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兵法不精 不可为将一、兵者,国之大事 2
二、死生之地的奋争 5
三、15法郎与法国的失败 8
四、“科学”与“地狱”的入口处 12
五、向心力凝聚在先进军事理论的旗帜下 15
六、军事理论的威慑作用强大而深远 19
七、兵书是哺育历代名将成长的乳汁 21
第一章 兵之胜败 本在于政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25
二、军事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 26
三、国家安全是军事理论发展的原动力 37
四、近代中国军队积弱源于政治腐败 39
五、外军建设也离不开政治 42
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43
七、政治行为和学术行为要分清 46
八、注意研究当代战争的性质 47
九、警惕“英格尔斯效应” 50
第二章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一、军事科学研究带有天然的对抗与竞争艺术 59
二、美国军官经常得到什么样的提醒 68
三、你不提前发现对手,就会被对手消灭 75
四、关注敌人要因时而变,因敌而变 80
五、现实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的主战场 83
第三章 崇尚科学 理性至上一、科学是实验的科学 88
二、方法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89
三、研讨战争的解剖刀: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94
四、客观、精确、逻辑 99
五、重“气”也要重“力” 104
六、科学技术是敌对双方军力竞赛的“撑竿” 111
七、戒骄戒躁 121
八、在探讨规律上下功夫 135
九、不可小看的“兰德公司” 139
十、科学具有层次性 143
十一、依据“学术宪章”,打击学术腐败 145
第四章 文以载道 意在笔先一、郭沫若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149
二、哲学和科学素养密切相关 156
三、孙子和诸葛亮的名字何以光耀千秋 161
四、科学不承认偶像 165
五、多兵之旅未必能获胜 171
六、军事理论变革是军事变革的助推器 175
七、美国的三种新型轰炸机何以被淘汰 178
第五章 先悟者明 先手者利一、登高方能望远 181
二、胜利向预有准备者微笑 183
三、站在时代最前沿 190
四、神奇的预言与科学的预言 194
五、毛泽东是杰出的预言家 200
六、谁在准备地球以外的战争? 202
七、前瞻性思维的几个特点 208
八、战争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何方 214
第六章 海纳百川 兼收并蓄一、真理没有国界 224
二、美国学者与中国国防大学学员的对话 226
三、军事理论必须突破一国一域的局限 232
四、有比较才有鉴别 246
五、兼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251
六、军事理论的成果属于全人类 263
七、美国:军事科幻文章可上大雅之堂 265
八、用刀子、筷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267
第七章 着眼实际 贵在运用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272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73
三、战争实践牵引着军事理论的发展变革 278
四、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82
五、注意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 287
六、军事科学研究是民用科学研究的领头雁 291
七、军事论文研究的主要特点 293
第八章 繁荣学术 敢于争鸣一、学术研究应重争鸣而非重权威 300
二、政治标准不能裁判一切学术问题 302
三、争鸣是激发思想火花的燧石 308
四、争鸣是一种力量 316
五、诸葛亮的失误与魏延的妙计 324
六、一种美国的观点与若干个美国的观点 325
七、不确定性的“能动作用” 329
八、搞好争鸣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331
第九章 通古知今 以史为鉴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342
二、历史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51
三、美国人眼中的“毛主义” 355
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357
五、注意研究民族精神 360
六、毛泽东是博古通今的高手 367
七、韬光养晦:姜太公运用过的韬略 371
八、真正的和平来源于一种力量 374
九、思想的光辉是挡不住的 379
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剔除 382
十一、不能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389
十二、注重对传统军事文化的分析 390
十三、不能负重前行 398
第十章 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一、路由勇敢者走出 403
二、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406
三、传统的本质是创新 411
四、发现归于怀疑 417
五、创新要善于兼众独专 419
六、爬行者没有出路 421
七、创新需要制度来扶植和保障 428
八、“胡服骑射”与突破思维定势 429
第十一章 改进文风 “学”“理”贯通一、学术文章重在“学”与“理”中 434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437
三、在“美”上下工夫 441
四、百炼钢化绕指柔 443
五、情感七始,化动八方 447
六、软硬结合,通达简练 451
七、以真心朴气为文 454
附:关于文章结构 462
后记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