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4卷 中古时代 秦汉时期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08049971
  • 页数:960 页
图书介绍:《中国通史》(全12卷)(共22册):1999年,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出版。全书12卷22册,1400万字。该书有很多创新之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是我国通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通史》出版后,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评论文章,其中对《中国通史》的体例创新、理论价值、学术特点等作了充分的论述。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压轴之作,体例很有创新,全书共分甲、乙、丙、丁四编。其中甲编序说,介绍史料、史籍、考古材料及研究状况等;乙编综述,类似通史著作,又似传统纪传体中的本纪,按历史顺序叙述一代大事;丙编典志,这部分是专史,类似纪传体中的志,叙述各种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礼俗等;丁班传记,这部分在全书中的篇幅很大,每朝代两卷,传记占去一卷。这部书吸收了传统史书中的这一优点,克服了一般通史有事无人的缺陷,令人耳目一新,其序说部分内容非常扎实。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某段研究的史料,其中既包括文献的,也包括考古的;既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人写的,无不作出评论。又用很多篇幅论述研究状况,把读者直接带到了这段历史研究的前沿,让读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是这部通史的一大特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基本史籍 1

《史记》 1

《汉书》 5

《后汉书》 8

《三国志》 11

《汉纪》 12

《后汉纪》 13

《三辅黄图》 14

《华阳国志》 14

《水经注》 15

第二节 史籍佚文的辑本 15

《东观汉记》 15

八家《后汉书》 17

《汉官六种》 19

其他逸史的辑本 21

第三节 经纬及有关传注的史料价值 22

第四节 小学书的史料价值 24

《说文解字》 24

《方言》、《释名》、《急就篇》 24

第五节 诸子书的史料价值 25

《新语》和《新书》 25

《淮南子》和《春秋繁露》 26

《白虎通义》 27

《论衡》和《新论》 27

政论书 28

《盐铁论》和农事书 29

《太平经》和《牟子理惑论》 30

《风俗通义》 31

天文数学书 31

医药书 32

第六节 文集及古小说的史料价值 32

《蔡中郎集》、《扬子云集》、《孔北海集》 32

《西京杂记》、《博物志》 33

第二章 考古资料 35

第一节 秦都咸阳和碣石行宫 35

秦都咸阳 35

碣石行宫 36

第二节 秦始皇陵园 38

秦始皇陵园 38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遗迹 39

第三节 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 41

西汉长安城 42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 44

东汉洛阳城及南郊礼制建筑 46

第四节 秦汉长城及沿线城鄣烽塞 48

秦汉长城 48

长城沿线的城郭鄣塞 51

第五节 汉代帝陵 54

西汉十一陵 54

西汉的陵寝制度 55

东汉十二陵 57

第六节 汉代诸侯王列侯墓 58

墓制的分类和发展 59

两汉王侯墓制举例 60

第七节 秦汉简牍和石刻 66

秦代简牍 67

西北边塞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 69

汉墓中出土的简牍 71

秦汉石刻 76

第八节 汉代少数族地区的考古资料 81

北方地区 81

新疆地区 85

西南地区 89

第三章 研究概况 97

第一节 近代史学关于秦汉史的研究 97

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劳干 97

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 101

第二节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史的研究 104

匈奴史 104

百越和西南夷的历史 105

第三节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经济史的研究 106

封建土地所有制 107

赋役制度 109

第四节 建国以来秦汉政治史的研究 111

政治制度 111

农民战争 114

第五节 建国以来秦汉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115

思想史 116

史学史 117

第六节 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 119

第四章 本卷编撰意图 123

乙编 综述 125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民族 125

第一节 汉族 125

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125

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 128

汉族名称的确定 129

第二节 匈奴 130

匈奴社会经济 131

匈奴社会结构 134

匈奴的奴隶制政权 136

第三节 东北各族 138

乌桓 139

鲜卑 142

夫余 145

挹娄 146

高句丽 146

第四节 西域各族 147

西域的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 148

政治组织形态 151

汉经济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152

第五节 氐和羌 152

氐族 152

羌族最先居住的地区 155

羌族的耕牧生产 155

羌族的社会组织 156

羌族的物质文化 159

第六节 西南夷 159

西南夷的地区分布 159

西南夷社会经济的发展 160

汉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 161

汉文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 163

第七节 蛮与越 165

蛮的主要分支 165

百越的族系 167

百越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69

百越之走向民族融合 170

第二章 秦封建皇朝的建立 173

第一节 秦皇朝的建立 173

秦皇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势 173

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176

建立封建朝廷 181

废分封,置郡县 186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91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 191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195

