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第二节 物产资源 5
一、植被与土壤 5
二、水文 7
三、矿藏 8
四、气候资源 10
五、森林资源 16
第三节 人口、民族、宗教信仰 18
一、人口 18
二、民族 23
三、宗教 27
第四节 行政区划 39
一、区域位置 39
二、乡镇简介 39
第五节 名胜古迹 45
一、古脊椎生物化石点 45
二、古文化遗址 46
三、古城堡遗址 46
四、古建筑 46
五、古长城、古烽墩遗址 47
六、藏传佛教寺院 47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48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48
一、历史沿革 48
二、行政区域 49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51
第三节 农牧业互助合作 5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55
一、公私合营牧场 55
二、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6
三、人民公社化 57
第五节 拨乱反正 59
一、平反冤、假、错案 59
二、给地(牧)富分子摘帽并给其子女改变成分 61
三、对错划右派平反 62
四、其他方面的政策落实 62
第六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64
一、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64
二、经济运行 66
三、基础设施建设 68
四、项目工作 69
五、改革开放 70
六、特色经济 71
七、扶贫开发 73
八、社会事业 74
九、城乡居民生活 75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77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77
一、地方权力机构 77
二、地方行政机构 81
第二节 法制建设 89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89
二、行政法规的执行 90
三、行政复议 91
四、地方立法 91
五、普法宣传教育 92
第三节 民族关系 94
第四节 人民生活 95
一、衣着 95
二、饮食 96
三、居住 97
四、农具 98
五、家具 99
六、家用电器 99
七、文化生活 100
八、社会福利事业 100
第四章 农业 101
第一节 农业 101
一、种植业 101
二、农牧机械 104
第二节 林业 106
一、历代林业 106
二、森林的培育和发展 107
三、退耕还林(草) 107
四、森林分布和蓄积 108
五、林业管理经营机构 108
六、天然林保护工程 113
七、经济林建设 113
八、造林绿化 113
九、科研成果 114
第三节 畜牧业 116
一、历代畜牧业 116
二、畜牧业的发展 118
三、饲草饲料 121
四、畜禽疫病防治 123
第四节 水利 125
一、灌溉工程 126
二、人畜饮水工程 126
三、蓄水工程 126
四、机电井灌溉 127
五、提灌 127
六、河道堤防 127
七、草地节水灌溉工程 127
八、水土保持 127
九、管理机构 128
第五节 特色农业 128
一、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 128
二、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 129
三、油菜杂交制种 131
第六节 乡镇企业 132
第五章 工业 133
第一节 国有工业 133
第二节 集体企业 134
第三节 部门工业 135
第四节 民营企业 136
第六章 交通通信 138
第一节 铁路 138
第二节 公路 139
一、国道公路 139
二、县乡公路 139
第三节 邮政 140
第四节 电信 141
第七章 财政金融 144
第一节 财政 144
一、管理体制 144
二、预算内收支 145
三、预算外资金收支 145
四、管理机构 146
第二节 税务 146
一、历代赋税 14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税收 146
第三节 金融 148
一、存款 148
二、信贷 148
三、货币 149
四、金融机构 149
第四节 债券 150
第五节 保险 151
第八章 贸易 152
第一节 民族贸易 152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贸易的发展历程 153
二、民族贸易体制改革 155
三、新世纪民族贸易发展的几个特点 159
第二节 对外贸易 160
第九章 旅游 162
第一节 旅游资源 162
一、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 162
二、人文类旅游资源 167
三、民俗风情 168
第二节 旅游开发 178
第三节 旅游服务与设施 180
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180
二、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181
三、景区电力、通信设施建设 181
第四节 旅游经济 182
第十章 对外开放 183
第一节 招商引资 183
一、招商引资情况 183
二、投资环境改善优化情况 184
三、税收优惠政策 185
第二节 对外交流 187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190
第一节 教育 19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 19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191
三、教师队伍 197
四、教育经费 198
第二节 科学技术 199
一、科技概况 199
二、地震监测 201
第三节 文化艺术 203
一、藏族传统文化 203
二、汉族传统文化 207
三、土族传统文化 210
四、文化事业 212
五、文艺创作 214
第四节 新闻出版 217
一、《天祝县志》 217
二、图书出版 217
第五节 广播电视 219
一、机构设置 219
二、设施建设与服务 220
三、广播节目设置 221
四、电视节目设置 221
第六节 体育 222
一、传统体育 222
二、体育竞赛 222
三、场地设施 223
第七节 医疗卫生 224
一、医疗机构 224
二、卫生防疫 226
三、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228
四、妇幼保健 229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30
六、药政管理 230
第八节 民族医药 231
第九节 社会保障 234
一、劳保福利 234
二、劳动就业 235
三、社会保险 236
四、劳动保障监察及劳动争议仲裁 237
五、就业服务 237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239
第一节 县城概况 239
第二节 县城规划 240
第三节 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242
一、街巷道路 242
二、中心广场 243
三、排水管网 243
四、供水供暖 243
五、县城供电 244
六、环境绿化 245
七、环境卫生市容市貌 245
八、县城防洪设施建设 246
第四节 建筑施工管理 246
一、建筑设计 246
二、建筑市场管理 247
三、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247
四、建筑材料检测 248
第五节 房产管理 248
第六节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250
第七节 村镇规划 252
第八节 村镇建设 253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255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状况 255
一、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255
二、环境污染现状 256
第二节 环境保护 256
第三节 环境保护机构 259
后记 260
修订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