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县境和行政区划 56
第一章 县境 56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56
第二节 建置沿革 5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7
第一节 民国时期 57
第二节 建国后 58
第三章 县城、乡(镇) 64
第一节 县城 64
第二节 乡镇 66
第二篇 自然地理 74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74
第一节 地质 74
第二节 地貌 80
第二章 气候 81
第一节 气候特点 81
第二节 气温 82
第三节 降水 84
第四节 日照 蒸发 湿度 90
第五节 风 霜 雪 96
第三章 水资源 99
第一节 河流 99
第二节 水量 101
第三节 水质 103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103
第一节 土壤 103
第二节 植被 113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 113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13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14
第六章 灾异 116
第一节 水灾 116
第二节 旱灾 119
第三节 低温阴雨 120
第四节 寒露风 121
第五节 大风 雷击 冰雹 雪 123
第六节 虫灾 疫灾 124
第七章 风景 125
第一节 三江八景 125
第二节 瑶山风光 126
第三节 其他景点 127
第三篇 人口 129
第一章 数量及分布 129
第一节 变化 129
第二节 分布 136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49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49
第二节 性别与年龄构成 149
第三节 婚烟状况构成 151
第四节 文化程度构成 153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54
第六节 人口寿命 155
第七节 姓氏 157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5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57
第二节 节育措施 158
第四篇 民族 162
第一章 瑶族 162
第一节 族称 族源 162
第二节 迁徙与分布 163
第三节 建国前的社会状况 165
第四节 瑶族人民反压迫斗争 169
第二章 壮族 173
第一节 族称 族源 173
第二节 家庭 宗族 174
第三章 汉族 175
第一节 分布 村落 175
第二节 迁徙简况 175
第四章 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实施 177
第一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77
第二节 培养民族干部 178
第三节 制定特殊政策和自治条例 179
第四节 消除民族隔阂 180
第五节 扶持瑶区建设 181
第五篇 农业 183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 183
第一节 土改前的农业生产关系 183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85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186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87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88
第二章 生产条件 188
第一节 耕地面积 188
第二节 劳动力 189
第三节 耕作机具 190
第四节 土壤 肥料 193
第三章 种植业 196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96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 198
第三节 种子 203
第四节 植物保护 206
第四章 畜牧水产业 209
第一节 家畜饲养 209
第二节 家禽饲养 212
第三节 水产养殖 216
第四节 疫病防治 219
第五章 农业经济效益 220
第一节 农业总产值 220
第二节 农村社会产值 222
第三节 效益、生产率 223
第六篇 林业 225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25
第一节 森林 面积 蓄积 225
第二节 森林结构及分布 227
第三节 林木的生长与消耗 229
第四节 优良树种 230
第二章 山林权属 230
第一节 个体山林 230
第二节 集体山林 231
第三节 国有山林 232
第四节 调处山林纠纷 233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34
第一节 采种 育苗 234
第二节 植树营林 235
第三节 林业基地建设 238
第四节 营林投资和林区建设 239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42
第一节 封山育林 242
第二节 护林防火 242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244
第五章 森林开发 245
第一节 采伐 购销 245
第二节 木材加工 252
第三节 多种经营 253
第七篇 水利 255
第一章 水利设施 255
第一节 引水工程 255
第二节 蓄水工程 258
第三节 提水工程 259
第四节 河道治理 260
第二章 水利管养 263
第一节 管理 263
第二节 工程管理与养护 264
第三节 维修配套 264
第四节 灌溉管理 265
第五节 水费征用 266
第六节 综合经营 267
第三章 防洪抗旱 267
第一节 防洪 267
第二节 抗旱 268
第八篇 工业 269
第一章 工业概况 26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69
第二节 经营体制 270
第三节 职工队伍 274
第四节 名优产品与主要产品产量 275