通西南夷 200

第三节 秦朝强化统治的措施 202

颁布通行全国的法律 202

继续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 205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207

修驰道、直道,巡行各地 214

焚书坑儒 220

第三章 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战争 223

第一节 秦的暴政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223

“尊奖兼并之人”,维护奴隶制残余 224

繁重的赋役 227

严酷的刑罚 231

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及其猝死沙丘 234

沙丘之变,二世“暴虐以重祸” 236

第二节 陈胜、吴广起义 240

大泽乡起义 240

“张楚”政权的建立与反秦斗争的蓬勃发展 243

陈胜起义军的军事进攻及其西征的失利 247

六国旧贵族的分裂活动与陈胜起义的失败 251

第三节 刘邦、项羽起义 254

刘邦沛县起义 254

项梁、项羽的会稽起义及其渡江而西 257

刘邦、项梁、项羽的反秦斗争与薛城之会 259

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263

巨鹿之战 266

刘邦入关与秦的灭亡 271

第四章 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 277

第一节 对楚战争的胜利 277

刘项入关后的分歧 277

汉楚在荥阳、成皋间的相持 280

垓下之围和项羽之死 281

汉初君臣说刘项成败 283

第二节 汉皇朝规模的树立 284

律令法仪的制定 284

定都长安 285

汉承秦制与除秦苛法 286

对历代兴亡的鉴戒 289

第三节 汉家皇权的强化 290

异姓王的消除 290

吕后掌权和诸吕的诛灭 293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296

第四节 “文景之治” 298

薄税劝农,与民休息 298

汉与匈奴、南越的修好 301

削藩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304

第五章 西汉盛世 309

第一节 西汉盛世和武帝的基本政策 309

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 309

“举贤良、明教化” 310

尚法尊儒 314

第二节 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316

迁徙郡国豪富 316

推恩王侯子弟 317

惩治地方豪侠 319

榷盐铁、均输、铸币、告缗 321

第三节 民族关系和统一局面的发展 323

汉与匈奴的和战 324

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 326

汉与西南夷、东南、东北各民族的关系 329

第四节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 332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 332

轮台之诏和社会安定的转机 334

富民政策的推行 336

第五节 宣帝“中兴” 337

霍光秉政。宣帝即位的初年 337

宰辅的得力和吏治的循良 339

匈奴款塞。河西屯戍 342

王霸道的杂用 343

第六章 西汉的衰落 345

第一节 西汉的衰落 345

大政方针的改变 345

宦官、外戚窃取权力的斗争 347

第二节 王莽篡汉 351

王莽篡汉 351

王莽复古改制 355

第三节 绿林、赤眉大起义 361

西汉晚年阶级矛盾的激化 361

绿林、赤眉大起义 362

新朝的灭亡和农民起义的失败 367

第七章 东汉皇朝的建立 372

第一节 东汉皇朝对全国的统一 372

对山东等地割据势力的平定 372

对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的平定 373

第二节 东汉的政治体制 376

加强朝廷集中的权力 377

加强朝廷在地方上的权力 379

对豪强地主武装势力的妥协 380

儒家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382

第三节 南北匈奴和西域各国 384

东汉初期的汉、匈关系 384

南匈奴的内附 385

北匈奴的衰落 388

东汉初年的西域 392

班超通西域 393

第四节 中外交往的发展 399

汉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 399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同中亚、西亚、南亚地区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02

南海交通。汉同东南亚及西方诸国的友好往来 405

第八章 外戚、宦官、党锢。黄巾大起义 410

第一节 外戚、宦官与东汉政治 410

外戚、宦官的轮番专政 410

桓、灵帝时期宦官的骄横 414

外戚、宦官专政与东汉政治的腐朽 416

第二节 累世公卿局面的形成。门阀的出现 418

东汉任官制度与门阀大族的出现 418

经学世家与门阀的形成 421

第三节 反宦官斗争和“党锢”事件 424

反宦官斗争 424

“党锢”事件 428

第四节 黄巾大起义 430

持续不断的人民反抗斗争 430

黄巾大起义 437

各地人民继续坚持的反抗斗争 442

黄巾大起义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446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450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和同时的世界 450

