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因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化群著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1066692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论著”和“译著”两编。论著部分主要论述藏传因明学的历史,包括起源与印度因明学的关系、传承与派别、藏传因明学的论著。译著部分翻译了五种因明学基础入门、概念解析和辩论程序方面的名著。

自序 1

上编 论著 1

藏传因明学提纲 3

一、古印度因明学与藏传因明学的关系,以及藏传因明学的特点 4

1.古印度因明学发展过程 4

2.藏传因明学随着藏文的创制输入吐蕃 15

3.藏传因明学的翻译、讲说、传播 17

4.藏传因明学科形成的特点 20

二、因明学与逻辑学的关系、因明学在佛教哲学中的地位,并与哲学的关系 22

1.因明学的内容简介 22

2.因明与逻辑的异同 27

3.因明学在佛教哲学中的地位 34

4.因明学与哲学的关系 35

5.因明学展望 38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 40

一、译传 40

二、义理 47

藏族学者的因明著作初探 56

下编 译著 65

因明七论入门 67

译介 67

一、讲境——客观事物 71

二、讲具境——认识论 75

三、对境之分析法 84

四、比度——推理法则 90

甲、抉择自利比度 90

乙、抉择利他比度 104

因明学名义略集 109

译者的话 109

第一部分 因明学 111

第二部分 心理学(认识论)概述 130

量学 154

译者前言 154

绪言 156

论述理路 157

甲一、归纳广论 157

乙一、简述 157

乙二、广论 157

丙一、论境 157

丙二、论具境 160

丙三、广论分析 163

丙四、附论他宗之主张 168

甲二、归纳为辨析八句义及三类事 168

甲三、要义摄为五项 170

乙一、认识因、后陈之规律 171

乙二、略析敌论者对立论者之答辩法 171

丙一、以量认定三相之因 171

丙二、未以量认定之因 172

丁一、不成因 172

丁二、相违因 172

丁三、不定因 172

乙三、归纳叙述 172

正理滴论 174

一、现量品 174

二、自利比量品 175

三、利他比量品 177

译者跋 186

因明学启蒙 192

译者前言 192

甲一、叙述小理路(思维理路) 196

乙一、辩论红白颜色等 196

丙一、驳他宗 196

丙二、立自宗 199

丙三、断除诤论 200

乙二、辩论成事 201

丙一、驳他宗 201

丙二、立自宗 204

丙三、断除诤论 205

乙三、辩论认识体 206

丙一、驳他宗 206

丙二、立自宗 211

丙三、断除诤论 211

乙四、辩论否定是否定非 212

丙一、驳他宗 212

丙二、立自宗 214

丙三、断除诤论 215

乙五、辩论小因果 215

丙一、驳他宗 215

丙二、立自宗 220

丙三、断除诤论 220

乙六、辩论总与别 222

丙一、驳他宗 222

丙二、立自宗 225

丙三、断除诤论 225

乙七、辩论质与体 227

甲二、叙述中理路(思维理路) 229

乙一、辩论相违(矛盾)与相属(联系或关系) 229

丙一、驳他宗 229

丙二、立自宗 235

丙三、断除诤论 235

乙二、辩论了解有、了解无及里层(内涵) 237

丙一、驳他宗 237

丙二、立自宗 239

丙三、断除诤论 239

乙三、辩论性相与所表 240

丙一、驳他宗 240

丙二、立自宗 242

丙三、断除诤论 243

乙四、辩论建立大因果 248

丙一、驳他宗 248

丙二、立自宗 254

丙三、断除诤论 258

乙五、辩论随因后遍、遣遍及兼略述破与立 263

丙一、讲随因后遍及遣遍 263

丙二、兼略述破与立 269

甲三、叙述大理路(思维理路) 270

乙一、论述应成论式等 270

丙一、辩论小应成论式及附辩论 270

丁一、正辩论 270

丁二、附辩论分三 275

戊一、辩论建立第六格(啭声) 275

戊二、辩论建立承认规律 276

戊三、辩论遮事及提问分二类 277

己一、辩论遮事 277

己二、辩论提问 279

丙二、辩论大应成论式 280

丁一、正辩论 280

戊一、驳他宗 280

