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一、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的三重悖论 1
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的构成 3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一、理论意义 5
二、实践意义 5
第三节 文献综述 6
一、评估研究 6
二、“组织化动员”研究 16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0
一、理论基础 30
二、概念界定 34
第五节 研究对象、思路与内容 38
一、研究对象 38
二、研究思路 40
三、研究内容 45
第六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46
一、研究视角 46
二、研究方法 48
第七节 创新点 50
一、“组织化动员”概念 50
二、“运动式治理”遗传和变异 50
三、“组织化动员”机理 50
第二章 本科评估:大学“组织化动员”的兴起 51
第一节 本科评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政府监管 51
一、本科评估动因:高等教育大众化 51
二、政府职能转变:教育评估在我国的发展 55
三、质量监管抓手:本科评估制度要点 59
四、我国本科评估制度述评 70
第二节 本科评估:大学“组织化动员”的触发 72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面临严峻挑战 72
二、本科评估:资源获得的重要契机 81
三、危机与应对:大学本科评估的“组织化动员” 94
第三章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组织化动员”的背景 103
第一节 总体性支配:“总体性社会”的治理逻辑 103
一、“总体性社会”的形成 103
二、“组织化动员”模式的形成 110
第二节 技术治理:“分化性社会”的治理逻辑 116
一、“分化性社会”的形成 116
二、技术治理的兴起 119
第四章 “组织化动员”案例 123
第一节 单位:“组织化动员”的载体 123
一、单位的性质 124
二、单位的功能 125
第二节 教学型大学:“组织化动员”的典型 129
一、起点低 129
二、投入少 130
三、扩张快 130
四、变化大 130
五、同要求 130
六、“符号”效应明显 131
七、任务性质 131
八、地理位置 132
九、学校文化 132
第三节 案例学校评估概述 133
一、案例学校概况 133
二、案例学校教学评估简述 133
第五章 思想动员:“组织化动员”技术之一 137
第一节 “组织化动员”技术特性 137
第二节 思想动员:合法性的建构者 138
一、思想动员机制 139
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143
第六章 宣传动员:“组织化动员”技术之二 149
第一节 宣传动员机制 149
一、营造氛围:打造动员的空间环境 151
二、激发情感:塑造集体意识 151
三、搭建认知框架:提升“意识” 153
四、普及评估知识:寻找策略空间 154
五、强化危机意识:引起压迫性反应 155
六、构建共同命运:形成利益共同体 156
七、典型示范:激发忠诚 157
第二节 宣传动员特性 158
一、宣传主体的组织性 158
二、宣传客体的针对性 160
三、宣传阶段的节奏性 163
四、宣传形式的多样性 166
五、宣传话语的艺术性 171
第七章 行政动员:“组织化动员”技术之三 176
第一节 组织结构:机构设置、职能与特点 176
一、统一化 177
二、专业化 179
三、层级化 181
四、网络化 183
第二节 强制: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组织措施 185
一、行政动员措施 185
二、选择性激励: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法宝 194
第三节 “组织化动员”:“总体性社会”资源集聚的遗传与变异 197
一、全民动员与组织化 197
二、集权化的统一指挥 198
三、矩阵式的组织设置 203
第八章 个体回应:“组织化动员”的微观基础 206
第一节 大学教师特点 206
一、双重忠诚 207
二、“学术人”与“单位人”的特性 208
第二节 大学评估“组织化动员”的凝聚和离散力量 214
一、凝聚力量 214
二、离散力量 216
三、弱参与:教师的行动策略 219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221
第一节 主要结论 221
第二节 未来展望 225
一、控制逻辑下外部评估的困境 225
二、评估转型 226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27
附件 案例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安排 228
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