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命境界 儒学的反思与开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仁厚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6326207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孔子的生命境界》一书是蔡仁厚教授的论文合集。人类的文化系统,都有它的宗教阶段。而中国则在三千年前(西周初期)便已显发出人文精神之自觉,使原始的宗教渐次走向转化的过程。下及春秋,宗教人文化的思想演进,乃达到成熟的阶段。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者,也是宗教人文化的关键人物。他的德慧生命涵容深广,他对天的态度显示“天人关系”,对鬼神的态度显示“人神关系”,对祭祀的态度则显示他“摄宗教于人文”的精神。

自序 1

卷上 生命境界 3

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 3

一、孔子的生命境界:下学上达 3

二、从有限通向无限 5

(一)五十而知天命 5

(二)六十而耳顺 9

(三)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11

三、祭(宗教)与礼(人文)的融一 13

第二章 “诗、礼、乐”与文化生命 17

一、“诗”的兴、观、群、怨:生命的兴发 19

二、“礼”的别异与规矩:生命的自立 22

三、“乐”的合同与感通:生命的圆成 25

四、文化的“诗、礼、乐”与生命的“兴、立、成” 27

第三章 生命的本始:天地、祖先、圣贤 30

第四章 天道与上帝:以儒耶的“天人关系”为线索 34

一、儒家之天道与耶教之上帝 34

二、儒家之性善与耶教之原罪 39

三、天人合德与神人关系 42

四、人类自救与上帝救赎 46

第五章 从儒家思想看人权问题 51

一、先看一个对比——儒、道、墨、法的特色 51

二、“个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52

1.从伦常关系中看(人伦) 52

2.从人格世界来看(人道) 53

3.从政治分位上看(人爵) 54

三、人权之“实”与人权之“名” 54

1.人伦、人道与人权 54

2.从刑罚刑具比较中西人权的实况 55

3.现代人权的“观念”与“事实” 56

四、人权与自由 57

1.万物一体与主客对列 57

2.主体自由与人权 58

五、人权的实现 59

1.民主政体的建立 59

2.人民权益的保障 60

六、结语:学习圣之时者 62

第六章 先秦儒家心论要旨 64

一、弁言 64

二、孔子由“不安”之仁以言心 64

三、孟子由“四端、不忍、良知良能”言心 65

四、荀子由人之“知道、知统类”而言心 65

五、儒家心论之影响与展望 65

第七章 荀子的思想体系 67

一、天与人 67

1.天之自然义 67

2.天人之分 69

3.天生人成 70

4.制天用天 71

二、性与心 72

1.性恶说 72

2.化性起伪,以心治性 74

3.以智识心 75

三、心之义用 78

1.解蔽 78

2.正名 80

3.知类明统 83

四、礼义之统 83

1.隆礼义而杀诗书 83

2.法后王 85

3.知统类 86

4.礼与义、辨、分、群 88

五、论君——荀子政治思想阐微 89

1.天子无让说 90

2.君之四义与天子之道德担负 92

3.君之恰当的地位与三统并建 93

附:杨著《荀子类存有论之研究》序 95

卷中 返本开新 99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99

一、离根拔土三百年 99

二、什么是儒家之本 100

三、什么是文化之新 102

四、为什么要“返本”而“开新” 104

五、文化生命的坦途 106

六、由会通到达时中 109

第二章 从继往开来看当代新儒家的学术功绩 111

一、弁言 111

二、儒家学术的回顾及其未来之发展 112

1.从孔、孟、荀到董仲舒 112

2.宋明心性之学的意义 113

3.明清之际的大崩塌与起死回生 113

4.儒学与中国文化之未来 114

三、当代新儒家的努力及其学术功绩 115

1.阐扬内圣心性之学的义理 116

2.开展儒家外王学的宏规 117

3.抉发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涵蕴的问题 120

4.打通“中国哲学史”开合发展的关节脉络 121

5.疏通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123

四、结论:超越与开扩 125

第三章 斯人千古不磨心——当代新儒学的精神开展 127

第四章 当代儒家的学术贡献及其文化功能之省察 131

一、一个回顾: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开展 131

二、当代新儒家的用心及其成就 133

1.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新诠释 133

2.对中国文化前景的新设计 135

3.对西方哲学之译解、融摄与消化 137

4.对中国哲学史上哲学问题之省察 139

5.对中西哲学会通之路的疏导 141

三、义理上的具足与功能上的限制 143

第五章 当代新儒学的回顾与前瞻 147

一、当代新儒家的成就——以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为主线 147

1.阐明三教:儒、释、道三教义理系统之表述 147

2.开立三统:文化生命途径之疏导 148

3.畅通慧命:抉发中国哲学所涵蕴的问题 150

4.融摄西学:康德三大批判之译注与消化 151

5.疏导新路: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152

二、未来中国文化的走向 154

1.重开生命的学问 154

2.贯彻现代化的道路 156

3.落实人文教化 158

三、结语:一心璀璨,万树竞荣 162

第六章 当代学术界的大豪杰:徐复观先生 164

一、由权力中心走向学术王国 164

二、豪杰性情与豪杰境界之升华 165

三、文化脉动与学术器识 166

四、《盐铁论》:一个深透研究的例证 167

五、对历史文化的大见识 168

第七章 徐复观先生的学术通识与专家研究 170

