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篇 3
第一章 儒家哲学 3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3
一、仁者爱人 4
二、正名 6
三、中庸 8
四、天命观 9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11
一、性善论 11
二、仁政学说 13
三、大丈夫精神 15
第三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16
一、天人之分与性恶论 17
二、制名以指实 20
三、隆礼重法 22
第四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24
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 25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26
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28
四、裁成辅相 29
五、自强不息 30
第二章 道家哲学 31
第一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32
一、道法自然 32
二、道常无名 34
三、为道之道 40
四、反者道之动 44
第二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47
一、万物齐一 47
二、逍遥游 51
三、无有一无有 55
四、无知之知 60
第三章 墨家哲学 66
第一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67
一、尚贤、尚同 67
二、天志、明鬼 69
三、兼爱、非攻 71
四、“立辞”之“法仪”——三表 73
第二节 后期墨家哲学思想 75
一、摹略万物之然 75
二、“久”、“宇”与物动 80
三、“名”、“辞”、“说” 83
第四章 名家哲学 86
第一节 惠施的哲学思想 86
一、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87
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88
三、南方无穷而有穷 89
四、善譬 90
五、辩者二十一事 91
第二节 公孙龙的哲学思想 94
一、唯乎其彼此 94
二、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95
三、视不得坚,抚不得白 95
四、二无一 96
五、白马非马 97
第五章 黄老与法家哲学 99
第一节 《管子》四篇与《黄帝四经》的哲学思想 99
一、《管子》四篇的哲学思想 99
二、《黄帝四经》的道法理论 105
第二节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110
一、刑名法术之学 111
二、法、术、势 112
三、道、德、理 115
四、“参验”的方法 119
汉唐篇 123
第六章 汉代哲学 123
第一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24
一、深察名号、微言大义 124
二、大一统 128
三、天人感应 131
四、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132
五、人性的善恶、等级与教化 134
六、三统论与更化说 135
第二节 扬雄与王充的哲学思想 137
一、扬雄的自然哲学 137
二、王充的哲学思想 143
第七章 魏晋玄学 152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思想 152
一、以无为本 153
二、忘象得意 156
三、圣人体无 159
第二节 郭象的玄学思想 162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 162
二、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 165
三、率性直往,任物自然 170
第三节 张湛的玄学思想 173
一、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173
二、内安诸己,则自然真全矣 177
三、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 181
第八章 佛教哲学 186
第一节 灵魂与报应 186
第二节 般若与性空 188
一、道安性空宗与六家七宗 189
二、僧肇与山门玄义 191
第三节 涅槃与佛性 194
第四节 心性与诸宗 198
一、天台宗的“性具说” 199
二、华严宗与“性起说” 204
三、唯识宗的唯识观 209
四、禅宗的自性说 215
第九章 唐代儒道哲学 219
第一节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219
一、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 219
二、天然之性,韫之内心 221
三、三绝兼忘,方造重玄 223
四、存三守一,真道自成 225
五、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 227
第二节 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 228
一、韩愈的哲学思想 229
二、李翱的哲学思想 234
三、韩愈、李翱哲学思想的贡献 241
宋明篇 245
第十章 理学 245
第一节 张载的哲学思想 246
一、太虚即气则无无 246
二、一物两体 248
三、变化气质 251
四、爱必兼爱 252
第二节 二程的哲学思想 253
一、程颢的哲学思想 254
二、程颐的哲学思想 261
第三节 朱熹的哲学思想 269
一、理本气末 269
二、理一分殊 272
三、心统性情 274
四、存天理、灭人欲 278
五、居敬穷理 281
六、王霸之辨 283
第十一章 心学 287
第一节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287
一、心即理 288
二、心本善 290
三、尊德性以道问学 292
四、义利之辨 295
第二节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296
一、心外无理 297
二、心外无物 299
三、良知本体 302
四、致良知 305
五、本体与工夫 306
六、知行合一 308
第十二章 宋明道学的延续 311
第一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11
一、无其器则无其道 312
二、理不先而气不后 314
三、太极充塞两间 316
四、气无损益 318
五、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 319
六、神妙万物不主故常 321
七、推陈而别致其新 324
八、延天佑人 325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 328
一、气化分理 329
二、自然性善 331
三、心察物则 333
四、遂欲达情 335
第十三章 道教内丹学 339
第一节 张伯端的内丹心性哲学思想 339
一、大丹妙用法乾坤 340
二、返根复命即长存 342
三、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 345
四、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347
第二节 王重阳的全真内丹心性哲学思想 349
一、本来真性,唤作金丹 350
二、性主命从,先性后命 352
三、降心炼性,除情去欲 355
四、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357
近现代篇 363
第十四章 近代进化哲学 363
第一节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363
一、康有为的进化思想 364
二、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366
三、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368
第二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370
一、富强之基,本诸格致 370
二、听民自为自由 373
三、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376
第三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78
一、进化论思想 379
二、民生史观 381
三、知难行易说 383
第十五章 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 386
第一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386
一、意欲、人心与生命本性 387
二、直觉与理性 393
三、文化的“路向” 401
四、世界文化的三期重现 404
第二节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407
一、性智与量智 408
二、从唯识到本心 410
三、体用不二、翕辟成变 413
四、明心 416
五、原儒 418
第三节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421
一、新理学体系 421
二、境界说 425
三、中国哲学的方法 428
第三节 金岳霖的哲学思想 429
一、论道 430
二、“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 433
三、知识论 435
四、“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440
后记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