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旅游地貌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二节 旅游地貌学的学科体系 4
第一篇 旅游地貌基础理论 9
第一章 旅游地貌的物质基础 9
第一节 矿物 9
第二节 岩石 14
第三节 岩层与地层 23
第二章 塑造旅游地貌的内营力 27
第一节 地壳运动 27
第二节 岩浆活动 28
第三节 地震 30
第三章 塑造旅游地貌的外营力 36
第一节 风化作用 36
第二节 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41
第四章 旅游地貌的演化 43
第一节 影响地貌演化的因素 43
第二节 流水侵蚀地貌演化模型 45
第五章 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旅游的影响 47
第一节 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47
第二节 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对旅游的影响 50
第二篇 风景地貌类型 51
第六章 火山与熔岩地貌 51
第一节 火山与熔岩地貌 51
第二节 中国火山的分布与典型火山、熔岩风景 55
第七章 地质构造地貌与山岳景观 66
第一节 地质构造与地貌 66
第二节 中国名山的山岳地貌与地质构造 76
第八章 河流地貌 90
第一节 河流作用 90
第二节 河流地貌 96
第三节 流域地貌 118
第四节 中国主要水系的特点 122
第五节 典型河流地貌景点 124
第九章 湖泊地貌 131
第一节 湖泊类型与演化历史 131
第二节 中国湖泊分布与著名景点 134
第十章 冰川地貌 143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143
第二节 冰川作用 152
第三节 冰川地貌类型 154
第四节 中国冰川地貌的分布与典型景点 162
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 167
第一节 重力地貌类型 168
第二节 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灾害遗迹 183
第十二章 海岸地貌 192
第一节 海岸带动力作用 193
第二节 海蚀地貌 197
第三节 海岸堆积地貌 199
第四节 海岸类型 205
第五节 中国的海岸及典型景点 212
第十三章 风沙地貌 215
第一节 风沙作用 215
第二节 风成地貌类型 218
第三节 荒漠类型 223
第四节 中国风沙地貌分布与典型景点 225
第十四章 人工地貌 232
第一节 人工地貌类型 232
第二节 著名的人工地貌景点 233
第十五章 黄土地貌 246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征 246
第二节 黄土的成因 248
第三节 黄土地貌类型 248
第四节 洛川黄土地质公园 252
第十六章 丹霞地貌 254
第一节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254
第二节 丹霞地貌的类型 256
第三节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与典型丹霞地貌 259
第十七章 花岗岩、玄武岩地貌 267
第一节 中国花岗岩地貌特点与典型景点 267
第二节 玄武岩地貌特点与典型景点 286
第十八章 喀斯特地貌 288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288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类型 293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303
第四节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著名景点 306
第三篇 旅游地貌资源 315
第十九章 旅游地貌资源评价 315
第一节 旅游地貌资源的特点与评价的目的 315
第二节 旅游地貌定量评价方法 317
第二十章 旅游地貌资源的保护 324
第一节 旅游地貌资源的价值与特性 324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地貌景观的冲击 325
第三节 旅游地貌资源保护策略 327
第二十一章 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 329
第一节 世界遗产与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329
第二节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332
第四篇 旅游地貌美学欣赏 337
第二十二章 旅游地貌审美与欣赏 337
第一节 旅游地貌审美基础 337
第二节 旅游地貌景观欣赏方法 343
主要参考文献 345
典型景点索引(拼音排序) 213
北戴河 213
长白山天池 60
长江三峡 124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186
丹霞山 260
都江堰 243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230
峨眉山 77
奉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311
桂林山水 309
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 164
海南海底村庄 34
海南琼北火山 62
恒山 85
壶口瀑布 125
华山 280
黄山 274
金沙江虎跳峡 127
金石滩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 213
京杭大运河 239
镜泊湖 60
灵渠 238
庐山 86
路南石林 309
洛川黄土地质公园 252
鸣沙山、月牙泉 227
南京玄武岩石柱林 286
鄱阳湖 141
普陀山 213
七一冰川 164
齐云山 263
三峡水库 245
沙坡头 227
四川“5·12”地震遗址遗迹 34
四川九寨沟水体景观 129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海子 34
嵩山 82
太湖 140
泰山 83
腾冲火山 61
天山天池 138
万里长城 233
五大连池 56
五台山 86
武夷山 261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189
西湖 136
雁荡山 63
玉龙雪山 165
元阳哈尼族梯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