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质地貌 1
三、气候特征 3
第二节 物产资源 4
一、生物资源 4
二、能源资源 7
三、矿产资源 9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10
一、人口 10
二、民族 10
第四节 行政区划 18
一、行政区划 18
二、乡镇 18
第五节 名胜古迹 23
一、文物古迹 23
二、名山 30
三、名刹 32
四、名洞 34
五、其他名胜 35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38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38
一、建制沿革 38
二、行政区域变迁 40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42
一、前赴后继的反封建斗争 42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43
第三节 土地改革 45
一、清匪反霸 45
二、减租退押 46
三、土地改革 4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50
一、农业合作化 50
二、手工业合作化 51
三、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51
第五节 改革开放 52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2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3
三、政治体制改革 55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58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58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59
一、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59
二、自治县人民政府 64
第三节 法制建设 66
一、加强民族立法工作 67
二、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69
三、加强执法与监督工作 70
第四节 民族关系 72
一、各民族政治上一律平等日益巩固 72
二、各民族经济往来日益增多 74
三、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日益普遍 76
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77
五、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模范典型 78
第五节 人民生活 79
第四章 农业 83
第一节 农业 83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84
二、生产条件 84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86
四、农作物 87
五、农业区划 98
六、农业科技推广 99
第二节 林业 102
一、林业资源 102
二、林业生产 103
三、林业改革 106
四、森林保护 108
五、资源林政管理 110
第三节 畜牧业 113
一、畜牧业发展 114
二、畜禽饲养业 115
三、畜禽饲料生产 117
四、畜禽改良与繁殖 119
五、畜禽疫病防治 120
六、畜牧业商品生产 121
第四节 渔业 122
一、渔业资源 122
二、渔业生产 124
三、渔业管理 125
四、鱼病防治 125
第五节 水利 126
一、水利设施 126
二、抗旱防汛和水土保持 131
三、水利管理 132
第五章 工业 136
第一节 能源生产 137
一、煤矿 137
二、电力 138
第二节 工业企业 139
一、采矿 139
二、冶金 140
三、建材 141
四、印刷 142
五、中药制药 143
第三节 特色工业 144
一、服装 144
二、食品 145
三、制革 146
四、玻璃制品 147
第四节 民族传统工业 148
一、造纸 148
二、陶瓷 149
三、酿酒 150
四、火炮 151
第六章 交通通信 153
第一节 公路 153
一、省道 154
二、县乡公路和旅游公路 156
第二节 邮政 158
第三节 电信 159
第七章 财税金融 162
第一节 财政 162
一、机构设置 162
二、财政收入 163
三、财政支出 165
四、财政管理与改革 169
第二节 税收 170
一、国税 170
二、地方税收 173
第三节 金融 175
一、机构设置 175
二、储蓄存款 176
三、贷款 177
四、金融监督管理 178
五、银行业务 178
第四节 保险 180
一、机构设置 180
二、主要险种 181
三、基本业务 182
第八章 贸易 184
第一节 国内贸易 185
一、农业生产资料 185
二、工业生产资料 186
三、生活用品购销 187
四、副食品购销 189
五、亚麻购销 192
六、药品购销 192
七、石油产品购销 193
八、服务业 194
第二节 对外贸易 196
一、收购 196
二、加工 198
三、出口 199
第三节 民族贸易 199
一、定期街场 199
二、民族用品生产 200
三、农副产品 200
第九章 旅游 202
第一节 旅游资源 203
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203
二、民族风情 210
第二节 旅游管理和配套设施 214
一、旅游管理 214
二、配套设施 214
第三节 旅游经济 216
一、名特产品 216
二、风味小吃 218
三、游客 218
第十章 对外开放 220
第一节 招商引资 220
一、机构设置 220
二、项目引进 220
三、项目推介 221
四、项目洽谈 222
五、协调服务 223
第二节 对外交流 223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225
一、机构设置 225
二、对外协作 226
三、协作项目 226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229
第一节 教育 229
一、古代教育 229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 230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231
第二节 科学技术 233
一、古代科学技术 23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研究 234
第三节 文化艺术 236
一、文化机构及设施 236
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239
三、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 245
第四节 报刊 251
第五节 广播电视 252
第六节 体育 254
第七节 医疗卫生 256
第八节 社会保障 258
一、养老保险 258
二、工伤和生育保险 259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59
四、医疗保险 260
五、失业保险 260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261
第一节 城镇建设 261
一、县城建设 261
二、巍山古城的保护与建设 264
三、新区开发建设 267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 269
一、大仓镇建设 270
二、永建镇建设 271
三、庙街镇建设 272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274
第一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274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276
一、环境管理 276
二、污染控制 276
三、生态保护 277
四、建设自然保护区 278
五、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278
六、环境宣传教育 279
七、环境执法 279
八、环境监测 280
后记 281
修订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