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司学芝,刘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22071194
  • 页数:2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化学里的一些基本知识,误差分析、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等。

绪论 1

0.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0.2分析方法的分类 1

0.2.1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2

0.2.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

0.2.3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2

0.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3

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4

1.1定量分析过程 4

1.1.1取样 4

1.1.2试样的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6

1.1.3干扰组分的分离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9

1.1.4分析结果的表示及对结果的评价 10

1.2滴定分析法概述 11

1.2.1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 11

1.2.2滴定分析法分类 11

1.2.3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

1.2.4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

1.2.5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14

本章要点 18

思考题 18

习题 19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20

2.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0

2.1.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0

2.1.2真值、平均值、中位数 21

2.1.3准确度与误差 22

2.1.4精密度与偏差 23

2.1.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5

2.1.6极差和公差 26

2.1.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7

2.2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8

2.2.1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8

2.2.2偶然误差的区间概率 29

2.3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0

2.3.1 t分布曲线 30

2.3.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1

2.3.3显著性检验 32

2.3.4可疑值的取舍 35

2.3.5质量控制图 37

2.4误差的传递 37

2.4.1系统误差的传递 38

2.4.2随机误差的传递 38

2.4.3极值误差 40

2.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40

2.5.1有效数字的含义及位数 41

2.5.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41

2.5.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2

2.6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42

2.6.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42

2.6.2相关系数 43

本章要点 44

思考题 45

习题 46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48

3.1酸碱质子理论 48

3.1.1酸碱的定义 48

3.1.2酸碱反应 49

3.1.3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与离子积 49

3.1.4酸碱的强弱 49

3.2酸碱体系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 50

3.2.1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分布 50

3.2.2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分布 51

3.3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3

3.3.1质子条件 53

3.3.2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4

3.3.3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6

3.3.4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57

3.4酸碱指示剂 59

3.4.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59

3.4.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60

3.4.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 60

3.4.4混合指示剂 61

3.5一元酸碱的滴定 61

3.5.1强酸强碱的滴定 62

3.5.2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63

3.6多元酸、混合酸以及多元碱的滴定 65

3.6.1多元酸的滴定 65

3.6.2混合酸的滴定 66

3.6.3多元碱的滴定 67

3.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67

3.7.1直接滴定法 68

3.7.2间接滴定法 69

3.7.3计算示例 71

3.8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3

3.8.1酸标准溶液 73

3.8.2碱标准溶液 73

3.9非水溶液的酸碱滴定 74

3.9.1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74

3.9.2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77

3.9.3非水滴定应用示例 78

本章要点 79

思考题 79

习题 80

第4章 配位滴定法 83

4.1概述 83

4.2 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定性 84

4.2.1 EDTA的性质 84

4.2.2 EDTA的螯合物 85

4.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86

4.3.1 EDTA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86

4.3.2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88

4.3.3条件稳定常数 89

4.4配位滴定法的原理 90

4.4.1滴定曲线 90

4.4.2单一离子体系准确滴定的条件 92

4.4.3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和酸效应曲线 92

4.5金属离子指示剂 94

4.5.1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94

4.5.2金属离子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94

4.5.3常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 95

4.6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95

4.6.1控制酸度进行分别滴定 95

4.6.2掩蔽和解蔽 97

4.6.3选择其他配位剂滴定 99

4.7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00

4.7.1直接滴定法 100

4.7.2返滴定法 101

4.7.3置换滴定法 101

4.7.4间接滴定法 102

4.8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3

4.9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103

本章要点 104

思考题 105

习题 105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8

5.1氧化还原平衡 108

5.1.1概述 108

5.1.2条件电极电势 108

5.1.3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 112

5.1.4滴定分析对平衡常数的要求 112

5.2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13

5.2.1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性质 114

