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蒙昧而遥远的传说时代一、盘古开天 1
二、女娲造人 1
三、夸父追日 2
四、尧舜禹禅让 2
第二篇 新旧交替的夏朝 3
一、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3
二、大禹治水 3
三、少康之兴 4
四、夏桀亡国 5
第三篇 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一、玄鸟生商 7
二、商汤灭夏 8
三、帝乙归妹 8
第四篇 宗法与封建并存的西周一、周人先祖的传说 10
二、公刘居豳 11
三、古公迁岐 11
四、文王求贤 12
五、文王衍《周易》 13
六、殷纣王的暴虐残政 13
七、牧野之战 15
八、周公东征 16
九、周初大分封 17
十、周昭王南征 19
十一、国人暴动 20
十二、宣王中兴之道 20
十三、周平王东迁 21
第五篇 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一、郑庄公兄弟相残 23
二、州吁之乱 24
三、文姜乱鲁 25
四、楚武王伐随 26
五、齐鲁长勺之战 28
六、卫国亡而再生 29
七、召陵之盟 30
八、葵丘之会 31
九、宫之奇谏假道 31
十、骊姬之乱 32
十一、秦晋韩原之战 33
十二、子带之乱 34
十三、晋楚城濮之战 35
十四、烛之武退秦师 37
十五、秦穆公霸西戎 38
十六、秦晋殽之战 39
十七、楚庄王灭庸 40
十八、晋楚邲之战 41
十九、晋秦麻隧之战 44
二十、齐晋鞍之战 45
二十一、晋厉公之乱 46
二十二、晋齐平阴之战 48
二十三、齐庄公袭晋 49
二十四、崔庆之乱 50
二十五、向戍弭兵 53
二十六、专诸刺吴王 54
二十七、吴楚柏举之战 54
二十八、勾践卧薪尝胆 56
二十九、《道德经》的产生 57
三十、孔子讲道 58
第六篇 合纵连横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一、三家分晋 60
二、李悝变法 61
三、西门豹治邺 63
四、商鞅变法 64
五、司马错灭巴蜀 65
六、楚怀王客死秦国 66
七、老庄学说的创立 68
八、“君主论”的诞生 69
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71
十、沙丘宫之变 72
十一、范睢相秦 73
十二、乐毅伐齐 75
十三、火牛破燕军 76
十四、田单相齐 78
十五、蔺相如完璧归赵 79
十六、秦赵长平之战 80
十七、信陵君救赵 81
十八、李牧击匈奴 82
十九、李园献妹杀黄歇 83
二十、李斯相秦 84
二十一、荆轲刺秦王 85
二十二、王翦灭楚 86
二十三、王贲灭齐 87
第七篇 一统天下的秦朝 89
一、修筑万里长城 89
二、郡县制的推行 89
三、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90
四、巡游天下 92
五、蒙恬征匈奴 93
六、焚书坑儒 94
七、陈胜吴广起义 95
八、李斯之死 97
九、项梁起兵 98
十、钜鹿之战 99
十一、刘邦入关中 101
第八篇 强盛的西汉 104
一、鸿门宴 104
二、分封诸侯 106
三、韩信拜将 106
四、楚汉彭城会战 108
五、井陉之战 109
六、蒯通说韩信 110
七、四面楚歌 112
八、平城之围 113
九、英布之死 114
十、叔孙通制礼 116
十一、萧规曹随 117
十二、牝鸡司晨 118
十三、诛灭诸吕文帝即位 120
十四、张释之执法 126
十五、吴楚七国之乱 127
十六、董仲舒与“贤良对策” 129
十七、汲黯直谏 137
十八、汉武帝反击匈奴 139
十九、张骞出使西域 141
二十、汉武帝求仙 143
二十一、汉赋的兴盛 145
二十二、司马迁撰修《史记》 146
二十三、汉武帝平南越 149
二十四、李广利征大宛 150
二十五、巫盅之祸 152
二十六、控制西域 154
二十七、苏武牧羊 155
二十八、汉征朝鲜 157
二十九、霍光辅政 158
三十、燕王谋反 160
三十一、黄霸治民 161
三十二、赵充国击西羌 162
三十三、石渠阁会议 163
三十四、石显专权 164
三十五、萧望之之死 166
三十六、陈汤袭杀郅支 167
三十七、今古文经学之争 168
三十八、赵氏姊妹专后宫 170
三十九、昭君出塞 171
四十、王莽篡汉 172
四十一、王莽改制 174
四十二、绿林赤眉起义 175
四十三、昆阳之战 177
第九篇 宦官与外戚专权的东汉一、刘秀平隗嚣 179
二、窦融归汉 181
三、大将来歙 184
四、窦宪征匈奴 185
五、王充著《论衡》 186
六、班超通西域 188
七、班勇征西域 189
八、许慎撰《说文解字》 190
九、蔡伦造纸 191
十、杨震之死 192
十一、梁冀专权 193
十二、奸官侯览 194
十三、羌人起义 195
十四、党锢之祸 197
十五、陈蕃窦武诛宦官 199
十六、黄巾大起义 201
十七、关东联军伐董卓 203
十八、道教的兴起 204
十九、佛教的东传 205
