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历史潮流的两岸 1
史学与时代 2
历史与现实 3
史家的责任 4
从思考到反省 5
时代性 6
中国的出路 7
中国式的道路 8
向过去学习 9
文化卓识 10
想得太远 11
文化多姿 12
“二成二了” 13
《中国历史学年鉴》 14
历史词典 15
三个角度 16
喝水的人 17
线装书知多少? 18
学术市场 19
港台著作 20
香港的学术文化 21
本地交流 22
学术与社会 23
社会责任 24
通与专之间 25
发扬光大 26
大才不小用 27
著述的意义 28
事倍功半? 29
第二辑 亚洲与世界 31
吟到中华以外天 32
外国研究本地化 33
世界史研究的检讨 34
世界性的世界史 35
世界史新貌 36
《当代世界史》 37
中国特色的史学 38
面向世界 39
亚洲研究 40
精神团结 41
亚洲和亲会 42
《大亚洲主义》 43
多样与一体 44
亚洲一家 45
“冲出亚洲” 46
中国和朝鲜 47
东南亚研究的开展 48
“研究沙漠” 50
华侨与华人 51
华侨史 52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53
中国和印度 54
甘地 55
近代亚洲三伟人 56
体验真理 57
文化传统 58
太平洋区新构想 59
亚非关系 60
第三辑 中日之间 61
中日关系的基础 62
读《樱花之国》有感 64
好恶与关 66
战时见闻录 67
大时代的空白 68
力求全面 69
南京大屠杀的人数 70
四十年未晚 71
中日关系新起点 72
战争与日本文学 73
广岛和长崎 75
美国人看原子弹 76
原爆文学 77
“失去”的领土 78
家永三郎又败诉 79
“南京虫” 80
“神风” 81
《脱亚论》一百年 82
别人的观感 83
日本视点 84
因小失大 85
时序观念 86
汉语中的日语 87
日式语汇 88
摄取与回流 89
“写真物语” 90
时间考验 91
东洋文化 92
走向文化大国 93
代理中国文化 94
第四辑 从日本到香港 95
二重性 96
文化自信 97
日本人的自信 98
危机意识 99
团体观念 100
日本女性新突破 101
男女分工 102
《宰相之妻》 103
日人的英语 104
日本怪兽 105
科学城文化 106
日式幽默 107
香港的日本化 108
逛公司惯性 109
百货公司文化 110
阿信与香港女性 111
阿信的启示 112
公众假期 113
礼貌的真伪 114
大鱼和小鱼 115
情报与金钱 116
港日贸易 117
日语招牌 118
烤面鱼和人生 119
举手之劳 120
实践学园 121
日本的挑战 122
对待傲慢 123
第五辑 在中国的土地上 125
《龙的根》 126
古代科技 128
中国的印刷术 129
《马可波罗游记》 130
马可波罗的汉语 131
海上丝路 132
《陶瓷之路》 133
明清陶瓷 134
周达观是谁? 135
林则徐的识见 136
大时代的预感 137
知先行后 138
洋务与自强 139
士大夫的局限 140
人才学 141
严复与新民观 142
恢复称孙文 143
先知先觉 144
关于蔡元培 145
重视教育家 147
教育之道 148
人物传记 149
留美一百年 150
中国的留学生 152
留学的年纪 153
中国人胜一筹? 154
第六辑 教学和生活 155
书名学 156
缺译和滥译 157
谈翻译 158
报刋与历史 159
报刋复印资料 160
喜见出版新风 161
丛书展望 162
《读书箴言》 163
积极性阅读 164
阅读风气 165
“远东”与“东亚” 166
“最佳配角” 167
“超人”的自信 168
挑战历史一” 169
亦是风花一代愁 170
历史剧的原则 171
活的历史 172
关于历史教学 173
谈“中史”教育 174
轻减课程 175
尊重中国文史科 176
为文科抱不平 177
扩大历史视野 178
历史教室 179
香港的历史感 180
认识的开始 181
早生华发 182
风筝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