第五节 经营与效益 278
第二章 矿产 280
第一节 金属 280
第二节 非金属 283
第三章 电力工业 287
第一节 火力发电 287
第二节 水力发电 288
第三节 供电 291
第四章 机械工业 295
第一节 农机具 296
第二节 机电 五金 296
第三节 维修 297
第五章 化工 制药 298
第一节 化工 298
第二节 制药 300
第六章 建材 301
第一节 石灰 砖瓦 301
第二节 水泥 302
第七章 食品工业 303
第一节 粮油加工 304
第二节 酿造业 305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业 306
第八章 染织 服装 工艺 307
第一节 染织 307
第二节 服装 310
第三节 工艺 编织 310
第九章 造纸 印刷 311
第一节 造纸 311
第二节 印刷 311
第九篇 交通 邮电 314
第一章 交通 314
第一节 设施 314
第二节 运输 320
第三节 管理 324
第二章 邮政 326
第一节 邮政 326
第二节 电信 330
第三节 管理 334
第十篇 商业 337
第一章 商业沿革 337
第一节 建国前的商业 33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 338
第二章 商品购销 341
第一节 农副产品购销 341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343
第三节 生产资料购销 345
第四节 副食品购销 347
第五节 药品购销 349
第三章 粮油购销 351
第一节 粮油收购 351
第二节 粮油销售 355
第三节 粮油储运 360
第四章 民族贸易 对外贸易 363
第一节 民族贸易 363
第二节 对外贸易 365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368
第一节 饮食业 369
第二节 服务业 369
第六章 物资供应 372
第一节 机构 372
第二节 物资供应 372
第三节 物资管理 374
第十一篇 财税 金融 376
第一章 财税体制 376
第一节 财税机构 376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376
第三节 税务体制 378
第二章 财政收支 380
第一节 收入 380
第二节 支出 384
第三节 管理 388
第三章 赋税 390
第一节 农业税 390
第二节 工商各税 394
第三节 税收监督 396
第四章 金融 397
第一节 金融机构 397
第二节 货币与流通 399
第三节 存款 403
第四节 贷款 410
第五节 保险事业 413
第五章 审计 41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17
第二节 审计监督 417
第十二篇 工商行政管理、物价、计量 418
第一章 工商行政 41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18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418
第三节 查处经济违法活动 421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422
第五节 经济合同与商标管理 425
第二章 物价 4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6
第二节 物价变动 426
第三节 物价检查 435
第三章 计量 436
第一节 计量器具 436
第二节 计量改革 437
第三节 计量管理 437
第十三篇 计划 统计 438
第一章 计划 438
第二章 统计 439
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 441
第一章 城镇建设 441
第一节 县城 441
第二节 寨岗镇 445
第二章 乡村建设 447
第一节 瑶区 447
第二节 汉区 449
第三章 建筑业 449
第一节 建筑单位 449
第二节 设计与技术 451
第三节 建筑施工管理 452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452
第一节 房产管理 452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454
第五章 环境保护 455
第一节 环境污染 455
第二节 环境治理 455
第十五篇 党派 群团 45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57
第一节 建国前的主要活动 457
第二节 建国后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459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461
第四节 党务工作 46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47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473
第二节 青年党 民社党 474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74
第一节 工人团体 474
第二节 农民团体 476
第三节 妇女团体 477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479
第五节 工商界团体 481
第六节 科技界团体 481
第七节 文学艺术界团体 481
第八节 归侨、侨眷团体 482
第十六篇 政权 政协 483
第一章 权力机构 483
第一节 排寨联盟议事会 483
第二节 瑶民代表会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 48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484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89
第二章 政府机构 492
第一节 明、清时期 49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49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98
第三章 人民政协 505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506
第二节 机构和活动 507
