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22
卷一 22
上古天真论第一 22
古人的长寿之道 22
人的生长周期 24
古人养生的四种境界 24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26
顺应四季的养生法 26
违背四时阴阳的后果 28
生气通天论第三 30
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30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30
阴阳的关键所在 32
五味调和 34
金匮真言论第四 34
四时发病的规律 34
事物的阴阳变化 36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 36
卷二 38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38
自然与人体的对应 39
如何调和阴阳 43
学习自然规律来养生 44
治疗阴阳病症的基本原则 44
阴阳离合论第六 47
千万种阴阳都只是一个阴阳 47
三阴三阳的离合状况 47
阴阳别论第七 48
人体四经十二从 48
经脉发病时的症状 50
脉象与阴阳的变化 50
从脉象看病症与死亡日期 50
卷三 52
灵兰秘典论第八 52
十二脏腑的分工 52
协调是强身、立国之本 54
六节藏象论第九 54
六六节制与九九配合 54
五运之气的相胜 55
五气、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56
不同脏象的意义 57
五脏生成论第十 57
五脏相互制约 57
五味与五脏所对应的关系 58
五脏呈现在面部的变化 59
五色、五味、五脏所对应的关系 59
望色与诊脉结合 60
五脏别论第十一 61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61
切寸口脉可诊断五脏 62
卷四 64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 64
不同地区疾病的诊治方法 64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66
不同时期疾病的疗法 66
什么是色脉诊察法 67
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69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70
如何制作汤液醪醴 70
五脏阳气衰竭引发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72
玉版论要第十五 73
《揆度》、《奇恒》的内容 73
面部气色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73
脉象的表象与病情的轻重 74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 75
诊断疾病的要领 75
四时针刺的法则 75
不按四时误刺的后果 76
针刺的基本原则 77
十二经脉气绝的情况 78
卷五 79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79
诊脉的基本原则 79
五脏精气在面部的表现 79
脉象变化相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 80
梦境而得知阴阳之气的变化 81
六点诊脉大法 81
疾病的成因及其发展变化 83
如何判断是旧病或新病 83
尺肤的诊脉方法 84
脉象与疾病的对应关系 84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85
正常人的脉象特点 85
脉象与胃气的变化 85
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 87
病变出现真脏脉的状况 87
反四时的脉象 88
卷六 90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 90
四季脉象的特点 90
脾脉的正常与异常 92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变 92
疾病的传变规律 94
真脏脉出现所导致的病变 95
脉象的五实与五虚 97
三部九候论第二十 98
三部九候的理论 98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进行诊断 100
冬阴夏阳从脉象上的区分 101
卷七 102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 102
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02
营养和水分在体内的运化 103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103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 105
五脏与四时、五行的对应关系 105
五脏病变的规律 107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108
五脏与五色、五味的对应关系 109
五味的功用 109
宣明五气论第二十三 110
五行归纳 110
血气形志第二十四 112
气血在经脉中的分布及表里关系 112
灸刺取穴的准则 112
形志疾病的针刺疗法 113
卷八 114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 114
治病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4
从正神明论第二十六 117
针刺治疗疾病的准则 117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 120
四时之气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120
针刺时的补泻与候气 121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来诊察疾病 123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 124
气的虚实变化 124
气的重实变化 124
气的重虚变化 125
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其预后 125
四时疾病的针刺疗法 127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 128
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关系 128
阴经和阳经的循行方向 128
阳明脉解第三十 129
阳明经脉病变后的状态 129
卷九 130
热论第三十一 130
伤寒病的传变 130
伤寒症的表现症状 130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131
表里受寒邪时脉象和症状 131
热刺第三十二 132
病邪侵袭五脏的症状 132
治疗热病的针刺法 133
针刺治疗热病的气穴 134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 134
阴阳交的病症 134
风厥病的症状 135
劳风的病症 135
肾风病的病症 135
逆调论第三十四 136
气逆病的表现症状和根由 137
卷十 138
疟论第三十五 138
疟疾病的潜伏期和发作期 138
疟疾发作时的周期规律 139
风病和疟疾的症状 139
寒疟、温疟和瘅疟的发病症状 140
针刺疟疾的禁忌 140
温疟和寒疟产生的原因 141
刺疟第三十六 142
三阳经与三阴经引发疟病的症状 142
五脏疟疾的产生 142
针刺治疗疟疾的原则 143
气厥论第三十七 144
五脏六腑的寒热相互转移的情况 144
热邪在五脏内的传变 144
咳论第三十八 144
五脏咳嗽的原因 144
六腑咳嗽的症状 145
卷十一 146
举痛论第三十九 146
五脏突然作痛的原因 146
九种气机的变化所引发的病症 147
气机变化所引发的病症 148
腹中论第四十 150
鼓胀病的治疗方法 150
血枯病的治疗方法 150
伏梁病的治疗方法 150
厥逆病的治疗方法 152
热病疼痛时其脉象的表象 152
刺腰痛第四十一 153
六经脉病变引起的腰痛及其针刺方法 153
卷十二 156
风论第四十二 156
风邪侵袭人体后的种种病症 156
五脏风邪的病症 158
痹论第四十三 159
产生痹病的原因与分类 159
痹病侵入到五脏,所表现的症状 159
营卫两气若不与外邪相合不会引发痹病 161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 161
痿论第四十四 163
五脏的病变会发生痿病 163
鉴别五种痿证的方法 164
“独取阳明”治疗痿病 164
厥论第四十五 165
寒厥与热厥的形成 165
六经脉厥症的病症表现 166
卷十三 168
病能论第四十六 168
睡卧不能安宁的原因 168
奇病论第四十七 171
大奇论第四十八 173