第十篇 政权割据经济发展的三国时代一、官渡之战 207
二、曹操统一北方 209
三、三顾茅庐 211
四、赤壁之战 212
五、曹魏的建立 214
六、蜀汉的建立 216
七、火烧连营七百里 218
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19
九、陈寿撰《三国志》 221
十、孙吴的建立 222
十一、关羽之死 223
十二、高平陵事变 225
十三、淮南三叛 227
第十一篇 民族大融合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230
二、士族门阀 232
三、晋初奢侈贪鄙之风 233
四、魏晋玄学的兴起 234
五、八王之乱 237
六、西晋的灭亡 240
七、邓攸舍子救孤 242
八、少数民族的内迁 243
九、流民起义 245
十、巴氐据蜀 247
十一、刘渊起事 248
十二、慕容氏的兴起 250
十三、西燕小王朝 251
十四、后秦的创立 253
十五、后燕的建立 254
十六、东晋的建立 256
十七、王导扶植东晋 257
十八、三定江南 261
十九、祖逖闻鸡起舞 263
二十、王敦之乱 264
二十一、苏峻之乱 266
二十二、淝水之战 267
二十三、孙恩卢循起义 269
二十四、桓玄篡晋 271
二十五、晋代的书法艺术 273
二十六、拓跋部的兴起 275
二十七、刘裕建宋 276
二十八、北魏入主中原 277
二十九、孝文帝改革 279
三十、北齐的鲜卑化 281
三十一、北齐的暴政 282
三十二、佛教石窟的开凿 284
三十三、北周的建立 286
三十四、府兵制 287
三十五、北周灭北齐 289
三十六、刘裕篡晋 291
三十七、徐傅废立 293
三十八、元嘉之治 294
三十九、彭城王专政 296
四十、刘劭政变 298
四十一、刘宋王朝自相残杀 299
四十二、南齐的建立 301
四十三、侯景之乱 302
四十四、中外关系及文化交流 313
第十二篇 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统一的隋朝一、杨坚称帝 316
二、改易官制 318
三、高熲与“输籍之法” 318
四、科举制 320
五、隋抗突厥 320
六、统一南北 321
七、隋炀帝及其暴政 322
八、开通大运河 324
九、东都洛阳城的营建 324
十、隋末农民大起义 325
十一、隋炀帝之死 327
第十三篇 空前繁荣的唐朝一、李渊晋阳起兵 328
二、唐前期的法律 329
三、玄武门之变 331
四、贞观之治 332
五、科举制度的完备 334
六、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335
七、官修五代史 337
八、玄奘西行 338
九、“将军三箭定天山” 339
十、遣唐使 341
十一、侯君集平高昌 343
十二、河西四镇的兴废 344
十三、从《氏族志》到《姓氏录》 345
十四、文成公主和亲 347
十五、初唐的诗歌 348
十六、修定《大唐雅乐》 349
十七、陈子昂上书 350
十八、武则天参政 354
十九、杨贵妃进宫 360
二十、开元之治 362
二十一、使职的产生和官制的变化 364
二十二、《大唐六典》的编撰 366
二十三、长安城的兴建 367
二十四、唐代的丝绸之路 368
二十五、唐诗的鼎盛 369
二十六、天宝十节度 371
二十七、安史之乱 373
二十八、日本遣唐使来华 375
二十九、鉴真东渡 377
三十、回纥的兴衰 377
三十一、朔方军始末 378
三十二、唐代的盐铁官营 379
三十三、两税法 381
三十四、二帝四王之乱 382
三十五、蕃将的崛起 384
三十六、河北藩镇的割据 386
三十七、唐蕃会盟 388
三十八、神策军中尉的设置 389
三十九、“二王八司马”事件 391
四十、宦官吐突承璀 392
四十一、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 393
四十二、元和中兴 398
四十三、牛李党争 399
四十四、古文运动 401
四十五、新乐府运动 403
四十六、血腥的甘露之变 404
四十七、会昌武功 405
四十八、唐武宗灭佛 406
四十九、唐与南诏的关系 407
五十、张议潮归义 409
五十一、裘甫起义 410
五十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412
五十三、火药的发明及使用 413
五十四、唐代的茶业 413
五十五、唐代中晚期的史学发展 414
五十六、庞勋起义 415
五十七、唐代的地理学 416
五十八、佛教在唐代的发展 417
五十九、唐代的道教 419
六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421
六十一、摩尼教在中国 422
第十四篇 南北对峙的五代十国时期一、李存勖建后唐 424
二、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 426
三、刘知远建后汉 427
四、郭威建后周 428
五、周世宗的改革 430
六、十国的兴衰 431
七、陈桥兵变建北宋 433