秦和孔雀帝国 450

西汉和罗马 452

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454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东西方联系的形成 458

最初的联系 458

汉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 459

海上交通与汉对南方、西南方的经营 461

丙编 典志 467

第一章 农牧业 467

第一节 农业经济在分布地区上的发展 467

第二节 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普及 469

第三节 具有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 471

第四节 农作制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提高 473

农作制的演变 473

耕作理论和技术的提高 474

代田法和区田法 475

第五节 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 477

第六节 蚕桑技术和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 481

蚕桑技术的发展 481

畜牧技术的发展 482

兽医的发展 483

第七节 农学著作 484

第二章 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 486

第一节 地主阶级的等级结构和土地等级制度 486

全国最高的地主 486

地主阶级的主要等级 488

世家地主 490

豪族地主和高资地主 494

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 497

第二节 官田和民田 500

小农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 500

秦代官田的经营管理 504

西汉官田之盛 508

世家、豪富的土地兼并 518

第三节 农民及其他劳动者 526

秦代的农民 527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 531

秦代奴隶制残余的严重性及其历史地位的估计 535

两汉时期的自耕农 538

两汉时期的依附农民 541

两汉时期的宾客、“宗族”和雇农 544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劳动者 548

两汉时期的奴隶制残余和奴隶身份的变化 551

第三章 官私手工业 554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 555

官府手工业的管理系统 556

官府手工业的类别 561

官府手工业的材料来源 565

官府手工业的劳动力来源 566

无偿劳役制 568

官府手工业的作用与弊端 570

第二节 民间手工业 572

采矿业、煮盐业与冶铸业 573

纺织手工业 575

制陶手工业 579

造船和造纸手工业 581

第四章 手工业技术 585

第一节 建筑 585

木结构的广泛使用 585

宫殿建筑和万里长城 587

城市建筑和规划 588

第二节 水利 588

秦代的水利事业 588

汉代的水利事业 589

黄河的治理 590

汉代的水利史专著 591

第三节 纺织 592

秦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 592

纺织机械的发展 594

第四节 采矿 594

汉代矿业的特点 594

汉代采矿技术 595

第五节 冶金 596

秦汉冶铁业的发展 596

炼铁技术 598

制钢技术 599

铸造技术 601

第六节 机械 602

农业机械 602

扬水机械和风扇车 603

水碓 603

候风地动仪 604

机械中转动原理的应用 605

机械与冶金技术的发展 606

第七节 交通运输 607

陆路交通 607

水路交通和造船业 608

第八节 造纸术 609

第九节 陶瓷 610

陶塑技术 610

画像砖和瓦当 611

铅釉陶的发明 612

原始瓷 612

第十节 玻璃 613

第十一节 漆器 614

第十二节 酿造 615

第十三节 制盐 615

第十四节 石油天然气 616

第五章 商业和货币 620

第一节 官营商业 620

第二节 民营商业 624

第三节 边区及域外商业活动 631

第四节 货币 634

黄金和铜钱 635

以布帛充货币 640

货币铸造权 642

第六章 都会与里(坊)市制度 644

第一节 六大都会 645

长安 645

洛阳 647

邯郸 648

临淄 648

南阳(宛城) 649

成都 650

第二节 地区性都会 651

咸阳 652

杨与平阳 652

温、轵 653

曲逆 653

燕、蓟 654

陶、睢阳 654

陈 655

江陵(故郢都) 655

寿春、合肥 655

吴 656

番禺 656

颍川 656

荥阳 657

第三节 里(坊)市制度 659

第七章 国内外交通 667

第一节 秦的水陆交通和直道、驰道的修建 667

第二节 汉代水陆交通的发达 671

汉代交通中心向洛阳的转移 671

汉代的陆路交通 672

汉代的水路交通 678

第三节 秦汉时期对外的交通路线 681

对安息、大秦等国的交通:丝绸之路 681

对南海诸国的交通 683