五脏与脉象的关系 173
经气不足的死亡日期 175
脉解第四十九 176
六经病变 176
卷十四 180
刺要论第五十 180
针刺疗法的要领 180
刺齐论第五十一 181
针刺深浅程度的掌握 181
刺禁论第五十二 182
人体禁刺的部位 182
针刺失误所导致的后果 182
针刺禁忌 182
刺志论第五十三 183
虚实的要领 183
针解第五十四 185
虚补实泻的原则 185
九针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 186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186
卷十五 189
皮部论第五十六 189
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 189
病邪在人体的传变过程 190
经络论第五十七 191
阴络和阳络 191
气穴论第五十八 191
人体上的365处气穴 191
孙络与谿谷 193
气府论第五十九 194
足三阳经脉 194
手三阳经脉 195
督脉、任脉、冲脉 196
卷十六 197
骨空论第六十 197
风邪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由 197
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取穴部位 198
治疗水病的腧穴 199
灸治寒热病的二十九个部位 200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200
水肿病形成的原因 200
治疗水肿病的57个腧穴 201
四季针刺 202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204
卷十七 205
调经论第六十二 205
病属有余和病属不足 205
神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206
气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207
血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208
形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208
志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208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 209
实症和虚症形成的原因 209
虚证与实证的补泻方法 210
卷十八 213
缪刺论第六十三 213
缪刺的含义 213
缪刺与巨刺 214
邪气入侵各经脉的症状及针刺方法 214
尸厥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 219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 220
六经之气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病证 220
人体经脉随四时之气的变化 222
违背四时规律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22
误刺五脏病人的症状表现 223
标本病传论第六十五 224
疾病的标本及针刺顺序 224
疾病在五脏的传变 225
卷十九 227
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 227
五运与六气结合 227
五运分主四时的情况 228
气的多少与形的盛衰 230
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的规律 231
天气和地气的循环定数 231
三阴三阳与六气的相合 232
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 232
五运的规律 232
天地动静的运行规律 234
司天在泉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236
六气变化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237
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 240
六气所应的地理位置 242
六气的盛衰 242
天符、岁会、太一天符 242
六气的起始与终止 243
六气的运用变化 244
卷二十 247
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 247
五运气化太过所出现的现象 248
五运气化不及所出现的现象 250
五气与四时的对应关系 254
正气的变化与四时气候的相应 257
五运的不及太过与五星的相应 257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 260
五运的平气、不及和太过的表象 260
五运平气之年所出现的表象 262
五运不及之年所出现的表象 264
五运太过之年所出现的表象 266
不同的地区产生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269
天气的寒热与地势的高低对寿命的影响 269
司天之气对人体五脏的影响 271
五运变化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 273
六气对万物生化产生的影响 275
药物治疗所遵循的原则 275
卷二十一 277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 277
太阳司天之政的表象 278
太阳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280
阳明司天之政所出现的现象 282
阳明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284
少阳司天之政的表象 286
少阳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288
太阴司天之政的表象 290
太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292
少阴司天之政的表象 294
少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296
厥阴司天之政的表象 297
厥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298
六气的相应及不相应 300
五运与在泉之气同化的关系 301
时令与药性的关系 302
五运之气的运行与主岁之年的常数 302
复气发作时的各种表象 313
四时之气的运行情况 317
五运六气变化与所见的物象相对应 318
六气的相互作用和六气的不及与太过 321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322
刺法论第七十二(遗篇) 326
郁气的预防和祛退 326
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疾病的预防 328
刚柔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对人的影响 330
对五疫发病的防治 332
人体真气的保全 333
本病论第七十三(遗篇) 335
天地气交异常的变化过程 335
天地气交异常对发病的影响 336
六气不退位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43
刚柔失守其位对天运的影响 343
人的正气不足导致死亡的原因 347
卷二十二 348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348
六气分时主岁时的情况 348
风的气化运行与疾病的治疗 350
司天在泉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351
司天之气病变所表现的症状 352
在泉之气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 353
六气偏胜引发人体发病的症状 353
六气报复引发人体发病的症状 355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 356
气有上下之分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359
胜复之气运行的时辰 360
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所表现的症状 360
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 362
阴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 362
六气到来时其脉象所表现的症状 364
六气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367
药物的阴阳属性及配方原则 368
