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1
1 问题的提出 1 1
2 区域一体化概况 5 1
2.1 定义与分类 5 1
2.2 区域一体化发展简史 8 1
3 从理论假说到数量实证:文献回顾 11 1
3.1 理论假说 11 1
3.2 数量实证的进展 13 1
3.3 国内的研究 17 1
4 论文结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9 1
4.1 论文结构 19 1
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0 1
FTA国别效应的理论框架 24 2
1 从Viner理论到Meade模型 24 2
1.1 区域一体化安排的“第一原则”:Viner的贡献 24 2
1.2 现代静态观点:次优理论与Meade模型 31 2
2 Grossman-Helpman分析框架——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35 2
2.1 政策代理者的经济目标 36 2
2.2 政治博弈 38 2
2.3 FTA的经济均衡 38 2
2.4 FFA的经济效果 41 2
2.5 小结 43 2
3 区域一体化动态理论的新进展 43 2
3.1 动态路径上的两类问题 43 2
3.2 路径的决定问题:内生决定——当前的理论分析 45 2
WTO框架下FTA的基本概况 49 3
1 FTA发展的环境:WTO框架 49 3
1.1 概述 49 3
1.2 WTO的基本设计 52 3
2 WTO框架下的FTA 55 3
2.1 WTO框架下FTA的发展原因 55 3
2.2 WTO框架下FTA的发展方向 56 3
2.3 FTA的发展与WTO 57 3
3 FTA的发展的新变化 60 3
3.1 轮轴-辐条系统 60 3
3.2 “多米诺骨牌”效应 61 3
3.3 意大利面碗现象 62 3
方法、数据与研究方案 64 4
1 研究方法 64 4
1.1 一般均衡模型:概述与简史 64 4
1.2 全球贸易分析计划:基本结构 70 4
2 数据 75 4
2.1 基准数据:GTAP_6数据库 75 4
2.2 数据的动态递推:一个可行的改良 77 4
3 假说、路线与方案 80 4
3.1 研究假说 80 4
3.2 技术路线 82 4
3.3 研究方案的设计:关于模型闭合 83 4
WTO框架下FTA的国别效应:比较静态的视角 87 5
1 双边贸易背景 87 5
1.1 中国-澳大利亚贸易的基本现状 87 5
1.2 中国-新西兰贸易的基本现状 92 5
2 对中国的影响 95 5
2.1 宏观影响 96 5
2.2 贸易影响 97 5
2.3 生产影响 103 5
3 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104 5
3.1 宏观影响 104 5
3.2 贸易影响 106 5
3.3 生产影响 109 5
4 对新西兰的影响 110 5
4.1 宏观影响 110 5
4.2 贸易影响 112 5
4.3 生产影响 115 5
5 全球影响、周边国家与本章小结 116 5
5.1 全球宏观影响 116 5
5.2 周边国家影响 117 5
5.3 本章小结 119 5
FTA国别效应的动态再分析 121 6
1 对中国的影响 122 6
1.1 宏观影响 122 6
1.2 贸易影响与生产影响 125 6
2 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127 6
2.1 宏观影响 127 6
2.2 贸易影响与生产影响 130 6
3 对新西兰的影响 133 6
3.1 宏观影响 133 6
3.2 贸易影响与生产影响 136 6
4 全球影响、周边国家与本章小结 139 6
4.1 全球宏观影响 139 6
4.2 周边国家影响 141 6
4.3 本章小结 142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146 7
1 全书总结 146 7
1.1 轮轴-辐条系统 147 7
1.2 “多米诺骨牌”效应 148 7
1.3 次优情形 150 7
2 进一步讨论 151 7
2.1 FTA的选择问题:经济学的判断 151 7
2.2 对于中澳、中新FTA谈判进一步的思考 153 7
3 政策建议 155 7
3.1 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贸易一体化 156 7
3.2 积极改善国内市场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 157 7
3.3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促使相关知识普及 158 7
4 进一步研究展望 160 7
4.1 考虑资本积累 160 7
4.2 考察FTA与WTO的相容性问题 16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