对朝鲜、日本等国的交通 685

海上的交通工具 686

秦汉时期在交通发展上的历史性成就 687

第八章 户籍制度 689

第一节 秦的户口版籍之制 689

什伍连坐的户籍制度 689

户籍的申报 692

户口册的内容 694

民户户籍和特殊户籍 696

第二节 汉代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 699

秦汉户籍制度的同异 699

汉代户等的划分 701

汉代的“名数” 704

汉代户籍的迁移 706

汉代户籍的核实 708

第九章 上计制度 711

第一节 秦汉上计制度记载的缺乏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 711

第二节 战国和秦皇朝的上计制度 712

第三节 汉代的上计制度 719

西汉对上计制度的重视 719

汉代上计的官吏 721

汉代上计的层次 724

东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变化 726

第四节 上计制度的作用 728

第十章 赋税制度 734

第一节 秦的赋税制度 734

田租和田亩附加税 735

口赋 736

关市之税和商品税 739

山海池泽之税 740

第二节 汉代赋税的类别及其演变 741

田租及其税率的下降和征收的办法 742

刍、稿税的加重 744

东汉后期新增的田亩附加税:“亩敛税钱” 748

口赋 748

代役钱:“更赋” 751

献费 753

关于商业和私有财产的税 754

山海池泽之税 759

第三节 秦汉时期有关赋税制度的特殊规定 761

对边远少数民族实行的赋税制度 762

对商贾、奴婢、大家族、老年、妇女等户口实行的特殊赋税制度 764

第十一章 徭役制度 766

第一节 “更役”制及其特征 766

第二节 徭役的类别与期限 769

“更役” 770

“外徭” 771

“赀徭” 773

“居役” 774

第三节 徭役的役龄与役期 777

傅和傅籍 777

役龄和役期的秦制 777

役龄和役期的汉制 780

第四节 徭役的服役范围 783

官府杂役 783

官府土木工程 783

长城、陵寝、宫殿、道路等的修建 784

郡国煮盐、采矿、冶铁及制作器物之役 786

屯戍之卒也服劳役 786

第五节 徭役的豁免 787

第一类型:“赐复” 788

第二类型:“买复” 793

第三类型:“爵复” 795

第六节 秦汉徭役剥削的残酷性 797

过年、逾时之役 797

官吏擅兴徭役 798

严禁逃役 799

服役者自备衣物 800

妇女从役制 801

“吏役”制 801

谪戍、赀戍制 803

第十二章 朝廷、郡县和封国 807

第一节 朝廷 807

皇帝 808

三公和上公 810

诸卿 816

中朝官 822

宫官 826

第二节 郡县 827

州官的设置和演变 828

郡守和郡廷官吏 830

县廷及其基层官吏 835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设官 839

第三节 封国 841

王国 841

侯国 846

第十三章 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其他制度 849

第一节 选官制度 849

选官方式一:察举 850

选官方式二:征辟 857

选官方式三:考试 860

选官方式四:任子 862

选官方式五:纳赀和卖官 863

选官的其他方式 865

选官法规 865

第二节 任用制度 867

任用方式 868

任用法规 872

第三节 考核制度 876

上计与考课 876

迁降与赏罚 879

第四节 赐爵制度 883

秦的赐爵制度 883

西汉初对秦爵制的因袭 885

西汉时期赐爵制的变化 886

东汉军功爵制的衰亡 888

第五节 秩俸、休假和致仕 889

秩俸 889

休假 892

致仕 895

第十四章 兵制 898

第一节 禁军、宫城近卫军和京畿驻军 898

宫廷禁军 898

宫城近卫军 900

京师及畿辅驻军 901

第二节 郡国兵 903

第三节 边防兵 905

边郡兵 906

属国兵 908

西域都护府屯军 910

第四节 征兵制 911

应征条件和应征士兵的待遇 911

免役的特权 914

兵役的多种名目 915

边郡兵役和封国兵役 917

征兵制的败坏 918

第五节 募兵及正式兵役以外的各种兵源 919

募兵制的推行 919

正式兵役以外的各种兵源 921

第六节 军队的指挥和组织系统 923

第七节 军队的训练和考核 928

第八节 有关兵制的其他问题 931

兵器和兵种 931

军需供应 932

边塞的设施与防御 933

行军与屯驻 935

军纪军法 935

第十五章 刑法 937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形式 937

秦代的立法活动 937

汉代的立法活动 940

秦汉的法律形式 944

第二节 秦汉法律的立法精神和阶级本质 946

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946

维护封建等级的统治秩序 948

维护封建的父家长制 950

第三节 秦汉的刑罚制度 951

死刑 951

族刑 953

肉刑 954

笞刑 955

徒刑 956

籍没 957

迁刑和徙边 957

罚金 958

第四节 秦汉的司法制度 958

司法组织 958

诉讼制度 959

审判制度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