正治法与反治法 368
方剂的制方分君臣 370
卷二十三 372
著至教论第七十五 372
三阳莫当 372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374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 376
诊治上的五种过失 376
徽四失论第七十八 380
治病失败的原因 380
卷二十四 381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 381
方盛衰论第八十 384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 386
灵枢 390
卷一 390
九针十二原第一 390
经气的变化 390
虚补实泻的要点 392
九针的功用 392
邪气的危害与针刺原则 394
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 396
针刺要点 396
十二原穴 398
本输第二 398
十二经络循行的起止 398
四季针刺原则 404
小针解第三 405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409
邪气侵犯人体的情况 409
邪气侵犯人体而伤及五脏 411
脸部不怕冷的原因 412
病邪侵犯人体所发生的病症 412
脉象的诊察方法 413
五脏病变的六种脉象及治疗方法 416
卷二 420
根结第五 420
不同形体之间的刺针区别 422
寿夭刚柔第六 423
形体和脏气发病情况 424
推测人的寿命 425
营分、卫分、寒痹的病症及治疗 425
官针第七 426
针治的要点 426
针刺有九种方法 427
本神第八 430
终始第九 432
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诊断 432
针刺法的要点 435
针刺的禁忌 436
卷三 438
经脉第十 438
手太阴肺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38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0
足阳明胃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0
足大阴脾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1
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1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2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3
足少阴肾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3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4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4
足少阳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5
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446
十二经脉气衰竭时所出现的症状 446
十二经脉受邪时所出现的症状 447
十五络脉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48
经别第十一 451
脏腑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 451
经水第十二 454
卷四 457
经筋第十三 457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57
足少阳胆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58
足阳明胃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58
足太阴脾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60
足少阴肾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60
足厥阴肝经的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60
足厥阴肝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62
手少阴心经的筋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465
骨度第十四 465
五十营第十五 467
营气第十六 468
脉度第十七 469
脉气循行的经脉通道 469
五脏的精气从体内显露于七窍 469
蹻脉的起止之处 470
营卫生会第十八 471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规律 472
三焦之气的起始之处 472
四时气第十九 473
四时的邪气所致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473
卷五 476
五邪第二十 476
寒热病第二十一 477
癫狂第二十二 480
癫痫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480
狂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482
厥逆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483
热病第二十三 484
热病禁用针刺的九种症候 486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488
突发性心疝病的症状及治疗 488
厥病第二十四 488
厥气上逆导致头痛的表现症状及治疗方法 488
厥气上逆导致心痛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 490
病本第二十五 491
疾病的标本所采取的治疗先后顺序 491
杂病第二十六 491
周痹第二十七 493
口问第二十八 495
卷六 501
师传第二十九 501
医病先医心 501
判断五脏六腑的大小 502
决气第三十 503
人体中的精气津液血脉 503
六气在人体中的有余和不足 503
肠胃第三十一 504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504
海论第三十三 505
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 505
四海及经脉重要穴位的位置 506
四海对人体的滋养和损害 506
五乱第三十四 506
营卫气逆乱的反常情况 507
气的五种乱症 507
胀论第三十五 509
胀病发生的部位 509
胀病所表现的症状 510
胀病的产生以及其产生的根源 51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511
人体中的五种津液 51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512
五官五色五脏 512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513
针刺的深浅和次数的标准 513
不同形体的人针刺深浅和次数 513
血络论第三十九 515
阴阳清浊第四十 516
清气 516
浊气 516
清气与浊气的治疗方法 517
卷七 518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518
十二月和十日与经脉相配合 518
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的阴阳配属关系的应用 520
病传第四十二 520
邪气侵入到五脏后所发生的病变 522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523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525
人体的阳气变化与四时变化所相应 525
五脏的五种变化 526
外揣第四十五 527
五变第四十六 528
疾病的产生 528
以形体诊断疾病 529
本藏第四十七 530
健康人体的状态 530
五脏的形体大小、坚厚对健康的影响 530
六腑与其他部位的相应关系 533
卷八 534
禁服第四十八 534
寸口脉与人迎脉的病变部位 535
五色第四十九 536
辨别五官的表象 536
判断病势加重与病邪的衰退 537
根据色泽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538
预知病人的死亡时间 538
论勇第五十 541
背腧第五十一 543
卫气第五十二 544
经脉的阴阳标本 544
各部的气街所聚且所运行的通道 545
论痛第五十三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