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忧国忧民的精神凝结黄枬森 1
序二 现代化与文化中国汤世杰 4
序三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陶国相 9
大道之行 1
前言 3
一、木本水源 5
二、彬彬西周 11
三、大哉孔子 18
四、秦汉宏猷 31
五、唐宋雅范 43
六、明清佳绪 79
七、救亡百年 97
八、“仁”与“个” 105
九、修身为本 122
十、诚则灵 154
十一、结语 171
十二、但书 174
老子意会 177
编例 178
老子传 181
上篇 道经 183
一章(道之定义) 184
二章(对立之统一) 186
三章(无知、无欲) 187
四章(虚与实) 188
五章(仁与不仁) 189
六章(玄牝) 191
七章(无私) 192
八章(不争) 193
九章(忌盈) 194
十章(不有不宰) 195
十一章(无之用) 196
十二章(为腹不为目) 197
十三章(贵身) 198
十四章(道纪) 199
十五章(士之容) 200
十六章(复命曰常) 201
十七章(太上以次一) 202
十八章(太上以次二) 203
十九章(太上以次三) 204
二十章(我独泊兮) 206
二十一章(众甫之状) 207
二十二章(抱一) 208
二十三章(希言) 209
二十四章(不自是) 210
二十五章(道体) 211
二十六章(君之道) 212
二十七章(师与资) 213
二十八章(守朴) 214
二十九章(三去) 215
三十章(非战一) 216
三十一章(非战二) 217
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218
三十三章(自知、自胜) 219
三十四章(道不可名) 220
三十五章(大象不既) 221
三十六章(微明) 222
三十七章(无为、无不为) 223
下篇 德经 225
三十八章(德之降格) 226
三十九章(得一) 227
四十章(返道) 229
四十一章(上德若谷) 230
四十二章(负阴抱阳) 231
四十三章(以柔入坚) 232
四十四章(多藏厚亡) 233
四十五章(清静为正) 234
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235
四十七章(出远知少) 236
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238
四十九章(心民之心) 239
五十章(动之死地) 240
五十一章(尊道贵德) 241
五十二章(知子宁母) 242
五十三章(盗夸) 243
五十四章(修德于身) 244
五十五章(德比赤子) 245
五十六章(玄同) 246
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 247
五十八章(祸福倚伏) 248
五十九章(重积德) 249
六十章(治大国) 250
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 251
六十二章(道为天下贵) 252
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253
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 254
六十五章(不以智治国) 256
六十六章(下之,而不争) 257
六十七章(三宝) 258
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260
六十九章(哀兵必胜) 261
七十章(知我者希) 263
七十一章(知不知) 264
七十二章(自知、自爱) 265
七十三章(勇于不敢) 266
七十四章(司杀者) 267
七十五章(勿以生为) 269
七十六章(生也柔弱) 270
七十七章(以余本天下) 271
七十八章(为天下王) 272
七十九章(有德司契) 273
八十章(反朴之亟) 276
八十一章(结语) 275
跋 277
骈拇词辨 287
外篇 289
一、导言 290
二、常例二十则 293
三、有关语文之新识 301
内篇 311
四、要例二十则 312
五、有关哲理的省悟 345
论“文” 351
一、“语”、“文”之辨 353
二、中文之异秉 357
三、词的骈拇 364
四、意与义 367
五、文之字 370
六、文之词 373
七、文之句——对偶与排比 376
八、文之法 380
九、文之反馈 384
十、文之章 387
十一、文之运 391
十二、简结 396
析“性” 399
一、性与质 401
二、物性 402
三、生性 403
四、动物性 406
五、人性 408
六、性与命 410
七、性本善 413
八、为善最乐 415
九、中庸 418
十、附记 422
格物议 425
一、紧要所在 426
二、旧解 428
三、抉疑 430
四、原旨今探 432
五、印证 435
六、附白 437
短篇论著 439
孔学易知说 441
道德与文章 446
《乐经》钩沉及先秦音乐思想 454
运智与运慧 460
真谛和俗谛 463
“方”、“法”纵横谈 466
“性本善”的再讨论 472
“学而时习之”议解 466
性格图说 480
附录 周善甫先生年谱李晖孙炯 4
跋一 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张西立 16
跋二 深工博古实践创新吴松 21
后记 重印《大道之行》阚友钢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