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惠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1159521
  • 页数:849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编 建置 43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3

第二节 建制沿革 43

第二章 境域变迁 44

第一节 明清境域 44

第二节 民国境域 45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境域 45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7

第一节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47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47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 48

第四章 1987年镇、乡、场简况 66

第一节 镇(乡) 66

第二节 国营农场、林场 70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73

第一节 成陆演变 73

第二节 地层 73

第三节 地质构造 75

第四节 岩浆岩 75

第五节 地貌 77

第二章 气候 78

第一节 气候特征 79

第二节 气象要素 79

第三节 气象谚语 82

第三章 河流与潮汐 83

第一节 河流 83

第二节 潮汐 85

第四章 土壤 85

第一节 自然土壤 86

第二节 旱地 86

第三节 水稻土 86

第五章 自然资源 87

第一节 矿物资源 87

第二节 水资源 88

第三节 植物资源 89

第四节 动物资源 90

第五节 国土资源 91

第六章 自然灾害 91

第一节 风灾、水灾 91

第二节 旱灾 96

第三节 病虫害 97

第四节 低温阴雨与霜雹灾 98

第五节 灾害性地震 98

第七章 环境监护 98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监测 99

第二节 环境管理 100

第三节 污染治理 101

第三编 人口 103

第一章 人口源流 103

第一节 移民迁入 103

第二节 居民流出 109

第二章 人口变化 110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人口 110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 113

第三节 人口密度 115

第三章 人口结构 117

第一节 民族成份 117

第二节 性别比例 117

第三节 年龄层次 119

第四节 文化程度 121

第五节 职业成份 122

第四章 人口控制 123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 123

第二节 节育措施 125

第四编 经济综述第一章 经济发展 129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经济概略 12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概况 130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35

第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生产效益 138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 138

第二节 社会生产效益 139

第四章 人民生活 141

第一节 农民经济生活 141

第二节 城镇居民经济生活 143

第五编 农业 145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与经营体制 145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45

第二节 农村经营体制 148

第三节 国营农、林场经营体制 151

第二章 种植业 152

第一节 耕地 152

第二节 农机具 155

第三节 肥料 157

第四节 粮食作物 159

第五节 油料作物 174

第六节 经济作物 177

第七节 水果 180

第八节 蔬菜 184

第三章 林业 186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86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87

