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
二、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 7
三、调查区域与研究宗旨 9
第一章 桂北—漓江流域的族群结构与文化保护一、生态环境与族群结构 17
二、阳朔西街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经验 22
三、草坪回族的族群记忆与文化复兴 24
四、克林顿访问渔村引发的文化变迁 26
五、福利镇“五月八”节日演变中的文化延续 27
六、高田壮族的语言传承与文化信心 29
第二章 桂林申报世界遗产与天人和谐境界的建构一、世界遗产标准观照下的桂林自然与文化资源 33
二、桂林城市改造对申报世界遗产的积极影响 38
三、桂林迈向世界遗产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42
四、中国审美经验与“天人和谐”境界的建构 46
第三章 桂中—柳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积淀一、生态环境与族群格局 50
二、人文积淀与现代传承 52
第四章 柳江流域的风土民情与旅游开发 62
一、作为旅游资源的桂中民俗风情 62
二、柳州市区旅游资源与开发策略 65
三、宜州文化习俗与旅游发展 69
四、融水—贝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开发 73
第五章 桂西—红水河流域的人文传统与文化发展一、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 79
二、人文传统与文化品格 82
三、水能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发展 90
第六章 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现状 99
二、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人生模式 107
三、红水河文化艺术价值的阐扬 109
四、民族文化衍生载体的建设 113
第七章 桂西—右江流域的人文传统与现代转型一、生态环境与族群结构 116
二、历史渊源与人文底蕴 119
三、从“春晓岩”到“敢壮山”的变迁 128
四、右江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131
第八章 桂南—左江流域和环北部湾地区的文化跃迁一、历史渊源与文化积淀 136
二、民族自觉与文化确认 140
三、环北部湾建设与文化跃迁 146
第九章 多元文化教育与壮族文化的延续 152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 152
二、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进校园 156
三、壮族文化源流与精神特质 161
四、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 179
第十章 民族文化变迁与侗族教育的发展 192
一、侗族衍生空间与文化源流 192
二、侗族文化象征与现代变迁 195
三、侗族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 209
第十一章 审美教育与壮侗民族的人文重建一、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的宗旨 218
二、整合效应: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渗透力 221
三、审美体悟:审美教育的价值指向 226
四、西部开发:生态文明时代的跃迁机遇 233
五、读图时代的审美习惯与人文重建 234
第十二章 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一、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实践 247
二、全球化背景与国际力量的牵引 250
三、地方官员与文人学者的历史使命 253
四、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资源开发 256
五、地方文化传人的焦虑和探索 258
六、民间文化的审美特质与适应性传承 264
第十三章 非物质文化保护精神实质的多元解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缘起 271
二、国家意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7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位阐释 276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位解读 279
第十四章 文化保护与民族拯救 283
一、鱼和水——民族和文化 283
二、文化成就民族的学理依据 284
三、文化危机逼迫人类陷入困境 289
四、文化拯救民族的内在机理 292
第十五章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民族文化汇融与更新——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乡土资源与新农村建设一、恭城族群文化的深厚底蕴 299
二、社会变迁与民间传统的扬弃 304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汇融 308
四、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更新 310
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