八、李筠反宋 434
九、后蜀之灭 436
十、平定南汉 437
十一、平定南唐 438
十二、漳泉归附 440
十三、吴越入朝 441
十四、平灭北汉 442
十五、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443
第十五篇 积贫积弱的宋王朝一、王小波李顺起义 446
二、澶渊之盟 447
三、宋辽交争 448
四、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449
五、侬智高起事 451
六、崇文院的建立 452
七、书院的兴盛 453
八、宋代古文运动 454
九、《资治通鉴》的编纂 456
十、理学的兴起 457
十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59
十二、指南针的发明 460
十三、火药的发明 461
十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462
十五、宋词的繁荣 464
十六、庆历新政 467
十七、王安石变法 468
十八、宋徽宗崇奉道教 471
十九、蔡京专权 472
二十、方腊起义 474
二十一、宋江起义 476
二十二、宋金海上之盟 477
二十三、靖康之变 478
二十四、太原之战 480
二十五、榷场贸易 481
二十六、市舶司的设立 482
二十七、纸币的流通 483
二十八、金兵南侵 484
二十九、岳家军抗金 485
三十、抗金五战役 487
三十一、郾城大捷 490
三十二、岳飞被害风波亭 491
三十三、绍兴议和 492
三十四、钟相杨么起义 493
三十五、鹅湖之会 494
三十六、小说话本的流行 495
三十七、襄樊保卫战 496
三十八、合州之战 498
三十九、扬州之战 499
四十、潭州之战 500
四十一、南宋灭亡 501
四十二、留取丹心照汗青 503
第十六篇 对外扩张与兼并的元朝一、铁木真统一蒙古 505
二、蒙古建国 506
三、成吉思汗伐金 507
四、金宣宗南迁 509
五、红袄军起义 510
六、成吉思汗西征 511
七、蒙古灭西夏 512
八、金哀宗抗蒙 513
九、蒙古灭金 514
十、蒙古南宋交恶 515
十一、窝阔台西征 517
十二、贵由汗之立 518
十三、蒙哥汗之立 519
十四、旭烈兀西征 520
十五、忽必烈治理中原 521
十六、忽必烈征服大理 522
十七、蒙哥伐宋 523
十八、忽必烈建国 524
十九、元灭南宋 526
二十、阿合马专权 527
二十一、马可·波罗来华 529
二十二、郭守敬修授时历 530
第十七篇 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明朝一、朱元璋起兵 533
二、鄱阳湖之战 534
三、击败张士诚 536
四、夺取福建 537
五、削平两广 538
六、北伐中原 539
七、攻克大都 540
八、扫平秦晋 541
九、消灭大夏 542
十、征服云南 542
十一、防御蒙古 543
十二、建文帝削藩 544
十三、靖难之役 545
十四、迁都北平 547
十五、乌斯藏入明 548
十六、荆襄流民起义 549
十七、改土归流 551
十八、改高丽国号 553
十九、征服安南 554
二十、郑和下西洋 555
二十一、东北三卫的设立 557
二十二、朱棣亲征 558
二十三、唐赛儿起义 560
二十四、治理漕运 560
二十五、江南治水 562
二十六、皇陵之变 563
二十七、刘六刘七起义 564
二十八、白莲教起义 566
二十九、瓦剌南侵 567
三十、土木之变 568
三十一、云南之乱 569
三十二、明景帝在位 570
三十三、南宫复辟 572
三十四、曹石之变 573
三十五、弘治之中兴 575
三十六、朱寘鐇叛乱 575
三十七、朱宸濠之叛 576
三十八、大同兵哗变 577
三十九、明代七子复古主张 578
四十、吴门画派的创立 580
四十一、心学的创立 581
四十二、明世宗崇道教 582
四十三、征剿河套 583
四十四、蒙古南犯 584
四十五、《永乐大典》的编纂 586
四十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587
四十七、努尔哈赤称汗 588
四十八、皇太极继汗位 589
四十九、戚继光抗倭 589
五十、东林党争 592
五十一、西学东渐 594
五十二、明宫三案 596
五十三、徐鸿儒起义 597
五十四、萨尔浒之战 598
五十五、宁远之战 600
五十六、魏忠贤专权 601
五十七、陕北起义 603
五十八、太监乱国 605
五十九、张献忠起义 606
六十、李自成进北京 608
六十一、大战一片石 609
第十八篇 从极端专制到封建末路的清王朝一、清朝定都北京 611
二、大顺政权的覆亡 612
三、南明的兴亡 613
四、大西政权 614
五、圈地令 615
六、剃发令 616
七、顺治帝亲政 617
八、抗击沙俄入侵 618
九、郑成功收复台湾 619
十、铲除鳌拜 620
十一、三藩之乱 621
十二、清初学术思潮 623
十三、清政府统一台湾 624
十四、康熙南巡 625
十五、“南洪”与“北孔” 626
