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至两汉 素朴的审察与功能的实践 1
一、先秦 视知觉认识与精神理念 3
(一)视知觉活动的认识 3
(二)理念与色彩秩序 4
(三)绘画精神状态的描述 4
二、两汉 绘画视觉表现与功能认识 5
(一)对绘画视觉表现的认识 5
(二)对绘画功能的认识 6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 先验的冥视与哲学的外观 9
一、绘画的独特性 11
二、绘画的主体性 11
三、品评的出现及其框架的确立 12
四、审美范畴的进一步扩大 14
五、山水精神 16
(一)功能 17
(二)方法 17
(三)目的 18
第三章 唐代 人伦秩序与道法自然 21
一、六法歧解:品评的宗法及广泛的基础 24
二、书画同源异体:一种深刻的荒谬 31
三、绘画起源与功能:一个有意误会的猜想 35
四、山水画论的转机:创作本体的理论还原 39
(一)唐代山水画发展的背景及理论阐说 39
(二)一种新的理论体格结构 41
第四章 五代两宋 文人意理与物化人本 45
一、品格的交错变形: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审美交置 48
二、院里度数的基本准则 54
三、文人画理论系统的设立 59
(一)意趣的提升 59
(二)文人审美的观照 61
四、分科意识:中国画学系统的分别营建 68
山水(一)自然的天籁定数 68
(二)观照与栖养 69
(三)喻象系统的建立 71
(四)透视:一种视觉违反的动态展示 75
人物(一)对过去的清理沦为观念的产物——吴道子判断 79
(二)传神之于人物画的理论意义 81
(三)从人物画特点引发的史实与真实的讨论 84
花鸟(一)拘泥的象征 85
(二)表现的体格 88
(三)花卉易象系统的展开 90
畜兽(一)一个图腾的现实还原 96
(二)人类精神气质扩张体验的载体 98
(三)由图腾理念进入欣赏悦目 99
第五章 元代 人化自然与古意皈依 103
一、从“逸”与“气”的交叠到“写意”的成立——一个相关内核的物化过程 106
二、区别“写意”还是“古意”——审美上的新的重要畴还复古的误区 113
三、书画本来同:相关艺术门类的更深层联结 116
四、技迹与文化:有关植物认识理论系统的确立与展开 119
五、人物:真实传达与反证定位 125
(一)人物写生的复归 125
(二)对已有人物画之评审 128
六、山水:禁忌下的判断 129
第六章 明代 历史格局与禅宗浮泛 133
一、禅境的设立与南北宗之区别 135
(一)禅的文化环境 136
(二)南北宗的基本要义 137
(三)禅的图式体验 142
(四)禅在明代画论中的全面浮泛 147
二、艺术修养与门类互渗 148
(一)书法再度深刻地与画面相联系 150
(二)诗文在画面上的境界营构 155
(三)主体品格的操守与锻炼 158
三、品评:格调的确立与实际操作 160
(一)综合的判断 161
(二)范畴的分别营建 161
(三)浙派的审美确立与相关判断 166
(四)对过去范畴的涵义重整 168
四、山水艺术观照 170
(一)重整的自然观照态度 171
(二)重整的技术系统 175
五、衰落与发扬:人物、花鸟、畜兽 184
(一)富于体系性人物绘画的心理定势 184
(二)君子心迹的延伸 187
(三)花鸟写意 192
(四)式微的畜兽 195
第七章 清代 全面拟古与观念泛化 199
一、中国绘画学思想体系的全面营建 204
(一)石涛的画学系统 204
(二)其他画学系统的建设 215
二、形式主义的历史文化涵义 220
(一)范式的确立 221
(二)形式的意味及历史的源发 226
三、品评的泛化性重整 231
(一)泛化的规整 231
(二)泛化的分解 235
(三)伪品性的批判 247
四、绘画审美的文化底蕴 251
(一)被铺张的南宗思想 252
(二)对南宗绘画风格的认识与规定 258
(三)南宗系统的设立 264
(四)绘画奥义追寻 269
五、创作本体的集合 275
(一)有关“意”与“境”范畴的设立与交合 276
(二)笔墨章:包含有关色彩及与书法的关系性论述 287
总后记 不惑之获:关于“中国绘画学”与我的五本书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