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1
一 概念及其关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2
二 20余年从教之路回眸:一个简短的勾勒 7
第二章 “一主三线梯级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博士生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改革 21
一 课程描述:“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5
二 关键词释读:一主/三线/梯级型 27
三 六个不同于:“一主/三线/梯级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30
四 “一主/三线/梯级型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 35
五 “一主/三线/梯级型教学模式”的路径功能 41
六 “马克思主义”:课程理论主线之诠释 47
七 动态性—常规化:“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考试体系 56
第三章 “RMSD教学模式”的构建——本科生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 61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RMSD教学模式”释读 65
二 R(Revolution)/M(Modernization):教学内容的革命/现代化路径 74
三 S(Specialization):教学过程的专题化运作 77
(一)“基础课专题化”的必要性 77
(二)“基础课专题化”的操作路径 80
(三)“基础课专题化”的合理性 84
四 D(Diversification):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式 86
(一)问卷式调研法 87
(二)回溯提升教学法 97
(三)问题引领式教学法 104
(四)名篇名著导读法 133
(五)案例教学法 146
五 “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 172
(一)“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动因意义 172
(二)“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框架路径 174
(三)“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特点功能 175
(四)“研究型—开放式—动态性社会实践模式”的操作建议 177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手册 178
六 “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183
(一)四个衔接:“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实践模式”的诉求 184
(二)“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实践模式”的程式与原则 184
(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功能分析 187
七 构建“RMSD教学模式”面临的四对关系及其解决对策 188
(一)“纲要”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及解决对策 189
(二)“纲要”与世界近现代史的关系及解决对策 192
(三)“纲要”与大学本科专业历史的关系及解决对策 194
(四)“纲要”与“概论”课程之间的关系及解决对策 196
八 累加式—发散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试体系 199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累加式”考试框架 200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发散型”试题示例 202
第四章 “导/研究/协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硕士生课“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与“中国科技思想史”教学改革 213
一 导师之“导”:如何导? 215
二 研究生之“研究”:如何凸显“研究”? 218
三 “协调”:研究生培养之各种关系形态 220
(一)主体关系:“教”与“学”之相生相长 221
(二)博约权重:“树木”与“树林”之关怀互现 226
(三)培养环节:“课堂教学”与“论文写作”之互以为缘 271
(四)目标定位:“知识生产”与“人格生产”之双重诉求 274
四 研究型—发散式: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体系 278
第五章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本科生课“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探索 293
一 框架勾勒:多元化教学模式 294
二 史学理论多元化个案:群体心理历史学 300
(一)“群体心理历史学”的定位与学理路径 303
(二)“群体心理历史学”的功能及方法论 309
(三)“群体心理历史学”的意义与学科价值 311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之盘点 315
四 “教学内容多元化”之尝试 318
(一)时代性:沟通历史与现实/衔接中国与世界 318
(二)客观性:传统史学与政治文化史学相结合 322
(三)教化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专题讲座 324
五 内容/方法多元化个案:纵横双向多维整合 334
(一)纵横双向多维整合的必要性 335
(二)纵横双向多维整合的特点与方法 340
(三)纵横双向多维整合的视阈或论域 345
六 口试—讨论式:“世界近代史”课程考试体系 351
七 附录:《史海清如许源头活水来——记徐奉臻》 353
第六章 关于“第二课堂”与选修课教学 359
一 “第二课堂”和选修课教学活动盘点 360
二 “第二课堂”和选修课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371
第七章 教学科研成果一览 375
一 教学科研课题一览 376
二 教学科研著论一览 378
三 教学科研获奖一览 386
后记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