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国内外作战效能分析研究现状 3
1.2.1 作战效能分析理论发展概况 3
1.2.2 作战效能分析基本方法 4
1.3 国内外导弹突防效能研究现状 7
1.3.1 突防基础理论研究 7
1.3.2 提高导弹突防效能的技术与策略研究 9
1.3.3 导弹突防效能评估研究 12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13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天—地一体化反导威胁环境分析 19
2.1 NMD系统简况 19
2.2 NMD系统组成与功能 23
2.3 NMD系统部署 26
2.3.1 部署方案 26
2.3.2 基地选址 27
2.4 NMD系统作战过程 29
2.4.1 早期预警阶段 29
2.4.2 拦截决策阶段 31
2.4.3 拦截实施阶段 32
2.4.4 拦截效果评估 32
2.5 NMD系统的研制进展 33
2.6 NMD系统的威胁与影响分析 36
2.6.1 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36
2.6.2 对国际军控与裁军事业以及武器扩散的影响 38
2.7 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动向 40
2.7.1 美国 40
2.7.2 俄罗斯 49
2.7.3 日本 50
2.7.4 印度 51
参考文献 52
第3章 天—地一体化反导威胁环境下弹道导弹突防对策 54
3.1 引言 54
3.2 弹道导弹突防技术 54
3.2.1 电子干扰与电子对抗 54
3.2.2 隐身技术 56
3.2.3 诱饵 58
3.2.4 速燃助推 60
3.2.5 多弹头技术 60
3.2.6 机动变轨 60
3.2.7 导弹加固 62
3.2.8 弹体和弹头旋转 63
3.2.9 高速导弹 64
3.3 弹道导弹突防战术 64
3.3.1 饱和攻击 64
3.3.2 选择有利弹道 64
3.3.3 选择有利发射时机 65
3.3.4 机动发射平台 66
3.3.5 快速发射 66
3.3.6 隐蔽发射 67
3.3.7 威胁规避 67
参考文献 67
第4章 弹道导弹突防隐身效果评估 69
4.1 引言 69
4.2 无干扰时导弹被雷达探测概率计算 69
4.2.1 雷达单个脉冲探测概率模型 69
4.2.2 雷达频率不变时弹头被探测概率计算 70
4.2.3 雷达频率变化时弹头被探测概率计算 71
4.3 无干扰时导弹被红外探测概率计算 71
4.3.1 红外探测系统及其探测工作原理 72
4.3.2 弹道导弹被反导系统红外探测和识别的机理分析 76
4.3.3 导弹飞行过程中火焰及表面温度计算 78
4.3.4 导弹被红外探测器扫描一次的探测概率计算模型 82
4.3.5 导弹被预警卫星红外系统探测概率的计算 87
4.4 对反导预警探测系统电子干扰效果的估算 89
4.4.1 电子干扰效能评估模型组成 90
4.4.2 进攻导弹弹道模型 90
4.4.3 反导预警系统探测及其电子战效能模型 92
参考文献 94
第5章 弹道导弹突防伪装效果评估 96
5.1 引言 96
5.2 诱饵掩护下弹头被识别概率计算 96
5.3 诱饵掩护下至少一枚弹头突防概率计算 97
5.4 诱饵掩护下弹头平均突防数计算 100
5.4.1 变量定义 100
5.4.2 被摧毁弹头数的概率分布 101
5.4.3 弹头平均突防数计算 103
5.4.4 反导系统采用识别后拦截策略时弹头平均突防数计算 103
5.5 反导系统连续拦截时诱饵掩护效果估算 104
5.5.1 利用一个诱饵掩护进攻导弹 104
5.5.2 利用两个诱饵掩护进攻导弹 106
5.5.3 利用m个诱饵掩护进攻导弹 107
5.5.4 n枚拦截弹毁伤目标的总概率 107
参考文献 108
第6章 弹道导弹突防中被动能拦截弹命中概率计算 109
6.1 引言 109
6.2 计算导弹被拦截弹命中概率的一般方法 109
6.3 几种典型交会方式下导弹被命中概率的计算模型 112
6.3.1 拦截弹后方追击或迎头拦击 112
6.3.2 拦截弹侧向拦截 112
6.3.3 拦截弹在进攻导弹弹道平面内实施拦截 114
6.4 导弹抗拦截中实施反截获机动时的飞行控制策略 116
6.4.1 实施反截获机动的基本思想 116
6.4.2 实施反截获机动时的导弹飞行控制方法 117
6.5 计算导弹被拦截器命中概率的高精度数值积分算法 119
6.5.1 高精度数值积分算法推导 119
6.5.2 算法步骤 126
6.5.3 算法验证 127
6.6 导弹被命中概率仿真算例 129
参考文献 130
第7章 弹道导弹壳体被动能拦截弹命中后摧毁效果计算 131
7.1 引言 131
7.2 动能拦截弹的分类 132
7.3 进攻导弹壳体被动能拦截弹撞击后响应的研究方法 133
7.3.1 动能撞击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 133
7.3.2 侵彻类型的确定 135
7.3.3 撞击时的材料响应 136
7.4 进攻导弹壳体被动能拦截弹撞击后响应的计算 138
7.4.1 进攻导弹与拦截弹的碰撞假设 138
7.4.2 拦截弹与进攻导弹的撞击速度计算 139
7.4.3 进攻导弹壳体厚度判据 140
7.4.4 进攻导弹壳体被动能拦截弹弹头撞击的破坏类型 141