第三节 山林经营 190

第四节 山林保护 192

第四章 畜牧业 193

第一节 家畜 194

第二节 家禽 196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98

第五章 渔业 199

第一节 海洋捕捞 199

第二节 海水养殖 205

第三节 淡水养殖 207

第四节 淡水捕捞 208

第五节 渔政管理 209

第六章 乡镇企业 209

第一节 经营体制 209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10

第三节 农业企业 210

第六编 水利 214

第一章 水利建设工程 214

第一节 江海堤围 214

第二节 蓄水工程 217

第三节 引水工程 222

第四节 河道整治工程 223

第五节 治涝排渍工程 225

第六节 提水设施 226

第二章 水土保持与围垦扩耕 227

第一节 水土保持 227

第二节 围垦扩耕 228

第三章 水利管理 229

第一节 水利管理委员会 229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30

第三节 用水管理与水费计收 230

第四节 移民安置 231

第四章 水利投入与效益 232

第一节 水利工程投入 232

第二节 水利工程效益 236

第七编 工业 237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工业 237

第一节 私营作坊 237

第二节 个体手工业 238

第三节 锡矿开采 239

第四节 海盐生产 240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 240

第一节 国营工业 240

第二节 集体工业 244

第三节 个体工业 247

第四节 “三资”工业 247

第三章 工业生产门类 248

第一节 采矿工业 248

第二节 机械工业 251

第三节 食品工业 253

第四节 塑料制品工业 258

第五节 建筑材料工业 260

第六节 陶瓷工业 262

第七节 工艺美术业 263

第八节 造船工业 265

第九节 制盐工业 265

第十节 其他轻工业 271

第四章 工业企业管理与效益 272

第一节 企业管理 272

第二节 企业效益 274

第八编 交通 邮电第一章 交通 277

第一节 航道渡口 278

第二节 港口码头 281

第三节 水上运输 284

第四节 公路桥梁 286

第五节 陆路运输 292

第六节 公路养护 296

第七节 交通安全管理 297

第二章 邮电 298

第一节 邮政 299

第二节 电信 302

第三节 经营管理 304

第九编 能源 308

第一章 能源消耗与改灶节柴 308

第一节 传统能源 308

第二节 能源消耗 308

第三节 改灶节柴 309

第二章 煤炭 石油 沼气 310

第一节 煤炭 310

第二节 石油 312

第三节 沼气 314

第三章 电力 314

第一节 火力发电 314

第二节 水力发电 316

第三节 变电站 320

第四节 输电线路 321

第五节 供电 323

第十编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县城建设 326

第一节 古代建设 326

第二节 现代建设 327

第二章 乡镇建设 335

第一节 主要圩镇建设 335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39

第三章 建设管理 341

第一节 用地管理 341

第二节 施工管理 341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342

第四章 建筑业 344

第一节 建筑设计 344

第二节 建筑队伍 345

第三节 施工技术 346

第四节 建筑工程队劳务输出 348

第十一编 商业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商业 349

第一节 概况 349

第二节 南港生意 350

第三节 圩镇集市 350

第四节 商品输出、输入与流通 352

第五节 经营方式 354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商业体制 354

第一节 概况 354

第二节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356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57

第四节 集体商业 361

第五节 个体商业 365

第三章 商品购销 366

第一节 粮油 367

第二节 生产资料 372

第三节 土特产品 376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 379

第五节 日用工业品 384

第六节 医药品 386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88

第一节 概况 388

第二节 进出口商品 389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391

第一节 饮食业 391

第二节 服务业 392

第十二编 财税金融第一章 财税 395

第一节 财税机构 395

第二节 财政体制 396

第三节 财政收入 397

第四节 财政支出 405

第五节 财政监督 408

第二章 金融 409

第一节 金融机构 409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12

第三节 金融业务 417

第十三编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统计 4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7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427

第二章 物资管理 429

第一节 计划供应 430

第二节 物资经营 43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4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2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432

第三节 商标管理 434

第四节 合同监证 435

第五节 集市贸易管理 435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37

第一节 机构及概况 437

第二节 商品价格 439

第三节 收费管理 443

第四节 物价监督 444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4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45

第二节 技术标准管理 445

第三节 计量管理 445

第六章 审计 446

第一节 机构 446

第二节 企业审计 447

第三节 财税金融审计 447

第四节 机关事业单位审计 447

第十四 编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惠来县地方组织 449

第一节 党的创立与发展 44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党的组织发展 452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456

第四节 教育宣传工作 464

第五节 落实政策工作 466

第六节 纪律检查 467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46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惠来县地方组织 46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69

第二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 470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70

第一节 工会 47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473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75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79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483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484

第七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485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构 487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 48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88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93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构 495

第一节 明清时期 495

第二节 民国时期 500

附:汪伪惠来县政权 503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 503

第三章 政协惠来县委员会 509

第一节 县政协委员会 510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12

第十六编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515

第一节 机构 515

第二节 社会治安 516

第三节 海边防 522

第二章 检察 524

第一节 机构 524

第二节 检察工作 524

第三章 审判 525

第一节 机构 525

第二节 审判工作 52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28

第一节 机构 528

第二节 司法行政工作 528

第十七编 民政 侨务 信访第一章 民政 531

第一节 优抚、安置与革命老区建设 531

第二节 赈灾救济 536

第三节 婚丧管理 541

第二章 侨务 542

第一节 侨务机构 542

第二节 华侨、港澳同胞 542

第三节 落实侨务政策 543

第三章 信访 545

第一节 机构 545

第二节 业务工作 545

第十八编 人事 劳动第一章 干部管理机构 547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 547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人事机构 547

