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
第一章 教化的观念 5
一、儒学研究的“教化”转向 7
二、“普遍化”、“转变”与“保持” 10
三、儒家的教化观念 13
四、精神气质之内在转变 16
五、成德之教 21
六、圣与神之间 25
七、哲学义的教化 30
八、社会教化的几种方式 33
第二章 性命说 36
一、人性本善 37
二、可欲之谓善 41
三、天命之谓性 43
四、义、命之内在区分 46
五、广义的性、命与狭义的性、命 49
六、心即情而显性 53
七、情之类分 57
八、四端与七情 58
九、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61
十、爱的张力 66
十一、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 74
十二、教化与道德责任之本原 78
第三章 德性与工夫 82
一、下学而上达 83
二、忠恕为行仁之方 88
三、孝与仁 92
四、慎独说 98
五、养浩然之气 105
六、诚信 109
七、中庸之为德 114
八、知止与认同 118
九、“独”的人格理想 125
十、形上境界与平等性智慧 131
第四章 礼乐教化与伦理世界 136
一、克己复礼为仁 138
二、礼仪与教化 142
三、礼的差序化原理 144
四、情文之统一与连续 151
五、论述与作 155
六、礼有三本 165
七、礼以丧祭为重 168
八、祭礼与亲亲 170
九、由丧礼见亲亲尊尊之一体 172
十、丧祭之义与超越之途径 175
第五章 儒学的当代重建 183
一、中国当代文化意识的反思 185
二、文化之存在方式 191
三、文化之通性与个性 195
四、文化转向之必然与契机 200
五、国学热之意义 204
六、建构中国文化学术的通性基础 208
七、启蒙所应具有的两重向度 216
八、重建儒学的当代形态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