7.4.5 弹道极限速度 143
7.4.6 剩余速度 146
7.4.7 侵彻深度和阻力的计算 148
7.4.8 引燃及引爆概率 153
7.5 摧毁效果分析 155
7.5.1 算例分析 155
7.5.2 进攻导弹被摧毁效果的判断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8章 弹道导弹突防中抗动能杆及预制破片摧毁能力评估 159
8.1 引言 159
8.2 动能拦截弹的预制破片及动能杆战斗部 159
8.2.1 预制破片战斗部——杀伤增强器 159
8.2.2 动能杆战斗部 160
8.3 动能杆及预制破片拦截进攻导弹的特性分析 162
8.3.1 静态飞散特性 162
8.3.2 数量和质量分布 163
8.3.3 静态速度 164
8.4 进攻导弹被动能杆及预制破片摧毁效果计算 166
8.4.1 动能杆及预制破片速度 166
8.4.2 动能杆及预制破片对目标毁伤概率计算 166
8.4.3 仿真实例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9章 弹道导弹突防中抗激光拦截器摧毁能力评估 170
9.1 引言 170
9.2 激光拦截器的优越性 171
9.3 各种激光武器及其作战过程 173
9.3.1 激光武器的关键技术 173
9.3.2 天基激光武器及其作战过程 173
9.3.3 地基激光武器及其作战过程 174
9.3.4 机载激光武器及其作战过程 175
9.4 进攻导弹被激光拦截器拦截的毁伤机理 176
9.4.1 毁伤类型 176
9.4.2 激光拦截器的能量选择 177
9.4.3 激光拦截器的能量密度 179
9.5 进攻导弹被激光拦截器拦截时的摧毁效果评估 182
9.5.1 命中概率受红外探测能力影响分析 182
9.5.2 进攻导弹上激光辐照度的分析 184
9.5.3 进攻导弹贮箱被连续波激光摧毁效果分析与计算 189
9.5.4 进攻导弹弹头被连续波激光摧毁的分析与计算 195
9.5.5 进攻导弹被激光拦截器摧毁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10章 弹道导弹突防效能多指标综合评价 198
10.1 引言 198
10.2 弹道导弹突防对抗过程的总体分析 198
10.2.1 弹道导弹突防过程的物理描述 198
10.2.2 弹道导弹突防过程的对抗分析 199
10.3 弹道导弹突破能力综合评价 200
10.3.1 进攻导弹突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00
10.3.2 进攻导弹突破能力评价指标效用值的计算 201
10.3.3 进攻导弹突破能力效用值的计算 203
10.4 反导系统防御能力综合评价 205
10.4.1 反导系统防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05
10.4.2 反导系统防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 206
10.4.3 反导系统防御能力效用值的计算 208
10.5 弹道导弹突防效能综合评价 208
参考文献 208
第11章 导弹防御系统总体有效性的初步分析 210
11.1 引言 210
11.2 导弹防御系统有效性分析模型 210
11.2.1 导弹防御问题的伯努利试验模型 210
11.2.2 目标杀伤概率计算 212
11.2.3 满足防御性能指标所需要的拦截器数量 214
11.2.4 两种火力原则下的拦截有效性 214
11.2.5 导弹防御系统有效性计算分析 216
11.3 弹道导弹对导弹防御系统总体突防效能指标计算 217
11.3.1 单枚导弹突防概率计算 217
11.3.2 多枚导弹突防概率计算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12章 弹道导弹突防效能的仿真实验分析 220
12.1 引言 220
12.2 拦截弹射击误差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0
12.2.1 拦截弹射击标准差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0
12.2.2 拦截弹系统误差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2
12.3 进攻导弹半径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3
12.3.1 考虑拦截弹系统误差时进攻导弹半径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3
12.3.2 不考虑拦截弹系统误差时进攻导弹半径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5
12.4 拦截弹半径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26
12.5 进攻导弹弹头长度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30
12.6 拦截弹与进攻导弹交会角对导弹突防的影响 231
参考文献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