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1
绪论 1
第1章 《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 1
1.1 《文通》的语法观 1
1.1.1 普遍和个别 2
1.1.2 深层和表层 4
1.1.3 整体和层次 4
1.1.4 形式和意义 6
1.1.5 描写和解释 6
1.1.6 离散和连续 8
1.1.7 典型和边缘 9
1.1.8 历时和方言 10
1.1.9 范畴和术语 11
1.1.10 逻辑和辩论 13
1.1.11 模仿和创新 14
1.1.12 目标和手段 15
1.2 《文通》的语料观 15
1.2.1 语料库语言学视角 16
1.2.2 传统语言学视角 19
第2章 句读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 26
2.1 句法总论 27
2.1.1 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句法概念 27
2.1.2 《文通》的句法概念 29
2.1.3 《文通》的句法框架 31
2.2 《文通》的句 32
2.2.1 句子的结构类 34
2.2.2 句子的语气类 40
2.2.3 句子的功能类 43
2.2.4 结构标志类 50
2.2.5 其他类型的句 52
2.2.6 句子的分析方法 53
2.2.7 小结 53
2.3 《文通》的读 54
2.3.1 读的标记 56
2.3.2 读的句法功能 57
2.3.3 句读的相对位置 60
2.3.4 其他类型的读 61
2.3.5 小结 63
2.4 句读论和中国传统语言学 64
2.4.1 两书句读论的传承关系 66
2.4.2 两书句读论的传承特点 72
2.4.3 小结 73
2.5 句读论和西方传统语言学 74
2.5.1 《文通》的表词之读 75
2.5.2 《致知浅说·原言》的句逗之辨 83
2.5.3 《波尔·罗亚尔逻辑》的嵌入命题 85
2.5.4 三书句型系统和句型特征的相关性 87
2.5.5 小结 89
2.6 《文通》句读论的影响 91
2.7 《文通》的顿 92
2.7.1 顿的系统 94
2.7.2 顿的其他问题 98
2.7.3 小结 103
第3章 词次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 104
3.1 《文通》的词 104
3.1.1 起词、语词和表词 105
3.1.2 止词、转词和司词 117
3.1.3 小结 133
3.2 《文通》的次 133
3.2.1 主次和宾次 135
3.2.2 同次和前次 138
3.2.3 偏次和正次 146
3.2.4 小结 149
3.3 词次论的来源和影响 153
3.3.1 词理论的来源和影响 153
3.3.2 次理论的来源和影响 154
第4章 实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 157
4.1 字类总论 157
4.1.1 划分字类的标准 158
4.1.2 字类与句法的关系 160
4.1.3 字类假借 162
4.1.4 字有定类和字无定类 164
4.1.5 实字和虚字 166
4.1.6 构词法 168
4.2 《文通》的名字 169
4.2.1 名字的系统 170
4.2.2 名字的其他问题 172
4.2.3 名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176
4.2.4 小结 178
4.3 《文通》的代字 179
4.3.1 代字的系统 179
4.3.2 代字的其他问题 192
4.3.3 代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199
4.3.4 小结 202
4.4 《文通》的静字 202
4.4.1 静字的系统 202
4.4.2 静字的其他问题 205
4.4.3 静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209
4.4.4 小结 211
4.5 《文通》的动字 212
4.5.1 动字的系统 212
4.5.2 动字的其他问题 222
4.5.3 动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224
4.5.4 小结 227
4.6 《文通》的状字 227
4.6.1 状字的系统 228
4.6.2 状字的其他问题 231
4.6.3 状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237
4.6.4 小结 239
第5章 虚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 240
5.1 《文通》的介字 240
5.1.1 介字的系统 241
5.1.2 介字的其他问题 250
5.1.3 介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255
5.1.4 小结 259
5.2 《文通》的连字 259
5.2.1 连字的系统 260
5.2.2 连字的其他问题 272
5.2.3 连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276
5.2.4 小结 279
5.3 《文通》的助字 280
5.3.1 助字的系统 280
5.3.2 助字的其他问题 287
5.3.3 助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295
5.3.4 小结 298
5.4 《文通》的叹字 298
5.4.1 语言起源论 299
5.4.2 字类系统论 302
5.4.3 叹字系统论 304
5.4.4 叹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 307
5.4.5 小结 310
5.5 字类说的来源和影响 310
第6章 《文通》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传信系统 312
6.1 《文通》的传信范畴 313
6.1.1 传信概念 314
6.1.2 传信理据 315
6.1.3 信息来源 316
6.1.4 信实程度 317
6.1.5 传信载体 317
6.1.6 相关范畴 323
6.2 《文通》传信范畴的来源 327
6.3 小结 330
参考文献 332
附录 348
后记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