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防火墙 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刚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3391066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研究互联网的学术著作,作者为南京大学教师,本书由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全书九章:“绪论”,“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预期与效果”……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9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 9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 11

三、多阶层—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 12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13

第五节 关键概念解释 15

第一章 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 17

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17

一、开放性 20

二、反控制 21

三、低成本 21

四、匿名性 22

五、互动性 23

第二节 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 24

一、网民性别 26

二、网民年龄 26

三、网民文化程度 27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 29

第三节 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 30

第四节 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 36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 37

二、上网时间 38

三、网络使用 39

第二章 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 45

第一节 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 45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 46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 47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 47

第二节 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 48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 48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 50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 52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 53

第三节 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 60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 60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 62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 65

第四节 “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 66

第三章 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 69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 69

第二节 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 75

第三节 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 89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 90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93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94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96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98

第四节 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 100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 101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 103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 105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 109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 111

第四章 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 114

第一节 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 114

第二节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117

第三节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126

第四节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131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 131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 131

三、域名过滤 133

四、内容发布过滤 133

五、网吧监控软件 134

第五节 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 136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 137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 137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138

第五章 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 140

第一节 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 140

第二节 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142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 143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146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 149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151

第三节 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 154

第四节 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 166

第五节 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172

第六章 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 174

第一节 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 174

第二节 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 176

第三节 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180

第四节 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 183

第五节 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 187

第七章 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 191

第一节 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 191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192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 194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 199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 208

第二节 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 212

第三节 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 217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 218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 222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 224

第八章 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 231

第一节 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 231

第二节 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 233

第三节 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 239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 240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 241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 244

结语 249

参考文献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