一、学术通识方面 171

1.对人性论的大分别 171

2.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识 172

3.对古代社会结构与姓氏之辨察 173

4.衡定两汉学术在历史上的地位 174

5.“忧患意识”与“为己之学” 175

二、专家研究方面 176

1.对董仲舒的研究 176

2.对王充的评价 177

3.对《盐铁论》的辨识 178

4.《史记》与汉代精神 178

第八章 牟教授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180

第九章 牟宗三传(国史拟传) 185

一、家世与简历 185

二、北大求学,化腐朽为神奇 186

三、从美感直觉到架构思辨(扭转罗素、提升康德) 187

四、回向生命,契入儒圣之学 189

五、新外王与外王三书 190

六、表述儒、释、道(从魏晋到宋明) 191

七、一心开二门:两层存有论(汉译三批判) 193

八、《圆善论》:哲学系统之究极完成 195

九、一生著作,古今无两 196

卷下 理学新诠 201

第一章 宋明理学与当时的世界思潮 201

一、宋明理学是什么类型的学问 202

1.是生命的学问 202

2.是道德的形上学 203

3.是显发理性之光的学问 205

二、略说11至16世纪的世界思潮 207

1.中国和朝鲜、日本的性理学 207

2.佛教与印度文化之持续 208

3.伊斯兰教世界与伊斯兰教文化之伸展 208

4.基督教文明的中古世纪 209

三、宋明理学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209

1.中世纪世界史概述 209

2.宋明理学为人类理性光辉之独显 210

四、余言:当代新儒学的走向问题 212

第二章 宋明理学之新的疏导——牟先生研究宋明理学过程之探析 214

一、早期的熏习与讲论 214

二、重新开端:宋明儒学综述 215

三、《二程遗书》之简别与类编 217

四、对朱子学之大的理解 219

五、宋明理学三系之衡定 221

六、陆王学与蕺山学之表述 223

第三章 王阳明致良知宗旨之蕴酿与确立 226

一、龙场悟道以后 226

1.默坐澄心 227

2.存天理,去人欲 228

二、巡抚南赣,事上磨炼 229

1.触之不动:山中贼与心中贼 229

2.在兵马倥偬中传习良知之学 230

三、平宸濠之乱,解危疑之困:确立致良知宗旨 231

1.宸濠之乱与忠泰之谗的深刻考验 231

2.良知之学,乃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232

四、结语:揭示宗旨之后的圆熟 233

第四章 王阳明的知行思想 235

一、知的实义与行的意旨 236

二、知与行的关系 237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37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238

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38

三、从“知行不合一”到“知行一贯” 239

四、良知学实践工夫之落实 241

1.主观面的落实 241

2.客观面的落实 241

五、结论:兼为金泰昌教授“新儒美学”进一解 243

第五章 王阳明对心性工夫的指点——《传习录·答陆原静第二书》疏解 247

一、良知之体用 248

二、良知天理与动静 249

三、良知与前后、内外、动静、阴阳 250

四、良知与喜怒戒惧 253

五、良知无妄无照 254

六、天理与私欲 255

七、辩“不思善、不思恶”与念之生灭 256

八、必有事焉与自生迷惑 257

九、良知莹彻,致之则明 258

十、辨天资之美与著察知行 259

十一、乐是心之本体 261

十二、致知之功,至诚无息 262

第六章 王阳明言礼之精义——《〈礼记〉纂言序》之义理疏解 264

一、礼与“理性命、仁义智”之融贯相通 265

二、评老庄“外礼以言性”与世儒“外性以求礼”之非 268

三、论礼之于节文,犹规矩之于方圆 269

四、言朱子考礼之志弗就与吴氏《礼记纂言》之价值 270

附录:“礼”的社会功能 273

一、培养礼让之风 273

二、救济功利之弊 274

三、促成社会和谐 274

第七章 王阳明辨“心学与禅学”——《重修山阴县学记》之疏解 276

一、弁言:为师为弟子者之修学在于“求仁” 277

二、圣人之学,心学也 278

1.道心与人心 278

2.心性与达道 280

3.心学晦而世儒乖 281

三、圣学与禅学 282

1.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求尽其心 282

2.禅学“外人伦、遗事物”而不可以治家国天下 283

3.斥世儒“以心学为禅学”之非 284

四、结语:以仁恕之心昭告天下士 285

五、附论《象山文集·序》之大旨 286

1.孔孟之学,惟务求仁,心学之传也 286

2.世儒不知吾心即物理,佛老不知物理即吾心 288

3.象山之学,孟子学也(何得诬指为禅?) 289

第八章 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 292

一、缘起:唐牟二先生有关江右王学的论评 292

二、江右王学之传承:三支一脉 294

1.东廓、南野、明水——阳明之亲炙嫡传 294

2.聂双江与罗念庵——私淑而滋生疑误 297

3.两峰、师泉、塘南:渐离心宗而别走蹊径 300

4.罗近溪的造诣——王学的圆熟之境 305

三、结论:兼述江右学风之特色 308

第九章 宋明理学的殿军——刘蕺山 310

一、严分意念,摄知于意 312

二、诚意慎独,归显于密 313

三、述学见志,以道自任 315

余论 319

第一章 二十星霜话“鹅湖” 319

第二章 忆念傅伟勋教授 321

第三章 新的思考和具体的建议——为第四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而作 326

第四章 在解构中重建,在诠释中开展——记一段会议论文的讲评 328

一、以“与古人交谈”的方式读《论语》 328

二、天地人交与为参赞 329

三、何谓“六经皆我注脚” 330

四、为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330

五、天理、国法、人情 331

六、孔子为历史文化“解构”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