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安作璋 1
编纂说明 1
概述 1
第一篇 家世与生平 9
第一章 家世 9
第一节 先世世系 9
第二节 后裔 11
第二章 生平 13
第一节 志于经学 13
第二节 游学生涯 15
第三节 讲学注经 18
第四节 屡拒征辟 20
第五节关心朝政 22
第六节 卒于元城 24
附:一、郑玄生平大事系年 26
二、郑玄家世生平考略 33
(一)郑玄与郑兴、郑众关系考 33
(二)郑玄师第五元先考 35
(三)马融追杀郑玄说考 36
(四)郑玄死因考 38
(五)郑益恩之死考 39
(六)王基非郑玄弟子考 40
三、郑玄弟子名录 41
第二篇 经注、纬注和杂著 49
第一章 今存郑氏经注 49
第一节《三礼注》 49
第二节《毛诗传笺》 58
第二章 经传郑注辑佚 64
第一节《周易注》 64
第二节《古文尚书注》 69
第三节《尚书大传注》 74
第四节《孝经注》 77
第五节《论语注》 80
第三章 纬书郑注辑佚 83
第一节《易纬注》 84
第二节《书纬注》及其他纬注 87
第三节 纬书郑注的内容和价值 89
第四章 杂著 91
第一节《六艺论》 91
第二节《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 92
第三节《驳五经异义》 96
第四节《鲁礼禘祫义》、《丧服变除》 98
第五节《易赞》、《书赞》 100
第六节《三礼目录》 103
第七节《毛诗谱》 105
第八节《答临孝存周礼难》及其他 110
附:郑玄著述表 115
第三篇 学术成就 125
第一章 经学成就 125
第一节 遍注儒家经典 125
第二节 注经兼采今、古文 131
第三节 郑玄经注的特点 133
第四节 以学术统一经学 135
第二章 文献学成就 140
第一节 校勘学成就 140
第二节 训诂学成就 145
第三章 教育学成就 154
第一节 对古代学制的研究 154
第二节 对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156
第三节 对教育原则和方法的阐发 158
第四节 对教师地位和条件的论述 161
第四章 法律学成就 164
第一节 对法律原则和制度的阐释 165
第二节 对法律概念的解释 166
第五章 自然科学成就 169
第一节 天文、历法成就 169
第二节 力学成就 177
第四篇 思想 183
第一章 哲学思想 183
第一节 崇尚《礼》学 183
第二节 郑玄《易》学中的理性因素 185
第三节 宗教神学思想 186
第二章 政治思想 191
第一节 维护孝、忠观念 191
第二节 强调“任贤”、“顺民” 193
第三章 法律思想 195
第一节 立法思想 195
第二节 执法思想 198
第三节 德治思想 201
第五篇 郑学及其传述、研究 209
第一章 郑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209
第一节 郑学产生的原因 209
第二节 郑学的特点和成就 212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郑学传述 215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郑学传述 215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郑学传述 219
第三节 南朝时期的郑学传述 221
第四节 北朝时期的郑学传述 225
第五节 隋代的郑学传述 229
第六节 唐代的郑学传述 231
第三章 宋元明时期的郑学传述 233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郑学传述 233
第二节 明代的郑学传述 237
第四章 清初至乾嘉时期的郑学传述 238
第一节 清初康雍时期的郑学传述 238
第二节 清乾嘉时期的郑学传述 240
第五章 近代以来的郑学研究 247
第一节 近代的郑学研究 247
第二节 现代的郑学研究 251
第三节 当代的郑学研究 254
第六章 日本的郑学研究 264
附:一、历代郑学研究著作书目 267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学研究论文目录 275
第六篇 遗迹 遗存 祀典 289
第一章 遗迹 289
第一节 故里遗迹 289
第二节 活动遗迹 291
附:以郑玄名字命名的村庄、学校 295
第二章 遗存 297
第一节 郑玄碑铭 297
第二节 郑公祠、郑公像 300
第三节《论语郑氏注》残卷 304
第三章 祀典 309
第一节 官祀 309
第二节 民祭 311
附录 317
一、郑玄列传〔南朝宋〕范晔撰 317
二、后汉大司农郑公之碑〔唐〕史承节撰 320
三、郑玄别传〔清〕洪颐煊辑 324
四、纪念与颂扬郑玄文章选辑 327
五、纪念与颂扬郑玄诗、词、赋选辑 357
六、郑玄年谱书录 382
七、主要参考书目 383
编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