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1
导论 1
一 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沿革 3
二 学界对经济哲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10
三 本书的话语言说背景及工作目标 13
第一章 古典历史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亚当·斯密及苏格兰历史学派 16
第一节 斯密经济哲学方法中的历史性维度 17
一 历史性研究范式的形成 18
二 古典历史主义方法的深刻性与肤浅性 24
三18世纪的苏格兰与斯密 35
第二节 斯密经济哲学方法中的社会性维度 38
一 社会性思维范式的形成 39
二 社会性维度在具体经济观点中的体现 50
三 启蒙思想在经验性社会观中的承载 53
第三节 经济学与伦理学思路的兼容——大卫·休谟的经济哲学方法 58
一“社会”:一个亚经验性的概念 59
二 作为经济学思路之补充手段的伦理学 65
三 不同的经验现实造就不同的经验主义 70
第四节 弗格森:“另类”的历史学派思想家 73
一 独特的人本主义经济哲学方法 74
二“历史”在上帝的帮助下凸显自己 81
三 弗格森、黑格尔与马克思 88
第二章 李嘉图及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哲学方法 92
第一节 李嘉图的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方法 93
一 古典经济学视域中最深刻的唯物主义者 94
二 经济学“革命性突破”的哲学意义 106
三 忽略了李嘉图意味着什么:以卢卡奇为例 113
第二节 汤普逊的功利主义经济哲学方法 126
一 从古典自然主义到功利主义 127
二 从李嘉图水平的倒退 136
三 表面上的唯物主义 143
第三节 霍吉斯金的自然主义经济哲学方法 148
一 抽象自然主义与抽象主体主义的结合 148
二“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一个伪概念 161
三 对经济现实的存在论解读之“非法”性 168
第三章 李斯特及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哲学方法 172
第一节 李斯特:读不懂历史的历史学派思想家 173
一 历史的和唯物的,却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175
二 实践的,但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 190
三 历史、实践概念掩盖下的自然主义 198
四 李斯特、马克思与我们:一点理论反思 206
第二节 罗雪尔的经验历史主义经济哲学方法 209
一“唯实的”历史方法之形而上学本质 211
二 修昔底德、萨维尼与罗雪尔 219
三 面向社会本身抑或解剖社会生活的本质 225
第三节 施穆勒的新历史学派经济哲学方法 231
一 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统计学方法 232
二 新历史学派:历史的伦理学派 238
三 历史性思维拒斥拜物教的理论视域 241
第四章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方法(上) 247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复调式经济哲学方法 249
一 经验实证主义与抽象人本主义的并存 250
二 从经验实证主义转向经验历史主义 258
三 经验历史主义不排斥抽象人本主义 267
四 实践:一个“后市民”意义上的概念 271
第二节《穆勒评注》:经济哲学方法发生突变了吗? 280
一“劳动异化”是以孤立人的逻辑为基础的吗? 281
二“交往异化”的实质 284
三 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与历史性的社会关系 289
第三节“布鲁塞尔时期”经济哲学方法的焦虑态势 294
一“布鲁塞尔时期”之前的方法论视域 296
二 经济哲学方法滞后于政治批判的热情 306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方法论焦虑 321
第四节 重新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地位 332
一“交往形式”: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 333
二 经验历史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异质性 340
三“历史”在何种意义上能成为“科学”? 347
第五章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方法(下) 353
第一节《哲学的贫困》与经济哲学方法的解困 354
一 蒲鲁东:读不懂社会关系的思想家 355
二 蒲鲁东的理论缺陷对马克思的思想触动 361
三 走向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科学把握 363
四 经济学研究的滞后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369
第二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意义 375
一 科学的生产关系概念的彻底浮现 376
二 用马克思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 385
三 马克思对资本的剥离 393
第三节《资本论》:经济哲学方法的具体演绎 401
一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性生产关系视域 402
二 对历史性生产关系视域的两种误读 408
三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就是马克思的哲学 415
结束语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 420
主要参考文献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