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3
西藏军区成立的伟大意义 3
新中国妇女的伟大成就 6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周年 9
反对战争和歌唱和平的声音 14
跨进夜校的门槛——夜校生活散记 22
让我们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为庆祝第七届国庆节而作 26
迎接一九五七年 29
国庆大典 31
解放西伊利安的历史任务 33
断手再植 35
不灭的火炬——祝《火炬报》华文版创刊 38
中国核试成功与苏联赫鲁晓夫的下台 40
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本色 45
华侨教育工作者的光辉风格——贺古稀高龄的华中李春鸣校长光荣退休 47
越南新闻工作者光荣的斗争历程——与《统一报》记者越英谈心 50
李宗仁先生毅然回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53
高举印、中友好团结的大旗,奋勇前进——祝《南洋周报》创刊 59
印、中两国人民友好结晶的大厦——雅加达中国银行移交仪式侧写 61
革命接班人的光辉节日——雅加达庆祝国际儿童节大会特写 63
山鹰的翅膀也是飞出来的——献给外岛、边区的印华教师们 66
太阳正在从我们东方升起 68
报告 71
杂技艺术的新高峰——看上海杂技团的演出 71
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抒情——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司徒慧敏答问 75
第三届亚非电影节的评价与感想 78
欢呼第三届亚非电影节的伟大成就——访桑给巴尔电影代表团团长沙益·沙林·阿都拉 82
从农奴到电影演员——《农奴》主角旺堆访问记 84
三访中国电影代表团——与编剧家黄宗江会谈记 89
和叔叔姨姨在一起的时候 95
在我们共同的目标上,奋勇前进——访来自越南的客人 99
访问印尼的“白毛女”——田华印象记 102
亚非作家的战斗任务——访中国作家杜宣 107
江水滚滚流不尽 千年万代不断歌——雅城南安公会、新艺社联合演出歌舞剧《刘三姐》观后漫记 111
学习与运动的结合——访中国青年乒乓球教练王传耀 120
潮音花雨满人间——访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赵朴初 123
火树银花不夜天——庆祝亚非会议十周年狂欢之夜 129
听赤道战鼓,看东方舞蹈——庆祝亚非会议十周年各国艺术代表团会演记 133
让印(尼)中两国人民的艺术花朵到处盛开——看中国前线歌舞团在巴油兰旧区的演出 139
沐浴在战斗友谊的海洋里——写在周恩来总理的告别宴会上 144
为了反帝、反殖的斗争,为了世界持久和平——欢迎中国周恩来总理、越南范文同总理、老挝苏发努冯亲王散记 147
中国歌舞的舞台设计——看中国前线歌舞团的演出 151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潜力进行创作——访中国前线歌舞团团长沈亚威 156
关于芭蕾舞的一些问题——访芭蕾舞教师林燕清女士 162
跟随劳动大军——参加雅加达老巴刹“征服垃圾”运动 168
椰岛人歌动地诗——雅加达印、中人民义务劳动随军散记 172
中国在医学上的伟大成就——访印尼大学医学院肝病专家冯水濂医生 178
学习中国医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访来印度尼西亚讲学的中国黄羡明、杨存性大夫 184
小说 189
祖国的感召 189
在前进的道路上 205
内讧 221
把孩子交给祖国 238
诗歌 247
祖国赞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作 247
让我们共同把歌唱 249
会见毛主席 251
丰收 253
迎一九六○年 254
岁暮怀远 255
我们的友谊啊,万古长青 257
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258
木工的歌 259
异国情侣 260
毛主席的照片 261
乡村医生 262
老妪学文化 263
衷心的礼赞——为欢迎陈毅元帅参加第二次亚非筹备会议而作 264
我请小猫陪我玩 266
还要种葡萄 268
诗人颂——为迎接一九六四年诗人节而作 270
文论 272
从鲁讯先生谈到五十年代的中国版画艺术 272
从田间的《拍碗图》中认识些什么 278
读诗人艾青的新作《藏枪记》 284
读方志敏烈士遗著《可爱的中国》 291
文艺创作的方向 298
关于创作及写给谁看 301
问题在哪里——试谈印华教育问题 303
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印尼青协联合画展观后感 305
周碧初的艺术成就 307
谈周碧初先生的中国画 310
百花齐放的中国画——介绍现代中国画、版画、图片展览的中国画部分 313
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介绍中国图片展览 320
关于兴化地方剧《赤壁之战》 325
莆仙戏在东南亚 328
郭老用鲁迅韵书怀的诗 330
现代诗中应有铁 诗家也要会冲锋 332
关于“布袋戏” 335
老舍的《元旦放歌》 337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339
梁披云的除夕诗 342
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在庐山的唱酬 344
推荐毛主席诗词《满江红》 346
关于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 348
到韶山的诗和访韶山毛主席旧居的词 350
锦绣河山收拾好 万民尽作主人翁 352
喜看闽剧《血手印》 355
《血手印》中的包公形象 360
抱一老的《昭君怨》 363
施子贞《贻香书屋诗钞》序 365
我们对神话剧应采取什么态度——从闽剧《柳毅传书》说起 367
《兵临城下》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