第十七篇 军事 510
第一章 驻军与军事设施 510
第一节 驻军 510
第二节 军事设施 515
第二章 地方武装 516
第一节 建国前地方武装 516
第二节 建国后地方武装 517
第三章 民兵 519
第一节 组织 519
第二节 训练 520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21
第四章 兵役 522
第一节 明清时期 52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523
第三节 建国后 523
第五章 兵事 525
第一节 明清时期 525
第二节 民国时期(解放战争以前) 527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529
第四节 建国后 530
第十八篇 公安 司法 532
第一章 公安 532
第一节 建国前公安 532
第二节 建国后公安 533
第二章 检察 54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4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40
第三节 法纪检察 541
第四节 经济检察 541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42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542
第三章 审判 54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42
第二节 审判制度 543
第三节 刑事审判 544
第四节 民事审判 544
第五节 经济审判 545
第六节 申诉复查 545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4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46
第二节 法制宣传 546
第三节 公证 律师 546
第四节 民事调解 547
第十九篇 民政 劳动 548
第一章 优抚 安置 548
第一节 拥军优属 548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52
第二章 赈济 扶贫 552
第一节 赈济 552
第二节 农村扶贫 553
第三章 社会福利 554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554
第二节 残疾人员安置 555
第三节 弃婴、孤儿教养 556
第四节 收容遣送 556
第五节 殡葬改革 557
第四章 婚姻管理 557
第一节 建国前的婚姻 55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557
第五章 劳动就业 559
第一节 制度 559
第二节 劳动安置和劳务输出 560
第三节 职工培训 561
第六章 工资 劳保 561
第一节 工资制度与工资构成 561
第二节 工资调整改革 564
第三节 劳动保护 565
第二十篇 教育科技 567
第一章 教育 567
第一节 旧学 567
第二节 幼儿教育 568
第三节 小学教育 569
第四节 中学教育 573
第五节 职业教育 575
第六节 成人教育 577
第七节 教师队伍 教学研究 578
第八节 教育经费与设备 582
第二章 科学技术 588
第一节 科技机构 学术团体 588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91
第三节 科技普及、推广 592
第四节 科技成果 594
第二十一篇 卫生 体育 596
第一章 卫生 596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队伍制度 596
第二节 医疗 604
第三节 卫生保健 609
第四节 药政管理 617
第二章 体育 618
第一节 学校体育 618
第二节 群众体育 619
第三节 经费 设施 620
第四节 体育运动比赛 621
第五节 体育表演 626
第二十二篇 文化 艺术 627
第一章 文化机构和设施 627
第一节 文化机构团体 627
第二节 文化设施 631
第二章 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 631
第一节 文学艺术创作 631
第二节 学术研究 636
第三章 文艺演出 637
第一节 专业文艺演出 637
第二节 业余文艺演出活动 638
第四章 民间文学艺术 640
第一节 民间文学 640
第二节 民间艺术 643
第五章 文物 古迹 645
第一节 出土文物 646
第二节 革命文物 646
第三节 古迹 647
第六章 档案 史志编修 651
第一节 档案 651
第二节 史志编修 653
第七章 报刊 通讯 654
第一节 报纸 刊物 654
第二节 通讯 报道 656
第八章 广播 电视 656
第一节 广播 656
第二节 电视 录像 657
第二十三编 民情习俗 659
第一章 人民生活 659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659
第二节 职工生活 659
第三节 农民生活 660
第二章 宗教信仰 666
第一节 瑶族宗教信仰 666
第二节 道教 668
第三节 佛教 668
第四节 基督教 669
第三章 习俗 670
第一节 社会风尚 670
第二节 祭祀 672
第三节 节日 673
第四节 礼仪习俗 677
第五节 生活习俗 684
第六节 陋俗 689
第四章 方言 690
第一节 语音 690
第二节 词汇 695
第三节 谚语 698
第四节 歇后语 699
第二十四篇 人物 702
第一章 人物传 702
第二章 人名录 718
第一节 烈士名录 718
第二节 英模名录 721
第三节 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知名人士名录 723
第四节 本县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724
第五节 各界知名人士名录 724
第六节 县属单位科技人员名录 737
第七节 县属单位享受处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名录 740
附录 742
一、文件辑存 742
二、杂记 763
三、1988—199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766
四、本志编纂始末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