第二章 干部队伍 547

第一节 干部编制 547

第二节 干部来源 547

第三节 干部状况 548

第三章 干部管理 549

第一节 干部任免 549

第二节 干部调配 550

第三节 干部培训 550

第四节 干部考核与奖惩 550

第五节 人才交流 550

第四章 劳动管理 5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0

第二节 用工制度 551

第三节 劳动就业 551

第四节 职工管理 552

第五章 劳动工资与福利 553

第一节 工资制度 553

第二节 工资调整 554

第三节 劳动保险 555

第四节 劳动保护 555

第五节 干部福利 556

第十九编 军事第一章 军事要地 557

第一节 陆上军事要地 557

第二节 海防设施 558

第二章 驻军及地方武装 559

第一节 驻军 559

第二节 地方武装 560

第三章 兵役 561

第一节 兵役制度 561

第二节 兵役机构 563

第四章 民兵 564

第一节 民兵组织 564

第二节 民兵训练 565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65

第五章 兵事纪要 566

第一节 明清时期 566

第二节 民国时期 568

第二十编 教育第一章 明清时期教育 572

第一节 儒学 572

第二节 书院 573

第三节 私塾 574

第四节 小学堂 574

第二章 民国与新中国建立后教育 575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7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76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82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591

第五节 成人教育 592

第三章 德育和勤工俭学 597

第一节 德育 597

第二节 勤工俭学 599

第四章 教师队伍 600

第一节 教师来源与聘用 600

第二节 教师培训 601

第三节 教师管理与工资待遇 602

第五章 教育经费 603

第一节 地方财政拨款 603

第二节 自筹与学费 604

第三节 捐赠集资 605

第二十一编 科技第一章 科技机构 608

第一节 专业科研所 608

第二节 科技推广站 609

第三节 科技团体 610

第二章 科技队伍 612

第一节 科技队伍来源 612

第二节 科技队伍现状 613

第三章 科学普及与科技交流 615

第一节 科学普及活动 615

第二节 科技情报 617

第四章 科技研究及应用 617

第一节 农业科研 617

第二节 工业科研 620

第三节 医疗卫生科研 622

第四节 获奖科技成果 623

第二十二编 文化 体育第一章 文化机构 626

第一节 文化馆(站) 626

第二节 图书馆与书店 628

第三节 博物馆 630

第四节 档案馆 632

第五节 修志 633

第二章 文学艺术创作 634

第一节 文学创作 634

第二节 戏剧曲艺创作 649

第三节 书画摄影创作 650

第三章 戏剧歌舞 651

第一节 戏剧 651

第二节 民间歌舞 653

第四章 电影 656

第一节 电影院 656

第二节 放映队 657

第三节 影剧管理 658

第五章 广播 658

第一节 机构 658

第二节 有线广播 658

第三节 调频广播 659

第四节 广播节目 660

第六章 电视 660

第一节 电视转播台 660

第二节 录像放映管理 660

第七章 报刊 661

第一节 民国时期报刊 661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报刊 662

第八章 名胜古迹 文物 663

第一节 名胜 663

第二节 革命故址 667

第三节 文化遗址与出土文物 668

第九章 体育 670

第一节 农村传统体育 670

第二节 学校体育 673

第三节 城镇体育 673

第二十三编 卫生第一章 医疗机构 676

第一节 私人诊所药店 676

第二节 公立医院 677

第三节 县人民医院 677

第四节 镇(乡)卫生院 679

第五节 村卫生室 680

第二章 卫生管理 682

第一节 环境卫生 682

第二节 食品卫生 686

第三节 学校卫生 687

第四节 工矿卫生 687

第三章 疫病防治 688

第一节 防疫机构 688

第二节 防治工作 689

第四章 妇幼保健 696

第一节 妇女保健 696

第二节 儿童保健 697

第五章 中西医疗 698

第一节 中医 698

