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词类转变研究概述 3
1.1 “四声别义” 4
1.2 “实字虚用”“死字活用” 6
1.3 《马氏文通》的“辨音”和“假借” 9
1.4 陈承泽的“活用”说 10
1.5 现行的词类活用理论 13
第二章 《马氏文通》的“辨音”与“假借” 17
2.1 《文通》的“字” 17
2.2 《文通》的“辨音” 21
2.3 《文通》的“假借” 24
第三章 现行词类活用理论与研究述评 30
3.1 现行词类活用定义评说 30
3.2 本用与活用 34
3.3 语法功能与词类活用 39
3.4 词义引申与词类活用 41
3.5 词类活用是否常见 44
3.6 应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词类活用 45
总论 49
第四章 名动词类转变的顺序 51
4.1 功能筛选法 51
4.2 名—动转类 53
4.3 动—名转类 61
第五章 名词作性质说明谓语 70
5.1 “君君臣臣”结构的特点 70
5.2 “晋灵公不君”结构的特点 76
5.3 作谓语的“君”的性质 81
第六章 名词作状态说明谓语 85
6.1 名词作谓语表示体貌特征 85
6.2 名词作谓语表示衣食住行 90
6.3 作状态说明谓语的名词的性质 95
第七章 词义引申与名动词类转变 98
7.1 词性发生变化的引申义属词类转变 100
7.2 文字通假不是词类转变 102
7.3 由名词的形式引申而来的动词义不属词类转变 105
7.4 文化特征义对应的动词义不属词类转变 107
7.5 间接引申义对应的动词义不属词类转变 109
7.6 词义是否常用对是不是词类转变的影响 112
第八章 先秦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义基础 116
8.1 特征义决定了名词有无动用的可能 118
8.2 具体实例说明 124
第九章 名动词类转变的意义活动范围 131
9.1 名动词类转变的词义引申方式 133
9.2 名动词类转变与意义活动范围的关系例说 143
第十章 文体与名动词类转变 148
10.1 文体的形式特点对词类转变的影响 148
10.2 文体的特定内容对词类转变的影响 165
分论 175
第十一章 动物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177
11.1 先秦汉语的名—动转类词 178
11.2 先秦汉语的动—名转类词 193
11.3 动物名词的词类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发展 202
第十二章 器具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213
12.1 先秦汉语的名—动转类词 214
12.2 先秦汉语的动—名转类词 228
12.3 器具名词的词类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发展 231
第十三章 自然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238
13.1 先秦汉语的名—动转类词 238
13.2 自然名词的词类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发展 252
第十四章 形体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261
14.1 先秦汉语的名—动转类词 262
14.2 先秦汉语的动—名转类词 273
14.3 形体名词的词类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发展 274
第十五章 衣食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281
15.1 先秦汉语的名—动转类词 282
15.2 先秦汉语的动—名转类词 290
15.3 衣食名词的词类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发展 292
第十六章 建筑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298
16.1 先秦汉语的名—动转类词 299
16.2 建筑名词的词类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发展 310
第十七章 抽象名词的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316
17.1 “祸福”类 317
17.2 “疾病”类 320
17.3 “刑律”类 323
17.4 “法则”类 326
第十八章 多音节词的名动词类转变及其发展 331
18.1 多音节词名动词类转变的特征 331
18.2 双音节名动转类词与单音节词的对应关系 333
18.3 古汉语双音节词名动词类转变的发展 341
结论 347
第十九章 古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349
19.1 先秦汉语的“名动词”及其发展 350
19.2 先秦汉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及其发展 355
附录 景颇语名动词类转变现象研究 358
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