

五、《阳江县志》序选 1388

编后记 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