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 第6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15002985
  • 页数:55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简史 3

自序 3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5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5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9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13

语言障碍 16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17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17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18

“上农” 19

“反者道之动” 20

自然的理想化 21

家族制度 21

入世和出世 22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23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24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26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27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30

司马谈和六家 30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31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33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37

孔子和六经 37

孔子作为教育家 39

正名 40

仁、义 40

忠、恕 41

知命 42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44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5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47

墨家的社会背景 48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50

兼爱 50

天志和明鬼 52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53

国家的起源 54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57

早期道家和隐者 57

杨朱的基本观念 58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59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60

道家的发展 61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63

人性善 64

儒墨的根本分歧 65

政治哲学 67

神秘主义 70

第八章 名家 73

名家和“辩者” 73

惠施的相对论 76

公孙龙的共相论 79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82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84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84

道,无名 85

自然的不变规律 87

处世的方法 89

政治学说 91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94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94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95

政治、社会哲学 96

情和理 97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99

有限的观点 99

更高的观点 101

更高层次的知识 102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104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106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07

关于“辩”的讨论 108

澄清兼爱说 110

辩护兼爱说 111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112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116

六种术数 116

《洪范》所讲的五行 118

《月令》 119

邹衍 121

一套历史哲学 121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123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127

人的地位 127

人性的学说 128

道德的起源 129

礼、乐的学说 131

逻辑理论 133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134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136

法家的社会背景 136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138

法家的历史哲学 139

治国之道 140

法家和道家 142

法家和儒家 144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145

事物的原理 146

万物生成的“道” 148

万物变化的“道” 149

中和 150

庸常 152

明诚 153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155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155

中国的统一 157

《大学》 158

《荀子》的折中趋势 159

《庄子》的折中趋势 160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161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165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 165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167

人性学说 168

社会伦理学说 169

政治哲学 170

历史哲学 171

对《春秋》的解释 172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 173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175

统一思想 175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 177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178

扬雄和王充 180

道家和佛学 181

政治社会背景 182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186

名家兴趣的复兴 186

重新解释孔子 187

向秀和郭象 188

“道”是“无” 189

万物的“独化” 190

制度和道德 191

“有为”和“无为” 192

知识和模仿 193

“齐物” 194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195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197

“风流”和浪漫精神 197

《列子》的《杨朱》篇 198

任从冲动而生活 200

情的因素 202

性的因素 203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205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05

佛学的一般概念 207

二谛义 208

僧肇的哲学 210

道生的哲学 211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217

禅宗传述的宗系 217

第一义不可说 219

修行的方法 220

顿悟 222

无得之得 223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226

韩愈和李翱 227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228

精神修养的方法 229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231

事物的演化规律 233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 235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238

程颢的“仁”的观念 239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 240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1

处理情感的方法 243

寻求快乐 244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248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48

理 249

太极 251

气 252

心、性 253

政治哲学 255

精神修养的方法 257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259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 259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260

“明德” 262

良知 263

“正事”(格物) 264

用敬 265

对佛家的批评 266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68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268

孔教运动 271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3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6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279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79

战时的哲学著作 280

哲学的性质 283

人生的境界 284

形上学的方法论 287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293

前言 293

第一章 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 294

第二章 论目录 302

第三章 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史料 312

第四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史料(一) 322

一 《论语》 322

二 《墨子》 327

三 《孟子》 331

第五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史料(二) 334

一 《管子》 334

二 《老子》 337

三 《庄子》 341

第六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史料(三) 346

一 名家的著作 346

二 《慎子》和《商君书》 351

三 《荀子》 352

四 《韩非子》 354

五 《吕氏春秋》 356

第七章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汉至晋)哲学史史料(一) 358

一 《新语》和《新书》 358

二 《礼记》 359

三 《春秋公羊传》 363

四 《春秋繁露》 366

五 《淮南子》 368

六 谶纬 370

七 《太玄经》和《法言》 372

八 辑佚书 373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汉至晋)哲学史史料(二) 375

一 桓谭《新论》 375

二 《白虎通义》 377

三 《论衡》 379

四 《灵宪》 382

五 《潜夫论》 382

六 《昌言》 383

七 《太平经》 383

第九章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汉至晋)哲学史史料(三) 385

一 何晏、王弼的著作 385

二 阮籍、嵇康的哲学著作 388

三 《抱朴子》 389

四 《崇有论》 390

五 《庄子注》 391

六 《列子》 394

七 僧肇和慧远的著作 398

八 范缜《神灭论》 399

九 《弘明集》 400

十 《世说新语》 401

第十章 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哲学史史料(一) 402

一 《大乘起信论》 402

二 《大乘止观法门》 403

三 《成唯识论》 403

四 《华严金师子章》 404

五 《原人论》和《禅源诸诠集都序》 404

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405

七 《广弘明集》 406

八 柳宗元的著作 406

九 刘禹锡的著作 409

十 韩愈、李翱的著作 410

十一 唐代其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 411

十二 唐代类书 411

十三 《全唐文》 412

第十一章 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哲学史史料(二) 414

一 李觏的著作 414

二 王安石的著作 415

三 《梦溪笔谈》 417

四 周敦颐的著作 418

五 邵雍的著作 419

六 张载的著作 419

七 二程的著作 420

八 朱熹的著作 422

九 陆九渊的著作 425

十 陈亮的著作 425

十一 叶适的著作 426

十二 《古尊宿语录》 427

十三 《伯牙琴》 427

十四 宋朝的类书 427

第十二章 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哲学史史料(三) 429

一 王守仁的著作 429

二 王廷相的著作 432

三 何心隐的著作 433

四 李贽的著作 433

五 方以智、唐甄、熊伯龙的著作 434

六 黄宗羲的著作 435

七 王夫之的著作 437

八 颜元、李塨的著作 438

九 戴震的哲学著作 439

第十三章 近代时期哲学史史料(一) 441

一 龚自珍的著作 441

二 魏源的著作 443

三 太平天国文件 444

四 “戊戌变法”以前关于变法的著作 446

五 康有为的著作 448

六 严复的著作 453

七 谭嗣同的著作 454

八 戊戌变法时期反动派的著作 455

第十四章 近代时期哲学史史料(二) 456

一 《民报》 456

二 孙中山的著作 457

三 章炳麟的著作 460

四 “五四”前后哲学史史料 462

附录 463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参考资料 463

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部分 463

目录部分 465

商至西周部分 478

春秋战国部分(一) 484

春秋战国部分(二) 489

春秋战国部分(三) 496

汉至晋部分(一) 501

汉至晋部分(二) 509

汉至晋部分(三) 518

唐至清部分(一) 532

唐至清部分(二) 539

唐至清部分(三) 545

近代部分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