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1
第二章 文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对“新传统”的体认 15
一 对二三十年代的回顾:在反对“旧传统”中建构“新传统” 16
二 40年代文学史家眼中的“新文学传统” 19
三 从“资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角度看“新文学传统” 23
四 延安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新文学传统”观 27
五 新传统的流变:对革命文艺运动负面影响的探讨 30
六 “异端”的声音:对“五四”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33
第三章 政治化氛围中的“新传统”想象 36
一 学科的建立与“新文学传统”的全面梳理 37
二 “五四”“性质”之争以及对新传统的定性 45
三 “新传统”阐释中的苏联影响 49
四 学术生产体制化状态中的“正统”文学史观 55
第四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传统”的规范化阐释 62
一 “新民主主义文艺”的性质确定 63
二 “统一战线”的论述策略 66
三 “两条路线斗争”的论证 71
四 “小资产阶级”的帽子 72
五 “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展望 74
第五章 现代文学经典的重塑 82
一 作品的编选与新经典的建构 82
二 作家的“发现”和“回收” 85
三 作家形象的重塑 91
四 如何确认代表作 96
五 作品的“改写”现象 101
第六章 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110
一 “成也‘五四’,败也‘五四’” 110
二 “重写历史”和历史的重写 112
三 历史坐标的挪用与重构 117
第七章 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128
一 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128
二 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132
三 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141
四 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148
五 左翼革命传统在21世纪的复活 156
六 “幽灵学”与传统的阐释重建 162
第八章 鲁迅的当代命运 166
一 鲁迅传统的形成:质的规定性与复杂性 166
二 毛泽东:对鲁迅传统的重塑 171
三 鲁迅精神苗裔的当代沉浮 176
四 鲁迅:一个冬天的神话 186
五 新时期之后的价值重估 193
第九章 现代文学语言传统与当代写作 200
一 现代文学的语言传统 201
二 当代写作的“语言焦虑”与现代文学语言传统 208
三 小说语言的传承与变异——以“先锋文学”为例 213
四 在变异中传承:语言的复制性 216
五 在传承中变异:语言的隐喻性 222
附录一 当代中学生鲁迅接受调查 229
附录二 张爱玲的当代接受史 293
引用文献及参考书志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