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1
1 创新研究和产业生态学的学科交叉 2
1.1发展中的交叉学科 2
1.2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3
1.3创新研究的相关理论 4
1.4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学科交叉的相关理论 6
1.5本书结构及各章简介 9
1.6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脉络 11
2 产业生态学简介 17
2.1前言 17
2.2产业生态学的定义 17
2.3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18
2.4产业生态学策略:重建产业系统 19
2.5卡伦堡产业共生园 21
2.6产业生态学的范畴 23
第二部分 产业生态学技术及案例 27
3 区域产业生态学和资源生产力:模拟和基准制定的新方法 28
3.1前言 28
3.2背景 28
3.3资源生产力框架 30
3.4资源生产力模型 35
3.5资源生产力与创新体系 40
4 英国的产业共生 46
4.1前言 46
4.2产业共生计划——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性的创新方法 47
4.3发展产业共生的决定性因素及相关机构的作用 48
4.4英国的产业共生计划 49
4.5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步骤 50
4.6产业环境的相关因素 50
4.7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 51
4.8区域管理机构 52
4.9亨伯地区产业共生计划(HISP) 52
4.10墨济河岸产业共生计划(MBIS) 54
4.11讨论 56
4.12产业共生网络的可持续性 58
4.13国家产业共生项目的重要性 59
5 产业生态学:发展中国家一个新的规划平台 62
5.1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62
5.2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62
5.3产业生态学——一个新的规划平台 64
5.4产业生态学的区域视野 65
5.5案例研究综述 65
5.6如何实施产业生态学 69
5.7环境规划者的责任 70
5.8商业企业的责任 71
5.9公共部门的责任 71
5.10结论 73
第三部分 创新系统:产业转型和变革 77
6 食品消费和生产系统的转变:以冷冻豌豆为例 78
6.1前言 78
6.2食品产业的转型 78
6.3给豌豆一个机会 80
6.4结论 89
7 可持续性技术与建筑业:对法规、管理和公司网络的评估 93
7.1前言 93
7.2可持续性技术、政府及企业间关系在建筑业中的作用 94
7.3可持续性创新与管理:以绝热材料为例 95
7.4可持续性创新与制度因素:以主动式太阳能加热为例 97
7.5可持续性创新与公司间的关系 98
7.6结论 100
8 垃圾焚烧的能源利用:来自中国的经验 106
8.1前言 106
8.2中国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产生 106
8.3中国解决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进展 108
8.4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技术 109
8.5 1988年后初期垃圾焚烧生能(WIE)技术的应用情况:高成本、高质量方案 110
8.6将至1999年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情况:低成本、低质量策略 111
8.7 1999年以后垃圾焚烧生能技术的应用情况:公众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支持的方案 111
8.8 WIE在中国的应用——实现垃圾处理和燃料供应的双重目标 113
8.9中国WIE市场的细分及其创新意义 114
8.10结论 116
第四部分 消费和中介机构 121
9 产业消费和创新 122
9.1前言 122
9.2消费理论回顾 122
9.3产业消费 123
9.4产业消费:是单一事件还是组合行为? 126
9.5产业消费:复合和过程驱动的特点 127
9.6产业消费的惯例、实践和能力 128
9.7结论 129
10 消费:实践理论的视角 133
10.1消费本体论 133
10.2实践理论序言:差异和日常消费 135
10.3实践理论 137
10.4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138
10.5实践(及消费)如何转变? 138
10.6一个历史案例——废弃物行动 139
10.7一个当代案例——淋浴 140
10.8消费实践理论对于产业生态学的意义 141
11 绿色(生态化)中介 144
11.1前言 144
11.2基础设施结构变化:中介的出现 144
11.3中介的多样性和作用 146
11.4中介空间 147
11.5思考:生态性中介 150
第五部分 管理和价值观 153
12 产业生态学再设计及个体价值观转变:社会生态学展望 154
12.1前言 154
12.2个人经历:从科学技术到心理学及其他领域 155
12.3生态再设计先驱、革新者典范——P.A.YEOMANS 160
12.4结论 162
13 产业生态学的社会生态性和政治生态性 165
13.1前言 165
13.2“管理”的重要性 165
13.3管理面临的挑战 167
13.4公司管理的竞争模式 169
13.5管理和社会变革 170
13.6制造业的管理和政治关系 175
13.7制造业和管理的新模式:咨询路线 179
第六部分 结语 183
14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空间:新兴的主题 184
14.1前言 184
14.2隐喻的有效性 184
14.3层面和多尺度问题 185
14.4知识、信息和“信息失灵” 186
14.5代理机构与代理主体的作用 187
14.6结论:未来的路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