戊二、立自宗 282

戊三、断除诤论 292

丁二、附讲立论者、敌论者、证者分二类 293

戊一、正讲 293

戊二、辩论分三类 294

己一、对何物展开辩论又分为三 294

己二、如何辩论法 295

庚一、正辩论法 295

庚二、辩论法之支分又分五 295

辛一、提问及答辩分二 295

辛二、善于辩论之因素 295

辛三、态度端庄 295

辛四、辩论之心术 296

辛五、辩论之比喻 296

己三、辩论之(结)果 296

丙三、辩论排他、遮止、成立 297

丁一、驳他宗 297

丁二、立自宗 307

丁三、断除诤论 310

丙四、辩论建立排入、立入 314

丁一、驳他宗 314

丁二、立自宗 316

戊一、辩论排入 316

戊二、辩论立入 317

乙二、论述建立境、具境、心理 319

丙一、驳他宗 319

丙二、立自宗 323

丁一、讲境(认识之对象) 323

丁二、讲具境(主观认识) 325

戊一、讲补特伽罗 325

戊二、讲知觉 325

己一、讲量知觉 325

庚一、自宗讲量性质 327

庚二、讲现量 327

辛一、讲五根现觉(量) 327

辛二、讲意现觉 328

辛三、讲自证现觉 329

辛四、讲瑜伽现觉 329

辛五、讲似现觉(量) 330

庚三、讲比量 331

辛一、附讲执因心(思维) 332

庚四、复讲量之分类 334

辛一、讲二量之性相 334

辛二、讲量之分类 335

己二、讲非量知觉 339

己三、复讲知觉之分类 346

庚一、叙述将总义作为所执境之分别 346

庚二、叙述将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 348

庚三、叙述将无见为有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乱识 348

庚四、知觉分为了别自、他 348

庚五、知觉分为心王心所 349

庚六、附述各宗派之主张 352

戊三、讲能诠声(语言) 353

乙三、论述因理 358

丙一、论述因之性相 358

丙二、论述因之分类 359

丁一、论述真因 359

戊一、真因观待事 359

己一、宗法观待事 359

庚一、欲知有法之性相 359

庚二、欲知有法之事依(例) 359

庚三、附述对所立法之认识 359

己二、叙述遍及之观待事同品、异品 360

庚一、正述 360

辛一、性相 360

辛二、分类 361

辛三、训诂言义四句简别法 361

辛四、分辨同品与异品是否直接相违 362

庚二、附述同喻、异喻 362

戊二、叙述真因之性相 363

戊三、叙述真因之分类 366

己一、从体性门分类 366

庚一、叙述真果因 366

辛一、讲性相 366

辛二、讲分类 366

庚二、叙述真自性因 368

辛一、讲性相 368

辛二、讲分类 368

辛三、讲事依 368

庚三、叙述未缘到因 369

辛一、讲性相 369

辛二、讲分类 369

壬一、未见之未缘到真因 369

癸一、成立彼之未见属性未缘到真因 370

癸二、成立彼之未见之缘相违真因 371

壬二、可以见之未缘到真因 372

癸一、可以见之未缘到属性真因 372

癸二、可以见之缘相违真因 373

辛三、讲于事依上定性相之量识 375

辛四、讲分辨因、法、义三项 377

己二、从所立法门分类 378

庚一、讲真能立因 378

庚二、讲真遮止因 378

己三、从立理门分类 379

庚一、讲成立意义之真因 379

庚二、讲成立名言之真因 379

庚三、讲成立部分意义之真因 379

庚四、讲成立部分名言之真因 379

庚五、讲意义名言俱成立之真因 379

己四、从宗体门分类 380

庚一、讲物力真因 380

庚二、讲信仰真因 380

庚三、讲世许真因 381

己五、从遍同品理门分类 381

己六、从立敌门分类 381

丁二、论述真因之反面似因 383

戊一、讲性相 383

己一、驳他宗 383

己二、立自宗 384

戊二、讲分类 384

己一、相违因 384

庚一、讲性相 384

庚二、讲分类 384

庚三、讲事例 384

庚四、建立理由 384

己二、不定因 386

庚一、讲性相 386

庚二、讲分类 386

辛一、不共不定因 386

辛二、共不定因 386

壬一、讲直接不定因 387

壬二、讲具余不定因 387

壬三、讲非此二随一之不定因 388

己三、不成因 388

庚一、讲性相 388

庚二、讲分类 389

辛一、观待意义不成因 389

辛二、观待知觉不成因 389

辛三、观待立敌不成因 390