十六、雅克萨之战 628
十七、《尼布楚条约》 629
十八、康熙亲征噶尔丹 631
十九、平定策妄阿拉布坦 633
二十、朱一贵起义 634
二十一、摊丁入亩 635
二十二、驱逐西方传教士 636
二十三、平定罗卜藏丹津 637
二十四、改土归流 638
二十五、中俄《恰克图条约》 640
二十六、军机处的设立 641
二十七、征讨噶尔丹策零 642
二十八、平定大小金川 643
二十九、乾隆皇帝南巡 645
三十、平定准噶尔部 646
三十一、平定回部 647
三十二、征讨缅甸 648
三十三、土尔扈特部东归 649
三十四、《四库全书》的编撰 650
三十五、林爽文起义 652
三十六、征讨安南 654
三十七、四大徽班进京 655
三十八、乾嘉汉学的兴盛 656
三十九、击败廓尔喀 658
四十、《钦定西藏章程》 659
四十一、英国使团来华 661
四十二、乾隆惩治贪官 662
四十三、白莲教起义 663
四十四、天理教起义 665
四十五、平定张格尔 666
四十六、清代文字狱的兴起 668
四十七、鸦片战争 669
四十八、虎门销烟 671
四十九、东南沿海人民抗英 672
五十、中英《南京条约》 673
五十一、中美《望厦条约》 675
五十二、中法《黄埔条约》 677
五十三、太平天国起义 677
五十四、曾国藩组建湘军 679
五十五、太平军的北伐西征 681
五十六、小刀会起义 682
五十七、捻军起义 684
五十八、八国联军侵华 686
五十九、列强开辟租界 688
六十、第二次鸦片战争 689
六十一、中俄《瑷珲条约》 691
六十二、洋务运动 693
六十三、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695
六十四、阿古柏入侵新疆 696
六十五、中法战争 697
六十六、甲午战争 699
六十七、中日《马关条约》 701
六十八、反割让台湾斗争 703
六十九、康有为的《大同书》 704
七十、孙中山伦敦蒙难 707
七十一、戊戌政变 708
七十二、创立京师大学堂 710
七十三、义和团运动 711
七十四、《辛丑条约》的签订 713
七十五、光复会成立 715
七十六、中英《拉萨条约》 716
七十七、中国同盟会成立 717
七十八、预备立宪 719
七十九、皇族内阁 720
八十、武昌起义 722
八十一、辛亥南北议和 723
第十九篇 反抗内部专制与外来侵略的民国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726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727
三、二次革命 728
四、袁世凯复辟帝制 729
五、护国运动 730
六、军阀割据 731
七、张勋复辟 732
八、护法战争 732
九、新文化运动 734
十、五·四运动 735
十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36
十二、中共“二大” 738
十三、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740
十四、中共“三大” 741
十五、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742
十六、黄埔军校的创立 743
十七、五卅运动 744
十八、省港大罢工 745
十九、北伐战争 746
二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47
二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749
二十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749
二十三、“八一”南昌起义 751
二十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751
二十五、红军反“围剿”战争 753
二十六、“九一八”事变 754
二十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755
二十八、红军万里长征 756
二十九、遵义会议 757
三十、“一二九”运动 758
三十一、西安事变 759
三十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761
三十三、“七七事变” 762
三十四、南京大屠杀 762
三十五、汪精卫投敌叛国 763
三十六、皖南事变 764
三十七、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765
三十八、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766
三十九、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767
四十、重庆谈判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