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1919~1949:吸纳成长 1
第一章 背景、概貌与特点 1
第一节 背景:僻远,并非隔绝 1
第二节 概貌:北去南来,两地繁花 4
第三节 特点:滞后但同向,开放而萦根 6
第二章 卢葆华:“五四”催开的叛逆之花 10
第一节 生平:“太息清才女,偏难与命争” 10
第二节 主题:个性解放,爱国忧民 13
第三节 特色:浓烈的自传气息 15
第三章 蹇先艾(一):“老远的贵州”的回声 18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耕耘不懈” 18
第二节 内容:故都侨客的乡愁 21
第三节 特点:乡土色彩与简朴风格 23
第四章 蹇先艾(二):乡土以外的天空 26
第一节 小说:乡愁以外的爱与憎 26
第二节 散文:“人海里捞出来的汗珠” 28
第三节 新诗:孤独者之歌 30
第四节 1949年以后:为新生活歌唱 32
第五章 时代新风:新剧的编演与新文学的传播 34
第一节 土壤:新学、新思想 34
第二节 新风一:新剧编演 37
第三节 新风二:新文学的传播 39
第六章 “左联”中的黔北人(一):陈沂 42
第一节 概述:作为文学家的陈沂 42
第二节 文论:坚守阵地的武器 45
第三节 创作:留下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46
第七章 “左联”中的黔北人(二):肖之亮 50
第一节 生平:“欣然迎太阳,急起以苏困” 50
第二节 “左联”阶段:前期戏剧活动 52
第三节 “沙驼”阶段:后期戏剧活动 55
第八章 “左联”中的黔北人(三):段雪笙 58
第一节 生平:坚韧不拔,战斗不息 58
第二节 文学活动:“是为着生活,不仅是消遣” 60
第三节 作品:对恶社会的揭露和控诉 63
第九章 寿生:“‘拉丁区’的一位年青佳客” 66
第一节 生平:“缅维家国意萧萧” 67
第二节 小说:“暴露了内地许多黑暗” 69
第三节 歌谣研究:“莫把活人抬在死人坑” 73
第十章 红军文学:播种机撒播的种子 76
第一节 红军作品:诗词、歌谣、快板词 76
第二节 干人心声:翻身民歌,红军灯 79
第三节 长征丰碑:红军故事 81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一江春水向西流” 84
第一节 戏剧编演:空前活跃 84
第二节 文学活动:多姿多彩 87
第三节 文化垦殖:影响深远 89
第十二章 本土文苑(一):千树万树梨花开 92
第一节 戏剧编演:话剧仍是主流 93
第二节 文学主要阵地:报纸副刊 95
第三节 诗文集:《平凡的声音》 97
第十三章 本土文苑(二):连绵不绝的歌声 101
第一节 歌词的沃壤:进步、持续的歌咏活动 101
第二节 救亡歌词:时代最强音 104
第三节 校歌歌词:学子凌云志 106
第二编 1949~1976:走向全国 109
第一章 概述:新时代、新态势、新格局 109
第一节 背景:全国一统的新时代 109
第二节 概貌:走向全国的新态势 112
第三节 特点:同步同体的新格局 115
第二章 小说(一):扎根乡土的石果 119
第一节 生平:历尽沧桑写沧桑 120
第二节 中短篇小说:“应时”而佳作迭出 123
第三节 《沧桑曲》:填补空白的长篇 126
第三章 小说(二):激情满怀的傅泽 130
第一节 生平:光热永存的流星 131
第二节 前段小说集:《咽喉地带》 134
第三节 后段小说集:《活愚公》 137
第四章 小说(三):疏密不一的林地 140
第一节 微山中篇:没有硝烟的战争 141
第二节 人生历程:最为难忘是真情 143
第三节 农村变革:新人新事新思想 147
第五章 诗歌(一):牧笛悠悠的廖公弦 151
第一节 生平:结缘文艺诗为最 151
第二节 诗论:自觉的艺术追求 154
第三节 诗作: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157
第六章 诗歌(二):慷慨激越的黎焕颐 161
第一节 生平:“他和诗共生,诗是他的生命” 162
第二节 诗论:诗和诗人“与童心结成芳邻” 165
第三节 诗作:“生命的呐喊”、“灵魂的裸露” 167
第七章 诗歌(三):乡情浓郁的百花园 171
第一节 大学校园:学子功夫显诗中 171
第二节 广阔社会:行行县县出诗人 174
第三节 诗乡绥阳:“乡有诗方为诗乡” 177
第八章 剧本、散文与儿童文学:芽绽叶绿三五枝 181
第一节 剧本:紧扣现实的需要 181
第二节 散文:深深的时代印痕 184
第三节 儿童文学:枝疏却挂果 187
第三编 1976~2000:繁花似锦 191
第一章 新时期黔北文学概述 191
第一节 80年代初期:震撼全国的“呼声” 191
第二节 80年代后期:文学的探索 195
第三节 90年代:文学实绩的展示 199
第二章 小说创作(一):何士光 206
第一节 农民心态的深刻透视 206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212
第三节 独特的艺术个性 218
第三章 小说创作(二):石定 224
第一节 牧歌声中跳动的时代脉搏 224
第二节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芸芸众生 231
第三节 嬗变中的艺术个性 235
第四章 小说创作(三):李宽定 240
第一节 从“良家妇女”到“荒林野妹” 240
第二节 从“小家碧玉”到“浪漫女神” 245
第三节 创作倾向及艺术特点 253
第五章 小说创作(四):赵剑平、戴绍康 257
第一节 赵剑平:那块厚重的土地 257
第二节 戴绍康:“在故乡的密林中” 266
第六章 小说创作(五):石永言、宋渤 273
第一节 石永言:长征纪事 273
第二节 宋渤:真实的生活之流 281
第七章 小说创作(六):司马赤、龚光融、韩可风 290
第一节 司马赤:喜剧的市井人生 290
第二节 龚光融:失落的女性追求 297
第三节 韩可风:战士心中的“边地” 304
第八章 诗歌创作(一):李发模 310
第一节 乡土诗:永远的恋乡情结 311
第二节 叙事诗:时代的“呼声” 316
第三节 爱情诗:传统人格的感情悲剧 320
第四节 “翻阅自己”:对自我及生活的沉思 326
第九章 诗歌创作(二):周嘉堤、陈春琼等 332
第一节 周嘉堤:“复活的琴声” 334
第二节 陈春琼:“获得了一种完整” 340
第三节 其他诗人:时代的回声 345
第十章 诗歌创作(三):永远年青的缪斯 353
第一节 黔北诗坛的年青人 353
第二节 姚辉、周开迅、惠子、司马玉琴 356
第三节 卜宗学、刘宗扬、陆大庆、船夫、刘华 367
第十一章 散文创作:多彩多姿 378
第一节 伍本芸:高山上的“二月花” 378
第二节 黄先荣:“青山多妩媚” 382
第三节 其他抒情散文:多彩的园地 386
第四节 随笔及纪实散文:犀利的笔触 398
结语 408
后记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