5.2.2反应物浓度 114

5.2.3温度 114

5.2.4催化剂和诱导反应 115

5.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16

5.3.1滴定过程中电极电势的计算 116

5.3.2滴定曲线 118

5.4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119

5.4.1自身指示剂 120

5.4.2专属指示剂 120

5.4.3氧化还原指示剂 120

5.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21

5.5.1预氧化剂或预还原剂的选择 122

5.5.2常用的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 122

5.6高锰酸钾法 123

5.6.1方法概述 123

5.6.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24

5.6.3 KMnO4法应用实例 125

5.7重铬酸钾法 127

5.7.1方法概述 127

5.7.2重铬酸钾法应用实例 127

5.8碘量法 128

5.8.1方法概述 128

5.8.2碘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 130

5.8.3碘量法应用实例 131

5.9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33

5.9.1硫酸铈法 133

5.9.2溴酸钾法 134

5.9.3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法 135

5.10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35

本章要点 139

思考题 140

习题 141

第6章 沉淀滴定法 143

6.1沉淀滴定法概述 143

6.2银量法确定终点的方法 143

6.2.1莫尔法 143

6.2.2佛尔哈德法 145

6.2.3法扬司法 146

6.3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与计算示例 146

6.3.1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146

6.3.2银合金中银的测定 147

6.3.3混合离子的滴定 147

本章要点 148

思考题 148

习题 149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150

7.1重量分析法概述 150

7.1.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150

7.1.2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150

7.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51

7.2.1溶度积 151

7.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51

7.3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 154

7.3.1沉淀的类型 154

7.3.2沉淀的形成 155

7.4沉淀的纯度 155

7.4.1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55

7.4.2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157

7.5沉淀条件的选择 158

7.5.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158

7.5.2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159

7.5.3均相沉淀法 159

7.6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160

7.6.1生成螯合物的沉淀剂 160

7.6.2生成缔合物的沉淀剂 160

7.7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 160

7.7.1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60

7.7.2应用实例 161

本章要点 162

思考题 162

习题 163

第8章 吸光光度法 164

8.1方法概述 164

8.1.1比色和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164

8.1.2光的基本性质 164

8.1.3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65

8.2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66

8.2.1朗伯-比耳定律 166

8.2.2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168

8.3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170

8.3.1光源 170

8.3.2单色器 170

8.3.3样品池 171

8.3.4检测器 171

8.3.5信号显示系统 172

8.4显色反应及其显色条件的选择 172

8.4.1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72

8.4.2显色条件的选择 173

8.4.3显色剂 175

8.4.4多元配合物 177

8.5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178

8.5.1仪器测量误差 178

8.5.2测量条件的选择 179

8.6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80

8.6.1试样中微量组分的测定 180

8.6.2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 181

8.6.3光度滴定法 182

8.6.4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183

8.6.5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184

8.6.6双波长吸光光度法 185

8.7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186

8.7.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87

8.7.2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189

本章要点 190

思考题 191

习题 191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193

9.1概述 193

9.2沉淀分离法 194

9.2.1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194

9.2.2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195

9.2.3共沉淀分离和富集痕量组分 195

9.3液-液萃取分离法 196

9.3.1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197

9.3.2重要的萃取体系 200

9.3.3萃取条件的选择 202

9.3.4萃取分离技术和应用 202

9.4离子交换分离法 203

9.4.1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204

9.4.2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207

9.4.3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207

9.4.4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209

9.5液相色谱分离法 209

9.5.1纸色谱 210

9.5.2薄层色谱分离法 212

9.6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213

9.6.1固相微萃取 213

9.6.2液相微萃取 214

9.6.3超临界流体萃取 215

9.6.4液膜萃取分离法 216

本章要点 217

思考题 218

习题 218

附录 220

附表1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220

附表2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 220

附表3 常用缓冲溶液 222

附表4 酸碱指示剂 223

附表5 混合酸碱指示剂 223

附表6 氨羧配位剂类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I=0.1mol,L-1) 224

附表7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 224

附表8 金属离子的lgαM(OH) 229

附表9 校正酸效应、水解效应及生成酸式或碱式配合物效应后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229

附表10 标准电极电势(18~25℃) 230

附表11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 233

附表12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233

附表13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35

参考文献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