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参考书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卷 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传播实务·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路,刘妍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沈阳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44124665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参考书”之一,介绍了经济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汇集了珍贵的参考资料,选摘了几十篇优秀学术论文,还列出可供选择的论文题目和主要参考书目简介,对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如何写好毕业论文 1

第二部分 学术理论动态 4

一、新闻与传播 4

(一)近几年探讨的主要话题 4

(二)2003年主要高校新闻传播学讲座综述 10

二、现代、当代文学 14

(一)第三次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 14

(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4

(三)学界寻思批评新路向 14

(四)“重写文学史”的终结 15

(五)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思潮 16

(六)2002年文坛现象 16

(七)2002年长篇小说态势 17

(八)“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 17

(九)文学转型下的散文走向 18

(十)散文的自性回归 18

(十一)散文的精神性 18

(十二)2002年的新诗 19

(十三)小说《沙家浜》引起广泛关注 19

(十四)“再造红色精典” 20

(十五)《花腔》再现历史景观 20

(十六)私人经验的公众化与市场化 20

(十七)《暗示》引起广泛关注 20

(十八)2002年十大文学现象 21

(十九)2003年文坛大事 21

(二十)2003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22

(二十一)2003年文学回顾研讨会 23

三、古代、近代文学 23

(一)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3

(二)文学解疆域变通 23

(三)世间两部《金瓶梅》 24

(四)柳永百年研究 24

四、文艺理论 25

(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5

(二)当前文化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问题的脱节 25

(三)当前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结合上的思维局限 25

(四)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 25

(五)后现代转向 26

(六)文艺理论界关注生态 27

(七)网络文学对传统诗性的消解 27

(八)复制西方“母本” 27

第三部分 相关资料 28

一、新闻与传播 28

(一)2003年中国新闻业回望 28

(二)关于“传媒改革”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两大热点问题的专家论谈 49

二、现代、当代文学 74

(一)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倾向 74

(二)文学对生命过程的解释 79

(三)老舍研究方向与进展 80

(四)鲁迅的定位 82

(五)鲁迅研究中的许广平与周作人现象 83

(六)鲁迅的“错位” 85

(七)鲁迅对生命过程实质的揭露 86

(八)“重写文学史”的提出 88

(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88

(十)王小波散文的精神性探询 90

(十一)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类型 92

(十二)王安忆、韩东、陈染微论 94

(十三)当代诗歌的存在形式 97

三、古代、近代文学 101

(一)柳永艺术成就论述 101

(二)李商隐与李贺诗的比较 103

四、文艺理论 106

(一)后现代转回专著 106

(二)现实的符号审美 107

(三)世界文学宇宙化 109

(四)世界文学缘域化 109

第四部分 专业论文选 112

我国传媒业扩张模式的选择——以《新京报》为例 112

对调查性报道题材与结构的探析——以2003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为研究文本 120

传媒歧视:论当代信息抟播中的不平等 127

关于“负面新闻报道”的理论辨析 134

中国当代灾害新闻报道中的“断点失当”研究 139

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 147

交互式电视节目产生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153

新时代的人性化传播——谈电视传播的必然趋势 157

电视频道包装的传播学视角 165

流媒体“流”向何处? 172

新闻策划的本质和对象新论 178

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 184

社会关系的变化与信息传播权利的转移 190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 197

论鲁迅叙事小说的情境设置 205

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 213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221

阴性返魅——解读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 228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 234

漫谈现时文学的行动力和能动力 243

走向“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 250

反讽之思与讽刺之力——张爱玲与老舍审美比较论 257

巴赫金的时间哲学——兼及鲁迅文本分析 264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270

诗化而奇幻凄艳的人性悲歌——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 277

屈原的诗学 284

析《红楼梦》的宿命结构 290

第五部分 可供选择的论文题目 298

第六部分 主要参考书目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