第二节 西医 70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02

第六章 医政药政 703

第一节 医政 703

第二节 药政 704

第二十四编 社会习尚第一章 宗教信仰 707

第一节 民间信仰 707

第二节 佛教 708

第三节 道教 710

第四节 天主教 711

第五节 基督教 711

第二章 婚姻习尚 712

第一节 婚姻制度 712

第二节 婚姻形式 713

第三节 婚姻礼仪 714

第三章 生活习尚 714

第一节 喜庆丧葬 714

第二节 传统节日 715

第三节 衣食住行 719

第四章 方言特点 720

第一节 语音 720

第二节 词汇 722

第三节 语法 723

第四节 熟语 724

第五节 名字称呼 726

第五章 歌谣传说 728

第一节 歌谣 728

第二节 传说 730

人物 733

一、人物介绍 733

方骥之 733

陈梦龙 733

胡禄 734

苏福 734

林逊 735

陈元庄 735

方鲁 735

陈光世 736

方廷兰 736

谢正蒙 737

詹一惠 738

翁延寿 738

林尔张 739

林学贤 739

詹一纲 740

陈国英 740

朱嘉璟 741

唐以典 741

陈修 741

林绍鹗 742

孙克家 742

张灏 743

张经 743

宋超月 744

方应祷 744

谢廷诏 745

胡瓒 745

吴恭 745

郑雷震 746

陈琳 746

朱陈 746

詹星斗 747

吴家璋 747

邓林梅 747

许腾鹤 747

林武略 748

翁有仪 748

林乔梧 748

方西岐 749

黄衢 749

卓宴春 749

方茂治 750

方桂东 750

林家浚 751

唐经 751

方寿君 751

方凤巢 752

方奋德 752

吴开振 753

方汝楫 753

吴乃桐 754

方其颐 754

吴佐熙 755

林娥 755

林赛兰 756

吴明光 756

陈绍贡 757

方少青 758

林连登 758

方万方 759

吴宝瑜 759

张载禧 760

黄铮 760

翁照垣 761

方学李 762

方书彪 763

吴良谟 763

蔡陈升 764

方隆义 764

陈绍贤 764

吴辉生 765

方文瑞 765

谢秀莲 766

二、人物表 767

(一)历代科举名表 767

惠来县历代进士名表 767

惠来县历代荐辟名表 769

惠来县历代举人名表 769

惠来县历代贡生名表 775

惠来县历代非科举出身职官名表 783

民国时期惠来县在外县任职的军政界人士名表 785

新中国建立后惠来县在外县任职的军政界人士名表 786

新中国建立后惠来县籍教育科技界人士名表 788

(二)烈士英名表 790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 790

抗日战争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 807

解放战争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 808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 810

附录 815

一、奏疏 815

奏请增设惠来县治疏略(摘录)&明 熊兰  815

察吏惩贪疏&明 谢正蒙  815

盐法不堪再壤疏&明 谢正蒙  816

参采珠池疏&明 谢正蒙  817

二、旧志序 819

康熙《惠来县志》序 819

雍正《惠来县志》序 819

三、文件选编 820

惠来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的通知 820

四、续记 822

(一)1988~1999年大事记 822

(二)碑记 831

思亲亭记 831

(三)1988~1999年惠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表 832

(四)1987.4~1999年惠来县五套领导班子成员表 835

1987.4~1999年中共惠来县委书记、副书记及常委任职简表 835

1987.4~1999年惠来县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任职简表 837

1987.4~1999年惠来县正副县长任职简表 838

1987.4~1999年政协惠来县委员会正副主席任职简表 839

1987.7~1999年惠来县纪委正副书记任职简表 840

五、附表索引 841

六、本志使用俗字注释表 846

后记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